[摘要]文章針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呈現的網絡化發展趨勢,通過厘清校企合作網絡系統具有的動態性、開放性、互補性、擴張性等典型特征,從培育快速反應能力、甄別監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協調耦合能力出發,建立彈性進出機制、環境適應機制、學習發展機制、共同治理機制,培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動態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能,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促進職業教育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網絡特征 動態能力
[作者簡介]南旭光(1978- ),男,江蘇徐州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高等教育管理。(重慶 "400052)章曉明(1984- ),女,湖北荊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教務處,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重慶 "4011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類重點項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治理結構、實現途徑和政策研究”(項目編號:AJA140003,項目主持人:楊進)、2015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YBJY132,項目主持人:南旭光)和2015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融合’辦學思路下立體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53288,項目主持人:張培)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2-0014-04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加快,無論是企業還是高職院校,都面臨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它們在各自獨立的體系內發展壯大的同時,形成深度合作關系的內動力和外在要求也不斷增強①。事實上,在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不僅學校和某個企業發生聯系,而且參與合作的各個企業之間、職業院校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和中介機構之間、中介機構之間等也需要彼此接觸、相互了解、協調互動。這樣使得校企合作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進一步密切,互動頻率不斷增加,互補性資源的使用更加有效,“一對一”的合作在經歷了向“一對多”的合作過渡后,已開始向“多對多”的網絡化合作模式進化。加之國家有關政策的推動,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組織規模逐漸擴大,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跨組織合作形式,是高職院校與社會產業機構、經濟團體之間通過廣泛而密切的配合而形成的網絡化和社會化活動,其目的是通過網絡伙伴的聯結,在各取所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方共贏的基礎上,推動職業型人才的培養。然而,就目前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很多學校與多個企業之間依然是星式的單一結構合作關系,阻礙了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為此,高職教育必須推動自身的改革創新,主動加快構建高效的立體化、網絡化的校企合作關系。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教職成[2015]4號)“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就試圖組織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形成網絡化合作。但是,伴隨著校企合作網絡化模式的推進,雖然高職院校、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等選擇合作伙伴的范圍變大,但往往因體制受限、機制不順等問題,多邊合作的穩定性并不高,網絡化的耦合還比較脆弱。因此,有必要清晰認知網絡模式下校企合作的特征,以保證校企合作網絡化模式的順暢運行,保障多邊合作長期穩定有效②,充分利用網絡組織所具有的倍增器作用,加快校企合作多元創新,推動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網絡特征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是基于合作主體之間建立的多邊合作關系而生成的,是從事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組織、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咨詢服務、創新創業等活動全面聯合的組織形式。這種由高職院校、企業與所處環境結成的合作網絡,既包括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包括與高職院校有合作關系的、處在同一產業鏈或相關產業鏈條的各企業之間達成的合作關系,其網絡節點的連接方式主要體現為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如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合作共建專業、聯合技術攻關、共建科技園區、開展訂單培養等。