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是指在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改革下,高校自主轉型發展、政府規范推進、區域產業企業積極參與共同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均衡化發展的過程。要實現我國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有必要秉持自主性、規范性和生態性三項原則。自主性是根本動力,規范性是過程保障,生態性是目標取向。以自主性為原則,推動高校改革轉型和創新發展;以規范性為原則,確保政府調控合法化、校企合作系統化以及高校轉型層次化;以生態性為原則,實現高校職責合理分工、資源公平分配以及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 自主變革 規范調控 生態均衡
[作者簡介]古翠鳳(1972- ),女,廣西柳州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職業教育;王綠原(1990- ),女,河南漯河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廣西 "桂林 "541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企業參與高校職業教育轉型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JA140060)、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企業參與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轉型研究”(項目編號:YCSW2015072)和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學者專項經費資助“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廳發[2013]3號)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2-0018-05
一、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自主性”的解釋,主要指事物在處理與外界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主動性、自我主導性和自我決定性等主體性特征。將“自主性”運用于高等教育領域,主要指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體,在辦學過程中所具有的較高的辦學主動性、辦學主導性和辦學決定性。這些本體特征既是社會賦予其的責任,也是高校發展必須堅持的準則。教育規范性用來調控人們的教育行為,由某種精神力量或物質力量支持的、被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從而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適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統。①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是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改革下,由政府政策引導、區域響應、行業企業參與、高校執行的系統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效應、企業的參與方式以及不同高校的執行方式等,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建設的成功與否。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不僅僅是高校個體的變革,也關乎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因此,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參與以及高校的轉型推進等,有必要在規范化的道路上,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過程中的規范化。所謂的“生態性”,是指系統內部的和諧性質。高等教育系統是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為為主導,教育環境為依托,教育資源流動為命脈的一個復合生態系統。②生態系統的關聯性主要包括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即整體關聯性和歷史發展關聯性。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從已有平衡狀態向新平衡狀態轉移。在更新其平衡狀態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各高校個體的發展,也要尊重其在高等教育整體系統中的發展,以及與社會大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以生態性為原則,是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應然選擇。
自主性原則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動力源泉,為高校的主動轉型和自主發展提供了主動權、主導權和決策權。規范性原則保障了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中各參與主體決策與執行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根本保障。生態性原則重在實現高等教育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目標取向。規范性發展以自主性發展為基礎,自主性發展是在規范性制約下的自主發展。生態性是在自主性和規范性的共同基礎上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均衡化發展,同時生態性又促進高校的自主性探索,實現其與社會大環境的和諧發展。高校在實現其生態化建設的基礎上,又需要規范性的原則為指導,為其提供和諧共處的方向和途徑。三項原則在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中,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貫穿于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整個過程,為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又好又快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二、自主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動力源泉
穩定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點,既包括發展的穩定性,也包含其內在結構的穩定性。③正是由于高校內部的穩定性,外部社會變化往往不能引起其內部太大的變革。政府應當利用宏觀調控有秩序地放大高校在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中的自主權。高校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在發揮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時所享有的資格與權利,落實其在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專業、招生、教師薪酬以及內部機構等方面自主設置與調整的權利。其核心就是政府和高校在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過程中能夠合理分配權利和責任,政府重在發揮引導作用,高校應是主體。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以自主性發展為基本原則,可以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提供內生動力。它主要有兩方面的推動作用:一是自主性發展推動高校承擔了更多改革轉型中的壓力,并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二是自主性發展推動高校的創新發展。
1.推動高校改革轉型。高校辦學自主性的提高,會使高校進一步認識到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過程中所應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承擔的風險與壓力。面對不發展就要淘汰的壓力,高校要盡快優化升級治校體系與運行機制,從而提高辦學活力,將改革的責任與壓力轉化為高校轉型的推動力量。具體來說,有內外兩方面:首先,從高校內部來看,只有辦學的自主性得到提高,高校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在轉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高校的行政管理層才會強烈意識到學校決策的重要性,高校全體教職員工才會有課堂管理與人才培養質量上的憂患意識。這些內部辦學壓力會促使高校對轉型有具體清晰的認識,明確其建設任務。高校通過發揮其自身所特有的自主性、自覺性、能動性和目的性,運用大學獨有的資源和優勢,確立轉型的遠大目標。根據目標有計劃、有意向地開展各項工作,對高校內部主動進行調整。只有高校內部積極調整和發展,主動參與轉型,才有助于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快速建設。其次,除了高校內部主動適應變革之外,高校還面臨外部環境的壓力。美國社區學院的轉型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權利和社會場域的制約、機會場域的影響、勞動力需求變化等外在環境壓力,促使社區學院必須要適應外在環境的要求,取得生存空間。受外在壓力的驅動,高校自身為拉開與同類型高校的距離,提高學校在招生、就業等方面的競爭力,會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更多關注社會需求,尋求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自發地推動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
總之,辦學主導權和決策權的提高,迫使高校進一步正視轉型過程中內部辦學體系與外部組織環境產生的壓力。面對壓力,高校通過綜合考慮內外影響因素,主動做出調整和適應,促進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優質發展。
2.推動高校創新發展。高校在創新型科研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技術轉化及應用等方面均發揮關鍵作用。提高辦學的主動性、主導性和決定性,會激發高校孕育更多的創新智慧。只有高校始終具備這種創新智慧,才能確保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具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促進國家創新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這種創新智慧首先體現在樹立辦學特色上?!墩撜Z·子路》中,孔子曾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來論述君子和小人的一種品質區別。君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和睦相處,但他對待任何事物都保持自己的原則和想法,從來不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小人與周圍人相處的過程中缺乏獨立的思考,隨波逐流,不能與他人友好相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亦是如此,既要注重各高校之間的共同發展,也要堅持特色發展、創新發展。自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各高校的發展目標逐漸朝著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方向邁進,力圖達到其發展層次的制高點。這造成了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的同質化傾向嚴重,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因此,以自主性為原則促進各個轉型高校樹立自身的辦學特色,也是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應有之義。轉型高校應對自身的辦學實力和特色優勢進行準確、細致的分析,明確其未來人才培養的目標、服務的對象以及特色發展的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斷尋求適合其特色發展的方式和途徑,在與同類高校的不斷競爭中相互提升。其次,表現為開闊的視野和敢于冒險的精神。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注重綜合利用學校內部的資源,并加以整合、創新。這就需要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中擁有開闊的視野和敢于冒險的精神。以創新與創業教育著稱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十分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會結合商學院、工程學院及其他院系共同開設專業課程,幫助學生學習與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就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而言,學生過度受限于所學學科與專業,很少有機會去接觸或學習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創新創造潛能的培養有一定制約。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中同樣需要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突破學校內部各學科和各專業之間的界限,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可以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三、規范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過程保障
社會諸多事務的良性發展都離不開規范。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過程中,從政府的政策指導到與之發展相關聯的企業參與機制,再到高校轉型試點推進等,都需要以規范化為指導,確保其建設過程中政府調控的合法化、高校轉型推進的層次化、校企合作發展的系統化。
1.確保政府調控的合法化。從政府和大學的關系分析,目前我國大學依舊依賴于政府而發展,政府通過行政管控來指導大學改革。應用技術型大學作為我國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新生事物,其未來發展既是對國家政策指導下改革成果的驗證,也是對地方政府和高校執行力的檢驗。由于轉型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等特點,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目前在我國缺乏成熟的理論支撐和可推廣的發展經驗,仍處于探索階段。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初期可能會遇到招生、項目、經費等各種資源和條件的限制,這些限制也恰恰是吸引各地區政府積極響應和各高校積極參與的契機。
國務院和教育部在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的基礎上,應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各利益相關者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從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來看,國務院和教育部各項政策文件對高校轉型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是,從相應的保障制度方面來看,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由于我國高校長期受政府行政管控的影響,政府的政策發展對于高等教育的結構變化將會產生直接的效應。我國目前高校轉型缺乏相應的風險保障體系;政府的政策改革也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制化軌道,存在不確定性、不規范性;本科高校自身也尚未形成實現其整體性轉型的政策執行圖景,缺乏完整的、可預見性的規劃指導。若要確保高校轉型的順利推進,以及其推進過程中的有序化、規范化,政府應主動將高等教育改革納入法制化軌道,一方面通過法律體系的完善,形成高等教育改革下的問責制,使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確保高校轉型的合理化、規范化;另一方面,通過相應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消除行政性機制造成的高校資源分配上的層級差異,避免部分地區或高校出于教學設施、教學項目和教學經費等各種資源的競爭,而導致轉型的畸形和偏化。④