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同時具有校企合作組織和社會網絡組織的優點,可以圍繞人才培養構建一個完整的價值鏈和優化的創新鏈,實現知識傳遞、資源共享、技術擴散、創新發生、戰略協同等,對各參與主體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動態性。校企合作網絡中的參與主體以網絡形態而非獨立個體形態參與合作活動,是按照價值網絡的運行邏輯和結網要求,在塑造共同愿景和創造共同價值的機制約束下,相互鏈接、彼此交錯而形成非線性、立體網狀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價值網絡,是一個多種要素協同作用的動態系統。因此,任何一個校企合作參與主體都與合作網絡中其他參與主體同時存在多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和價值關系。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盡管網絡關系在這些參與主體間的強度不同,也會引起校企合作參與主體之間的網絡關系和價值邏輯發生相應的改變,各參與主體與各自網絡組織中的成員關系以及與其他合作主體間的關系架構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網絡節點因合作項目推進而改變、參與主體的進入退出網絡、資源的流動和動態配置等,體現出明顯的動態性。各合作主體則在動態博弈中謀求新的利益增長點③,并最終形成新的合作網絡關系。
2.開放性。高職教育是一個開放的辦學系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一個開放式的人才培養基本模式,高職院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源的有效供給④,需要與外部環境和合作網絡內的組織不斷進行能量交換。隨著高職教育往縱深推進,其開放性程度提高,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基地建設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組織、實習實訓、質量評價等教學過程都表現出高度的開放性,所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關系也必然從當初相對封閉、單一線性合作走向開放融合、非線性網絡化合作。同時,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也需要與更多的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合作伙伴開展密切合作,依靠開放的、專業的、社會的組織網絡來傳遞知識、信息、技術、經驗等資源,這就需要不斷加大與外部組織網絡的聯系,并不斷強化這種聯系。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合作網絡組織系統內外部頻繁交流的過程。
3.互補性。社會網絡與組織的資源獲取、組織成長緊密相關。在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組織內,各合作主體通過不同的社會關系聯結在一起,不同形式的資源也通過相應的聯結方式和社會關系在該網絡組織中流動。這種資源的流動就源于不同合作主體之間的資源互補性。正是在這種資源互補性的基礎上,合作共生關系才得以建立。事實上,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的高等職業院校和作為人力資源需求方的企業之間存在一個模糊的職業性人才培養的 “中間地帶”,就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依賴與合作,這正是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得以產生的基礎。當然,在一個多維度的網絡空間中,組織間存在資源互補的密度不勻質和高復雜性關系,根據資源互補性強度的不同,合作主體相互之間形成不同分工并在一定機制下開展合作與協調,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融合狀態⑤,網絡的價值自然得以增加。
4.擴張性。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市場環境呈現動態性、開放性和復雜性,這既打破了現代企業的分工布局,也打破了與之密切關聯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邊界。不論是高職院校還是企業,都需要做出快速和柔性的市場反應,校企合作也從傳統的平面合作向縱深立體合作演化,合作網絡呈現出擴張性特質。在校企合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會釋放并形成合作網絡的資源放大效應和社會品牌效應。合作網絡的外部組織在該效應的誘導下,加入該合作網絡,這就是合作節點的增長。校企合作各參與主體會通過知識共享、技術研發、戰略協同、文化整合、組織再造等形成自身及網絡的競爭價值,使得校企合作的育人分工網絡、產業分工網絡得以迅速擴張,在較短時間內推動兩類不同領域的合作主體超越本地社會網絡,放大高職教育市場的擴張邊界。與此同時,由于對合作主體關系的重構,有效調節了社會資源的合理分布,也使校企合作網絡體現出對社會資源的聚集效應和優化配置能力。
5.自組織性。校企合作網絡還是由多方利益相關者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組織,包含物質或能量交換、知識和信息傳遞、資金和技術投入使用等多種關系。校企合作網絡組織形成的過程,就是該開放性系統獲得空間、時間或功能結構的過程,如沒有外界的特定干涉,該網絡會按照彼此相干性、協同性或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這就是“自組織”。校企合作網絡的協同運作,一方面提高了合作主體聯合培養人才、知識創造、技術研發的機會和能力,合作主體之間的多元化非線性聯結關系則進一步降低了校企合作網絡與外部環境的能量交換、發展的路徑依賴、協作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則促進了校企合作網絡中參與主體根據合作目標達成情況或合作項目進展情況,自動調整節點數量和結網方式,提升了校企合作網絡自我調適、功能優化與結構完善的能力,促進了自我發展。當環境變化誘使網絡的演化超過臨界值時,校企合作網絡的穩定狀態將被打破,新結構得以形成,新環境將被重新適應。