2.確保高校轉型的層次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兩次大調整,即1952年的院系調整和1992年的高校合并。這兩次大的調整,曾引發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高校工作者的諸多爭議。事實證明,不管是“理工分家”的調整,還是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建設,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對部分高等院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可稱得上第三次高校改革。但是,大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適用于行政指導下的批量變革。在推進高校轉型的工作中,應吸取前兩次院校調整的經驗和教訓,以規范化、層次化為其轉型的切入點,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采用省級統籌、試點推進、示范引領的方式,由點帶面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從本質上來講,試點推進能夠分擔高校改革風險、降低政策執行阻力,有助于加快政策創新的擴散速度。但是,要規范試點推進、示范引領的高校轉型方式,需要各省或者自治區將國務院和教育部的相關政策落實到實處,對高校轉型的各項制度和資源進行統籌規劃。一方面,省級政府要協助教育部對申請試點的高校進行資格審查,優先考慮符合轉型條件的高校;另一方面,要及時對試點高校進行成效的監督和評估,每年更新轉型高校的評估報告,實現高校轉型操作的公開、透明。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切實負責,對轉型成效較好的高校進行經驗總結,定期提交成果報告,為后續高校的轉型提供可參考的經驗。在優質資源的配置方面,政府要切實根據地方轉型高校實際情況綜合規劃,實現資源效用發揮的最大化??刹捎镁唧w化的規章制度,確保資源在高校試點推進過程中的合理化分配。同時,省級政府要主動承擔申請試點高校的監督工作,避免部分高校為獲取額外的教育資源或實現辦學層次的提升,而借助轉型發展獲取政策紅利。
3.確保校企聯合的系統化。應用技術型大學以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專業理論基礎深厚、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的應用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培養目標,⑤其發展融合了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企業作為社會產業變革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高等教育人才輸出的直接受益者。企業參與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一方面,有助于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的需求緊密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企業的參與有助于教學內容的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的與時俱進。除此之外,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對于建立校企雙方內在要素之間的對接關系有著直接的作用。
但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實現本科及以上學歷水平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在校企合作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面向所有的企業,但培養的不是熟練技術人員、生產基層的工人,而是具有潛質的、適應社會變化的準工作人員。對于不同類型和不同發展水平的企業來講,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與應用技術型大學聯合培養人才。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準入制度,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求為基點,對不同類型企業進行篩選,以挑選出有代表性、有條件、有特色的企業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同時,與有合作意向的其他企業,以及社會中大眾企業進行相應的聯合實習培養,建立“特”對“多”的發展模式,確保人才從輸入到輸出過程的系統化和有序化。具體如圖所示:

圖中企業A、企業B、企業C等分別代表不同特點和優勢的企業,如信息型企業、生產型企業、研發型企業等。企業1、企業2、企業n等均代表社會中的大眾企業,負責高校人才的接收和崗前實習工作。通過企業準入機制的建設,篩選不同行業領域特色的企業進行合作,聯合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共同實現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合作企業也負責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實踐部分的實習實訓,入職前的實習主要由社會中的大眾企業負責。
四、生態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目標取向
國內有學者指出,高等教育生態化應以生態學理念為指導,借助生態學原理和復雜性的科學基本規律,通過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使高等教育發展跟自然和社會發展相協調。⑥具體到應用技術型大學,其建設的生態性應體現在三個層面:從社會人才需求的層面來講,其建設要注重人才培養職責合理分工;從高等教育內部結構的層面來講,其建設要注重高校資源公平分配;從高校發展需求的層面來講,其建設要注重高校與其所屬區域外部組織之間的相互協調。這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必須堅持的準則,也是其要實現的目標。
1.實現職責合理分工。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要找準其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與高等職業專科學校之間、轉型高校之間人才培養職責的合理分工。此外,還應注意轉型高校內部在發展過程中的協調性。
首先,應用技術型大學與高等職業??茖W校雖然同處于高等教育系統之中,但這兩種辦學類型卻在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方面有著較大差異:前者的辦學層次定位為應用技術型的本科教育,致力于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術能力兼備的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如果在高等教育重構中,不能有效解決兩者之間的不同,合理分配各自的職責,很容易造成人才培養過程中資源的浪費。由于專業所對應的工作特點不同、不同專業其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之間需求不同以及不同專業之間需求培養年限不同,應用技術型大學在發展中要對其所設專業與高等職業??茖W院所設專業進行對比分析。兩類高校之間都應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進行人才培養職責的分工。其次,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注重其內部各高校的職責分工。轉型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基礎和地方產業發展的需要,適當考慮區域內其他同類型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專業開發與調整。最后,轉型高校內部各要素也要根據改革所需,實現內部師資結構、績效標準、教學質量考評等方面的動態平衡發展。轉型高校欲實現本科及以上學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在原有師資的基礎上引進一批相應行業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以建設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師資隊伍。而這批外來力量的介入,必定打亂高校內部原有教師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中應該明確各種教師類型的職責,以促進改革的平穩、順利、快速進行。