三、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的動態能力培育
校企合作網絡就是一個價值網,而價值創造過程是動態變化的,所以動態創新發展能力對該網絡至關重要,關系到校企合作網絡能否取得更高的績效。因此,高職教育要結合校企合作網絡組織特性,有針對性地培育校企合作網絡的動態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校企合作網絡參與主體能力的基礎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環境變化,以改善合作網絡的價值創造功能為目的,依靠網絡內參與主體間相互動態地協調運作所擁有的資源,進而產生能有效調適各種變化的內生處理能力。簡言之,動態能力就是校企合作網絡所擁有的、能夠應對內外部動態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校企合作網絡的動態能力綜合反映在各合作主體對外部環境的快速反應能力、甄別監察能力、配置優化能力和協調耦合能力等方面。
1.培育快速反應能力,構建彈性進出機制。校企合作網絡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基于行動選擇的動態的重復博弈過程⑥,其網絡狀態的穩定性也是動態建立的。事實上,校企合作本身具有的較強不確定性和動態性,要求合作網絡及合作主體具有一定的動態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提升把握市場、應對市場的能力,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以多元主體、多方參與、多元激勵、多種形式,吸引不同性質的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活動,且各方都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施,形成良好的互補性合作關系。新的合作資源的及時進入,有利于優化校企合作網絡的整體能力和適應性,促進校企合作的長期穩定發展。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網絡更要建立彈性的退出機制,讓那些背離合作網絡價值目標、發展能力較弱、成長性較差或不適宜參與新的合作方式的合作主體能夠及時退出合作網絡,否則將會加大校企合作網絡的交易成本和環境適應性成本。所以,構建彈性的退出機制就是校企合作網絡動態能力培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信息經濟學及機制設計理論關于激勵相容問題的解釋,一個彈性有效的進入退出機制,要確保合作主體參與或退出合作網絡時所獲得的收益比其不參與或者不退出合作網絡時獲取的收益更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合作主體可以對環境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同時,對于退出合作網絡的冗余資源,也不能置之不管,而應持續保持聯絡,必要時實施持續輔導,這也是校企合作網絡保持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高度的動態調適能力的必要準備。
2.培育甄別監察能力,提升環境適應機制。事實上,建立彈性的進出機制,只是增強了校企合作網絡組織動態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了對市場的反應能力,還要對環境進行有效甄別。由于參與主體在價值目標、發展定位、利益訴求、行動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異質性,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的運行過程也呈現為一個矛盾綜合體,既要在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合作框架下有效協調溝通各異質性參與主體的行為,又要著眼于整個網絡組織的發展需要,不斷擴大合作節點、擴展合作層次、拓寬合作范圍、擴張擴散渠道、提升創新能力等。因此,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必須重視對內外部環境的監察評估,強化對合作發展環境的評審,增強對未來合作價值空間的把握,提升對合作發展環境的甄別能力,為合作網絡的穩定發展提供更廣泛的空間。對環境的甄別監察能力,體現為合作網絡對內外部發展環境變量的透析、選擇、評估、使用和決策能力,這是校企合作網絡組織內各合作參與主體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而快速做出應對措施和行為反應、以積極適應環境改變的內在發展能力,是一種在高度不確定的復雜環境下呈現的自組織動態能力。校企合作網絡的這種自組織動態能力,在對環境有效甄別監察的基礎上,有助于該合作網絡有效規避各種可能的不利因素,通過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和自我優化,增強“以變應變”的環境適應能力。為此,校企合作網絡要建立績效考評體系,并將對環境的甄別監察納入其中,促進合作主體自覺培養對環境的有效甄別監察能力;要建立合作環境評估機制,在及時合理的環境評估基礎上,對環境反應遲鈍或行為異常的合作主體及時采取環境干預,降低信息不對稱和風險不確定性,提高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的環境適應性。
3.培育資源整合能力,創新學習發展機制。校企合作網絡的形成是一個多方資源整合的過程,網絡結構中的節點即高職院校、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等個體的培育和整合非常關鍵,是整個合作網絡構成的基礎。它不僅影響合作網絡的穩定性,還決定合作目標的達成度及未來的發展潛力。網絡節點的數量大,有利于增加校企合作網絡的連接邊數;網絡節點的質量高,則有利于加快各個體間的知識轉移、技術擴散和信息交流?,F實中的校企合作之所以不夠深入,是因為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強,合作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存在機會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損害了校企合作成效。而校企合作達成或合作網絡形成的前提,正是因為合作參與主體間的有效信息交流,可以發揮“加速器”的功能,有利于合作網絡參與主體充分了解對方,確定合作意向,充分實現合作需求和項目供給的對接,確立校企合作網絡的穩定性。在校企合作網絡中,為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各個參與主體都需要不斷學習。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是學習主體,互為學習源。高職院校把理論知識傳遞給企業,企業把實踐技能傳遞給高職院校,合作企業之間又相互傳遞彼此需要的知識、技術、市場等信息。校企合作網絡的網狀結構使得各合作主體之間能建立超越合作網絡界限的、多向的、立體式的交流和學習機制,特別是對于非編碼的隱性知識的學習、創造和傳播,促使知識和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有效轉換和整合,進而提升資源配置、整合優化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網絡可以搭建跨組織的學習團隊,建立長效的學習機制,借助各種形式的交流、研討與協商提升知識、信息、技術等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獲得合作網絡的溢出效應,拓展合作網絡邊界,跨區域展開多元合作,降低合作中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
4.培育協調耦合能力,建立共同治理機制。隨著高職院校和企業間合作關系的達成,高職教育成功跨越了教育與職業、學校和企業、教室和車間、學習與工作、教師與師傅之間的界限,將“教育性”和“職業性”匯入“中間地帶”,使得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得以相互融合,也讓結成的校企合作網絡成為一種典型的混合型組織。對于該組織而言,其動態能力是一種集體創新和發展能力的綜合反映。一方面,單個校企合作參與主體的動態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代表校企合作網絡整體的動態發展能力必然增強;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合作主體所屬的業態不同,所處的環境并不相同,它們各自的利益關系、合作目標也不相同,基于合作關系的互動形態也不相同。如此一來,若想自發形成緊密的合作是不可能的,難以形成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優勢互補的預期局面。這就需要校企合作網絡將各參與主體所具有的創新發展能力、市場甄別能力、環境反應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等進行有機協調與耦合,按照利益共同體的治理機制設計,在治理結構、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等方面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治理機制,包括育人方式、合作模式、行為規則、決策流程、組織架構等方面的運行框架和制度保障。從治理角度來看,校企合作網絡組織需要確立共同目標、愿景和規則,需要確保參與主體地位平等,并能通過制度設計來約束各參與主體的行為,要以市場需求為合作生成的內生動力并以價值共同創造為準則,強化自我約束,并通過有效的自組織過程來實現合作網絡的運作與管理。當然,校企合作網絡一定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有效介入的共同治理機制,避免政府缺位所帶來的外部環境保障缺失的尷尬局面。
四、結語
今后,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必須從“合作”走向“融合”,不應再簡單地以合作理論和聯盟理論為基調來強調校企之間的雙邊關系,而應從社會網絡理論的視角來強調合作主體之間的多邊關系,重視校企合作中可能產生的一切關系資源和網絡資源,更注重把資源的互補性與合作的價值鏈進行緊密結合。這些都是網絡化組織互動中所特有的,也有助于從“如何利用校企合作主體內部既有資源組合”轉向到更大范疇的“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網絡內外部關系資源和網絡資源組合”,促進校企合作形成新的資源與發展方向。只有充分認識并依托校企合作網絡的特質,培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網絡的動態發展和創新能力,并構建彈性進出機制、提升環境適應機制、創新學習發展機制、建立共同治理機制等,才能以更大的合作網絡及價值創造空間真正地促進校企合作向縱深開展,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和職業應用性,推動職業教育、企業及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注釋]
①馮鋒,王亮.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培育機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網絡模型[J].中國軟科學,2008(11):83.
②曹霞,劉國巍.基于社會資本的產學研合作創新超網絡分析[J].管理評論,2013(4):121.
③劉曉花,古永司.基于企業動態聯盟理論的高職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69):21.
④鄭永進,徐建平.高職院?!罢衅笮!甭摵吓囵B人才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4):108.
⑤王丹中.回歸與創新: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路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4(6):79.
⑥王秦,李慧鳳.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