2.實現資源公平分配。民國時期,當時的國立大學在全國呈“扁平化結構分布格局”,數量雖然不多,但各個省份都有至少一所的分布格局。⑦反觀我國當前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地區分布,基本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分布格局”。如北京、天津、湖北等地依次處于金字塔的底部,教育部直屬高校較多;有些地區只有一所或幾乎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布極不均衡。這種分布格局嚴重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公平化分配,也造成了我國人力資源結構的失衡。
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預示著高等教育內部結構的重新組合。隨著2014年有關應用技術型大學各項政策的頒布,各高校紛紛申請試點轉型。這就需要有關負責部門在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中,以生態性為指導原則,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和機會,確保各類資源分配的均衡化。各專家學者在對申請試點轉型高校進行審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不同地區試點轉型高校的數量進行分析,以確保各省區都有申請試點的機會,以及各省區轉型高校數量上呈現均衡化的趨勢。同時,在優質教育資源分配方面,要注重不同省區之間的需求,使各個省區都有獲得優質資源的機會,實現優質資源的公平化分配。除此之外,省級政府和地區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在進行優質資源調控和規劃中,也要注重同一類型高校在不同區域之間教學資源的公平分配。
3.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美國著名教育家、社會科學家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Arthur Cremin)認為,“在規劃區域教育體系建構與發展中,應該把各種教育機構與結構置于彼此的聯系中,與維持它們并受它們影響的更廣泛的社會之間的聯系進行綜合審視”。⑧應用技術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其與各教育培訓機構、教育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等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綜合審視分析,以求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探討該地區高等教育與該區域經濟社會、人文特色、產業特色等外部組織的內在關聯性和作用機制,以求和諧發展。
高校與區域產業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各類專家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高校集中了該地區前沿的人力資源、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輻射地區的職責。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發展,要將其擁有的優勢與該地區的外部組織相互融合,實現互利共生、協調發展。這就需要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之初,進行兩個層面的調研。一個層面是國家產業結構的現狀、調整與改革、發展的需求、學生就業問題需求、行業企業對從業人員的需求等;另一個層面是地區產業結構的特色、現狀、改革、發展需求以及區域人文特色等。要將應用技術型大學發展定位和外部組織之間的合作建立在可靠的數據分析基礎上,將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發展與該區域的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結合,打造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引領地方區域產業的升級。同時,應用技術型大學也可將地區的特色文化和優勢產業,融入其學科建設中,強化其學科和專業發展的領域性。
五、總結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的任務。目前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處于改革的初期階段,各方面的制度建設、理論建設、經驗成果等都處于不斷完善和創新時期。我國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采用何種方式、建立什么樣的應用技術型大學、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等,都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應用技術型大學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地區等之間共同維護和建設,確保其建設過程中的規范化、發展過程中的自主化和生態化。應用技術型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建構下的產物,其出現也預示著重新建構我國高等教育的內部系統。我國高等教育既獨立于政府,又依賴于政府而發展。在各類高校重新分類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各類專家和學者不斷探索。
[注釋]
①李江源.教育規范:自由發展的中介[J].社會科學戰線,2005(2):222.
②賀祖斌.論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1.
③李寶斌,劉春花.高等教育大眾化后高校轉型發展之辯[J].大學教育科學,2014(6):37.
④林友榮.轉型不是高校自導自演的“獨角戲”[N].中國教育報,2015-06-19.
⑤董立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4(8):68.
⑥彭福揚,邱躍華.生態化理念與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⑦李木洲,劉海峰.民國時期國立大學的設立于分布[J].高等教育研究,2014(4):82.
⑧Lawrence Arthur Cremin.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press,1976:36.
[參考文獻]
[1]宣勇.論中國大學的主體性重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8).
[2]鮑碩來,諸園.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美國社區學院轉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5(6).
[3]張應強.從政府與大學的關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J].江蘇高教,2014(6).
[4]姚榮.行政管控與自主變革:我國本科高校轉型的制度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
[5]陶永梅,胡興啟.民辦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風險與途徑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