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決定外語教學改革的成敗,也直接影響我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文章以吉林省內四所大學外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專業素質現狀問卷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教師專業素質 "創新教育 "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左欣(1978-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吉林 "長春 "130012)王俊鋒(1976-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吉林 "長春 "13002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吉林省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調查與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B189)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2-0055-02
在以創新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重要的媒介和執行者,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教育改革的成敗。外語是高校學生了解國外科技前沿知識的必備技能,是他們跟上時代步伐和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大學外語作為一門必修課,它的改革是整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目前大學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方法與策略。
一、外語教師專業素質與專業發展概述
1.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內涵。早在1941年,Freeman認為語言教師要擁有以下專業素質,分別為流利的口語(包括地道的語音語調)、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大量豐富的詞匯、對異域文化及語言特征的深刻領悟。Richard從更寬的視角詮釋了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概念:一方面是與語言和教學相關的知識,涵蓋語言學、二語習得理論、語言教學方法、外語教學實踐及課堂教學管理技能;另一方面是與個人素質相關的,涉及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廣泛知識和各種能力。戴曼純等認為,高校外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外語教師不但能將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而且能反思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從事教學理論研究,還能進行與教學實踐無直接關聯的、更深層次的語言文學研究。我國著名學者束定芳和莊智象指出,合格的外語教師需要具備五方面素質:扎實系統的現代語言專業知識與技能、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與實施能力、較高的人格修養與令人愉悅的性格、全面的外語習得理論知識和外語教學法知識。張維友教授認為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由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三方面構成。總之,外語教師專業素質內涵豐富且廣泛,呈現出多樣化特征。
2.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教師專業發展著重強調過程:(1)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學實踐能力的過程;(2)教師不斷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認定與評價爭取成為最佳教師的過程;(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重塑已有的教學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實踐,將接受的新教學理論、方法與自身融合的過程;(4)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的過程。Lange 把教師專業發展看成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包含智能、教學經驗和態度、個人的整體知識結構等方面。而Fullan和Hargreaves持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在某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或培訓所取得的進步與發展;也可以指教學意識、技能和教學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的整體進展。總之,研究者們從兩個角度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界定,一是從外界環境出發,將教師看成“受訓者”,即教師不是主動接受培訓或訓練。二是教師從自身發展出發,對自己的內在提出要求。從本質上講,這是“自下往上”的模式,強調在“終身教育”的前提下,注重教師的內生性、主動性,即教師主動實現和完善自身的發展與能力。
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師專業發展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呈動態關聯。
二、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
筆者依據張維友教授對外語教師專業素質內涵的理解,設計了“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素質調查問卷”。問卷以教師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為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知識的不斷更新、科研能力的增強、創新思維的提高;(2)教育理論的豐富、全面的綜合知識、教學技能的提升;(3)語言交際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交際策略能力。問卷調查在吉林省內4所高校100位大學外語教師中進行,4所高校分別為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和長春大學。問卷回收后,首先對問卷進行篩查,有效問卷共96份,再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素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知識結構單一。90%以上的大學外語教師本科所修專業為語言文學,85%的受訪教師認為自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69%的教師認為,詞匯的講解和記憶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枯燥乏味的外語教學影響了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效果。此外,外語教師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無法使用外語對學生所修專業進行有效指導。
2.教師科研素質與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大學外語教師把科研當作任務,例如,在問卷調查中有一個題目為“您認為自己為什么會做科研”,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教師首選“晉升職稱”,11%的教師首選“能提高教學能力”,10%的教師首選“進行自我提高與發展”,僅有8%的教師選擇“科研是個人興趣與愛好”。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外語教師把科研工作當成負擔,使提高自我專業素質變成被動的任務。調查數據同時表明,大部分教師把“自身科研能力弱,缺乏科研學術領路人,不知從何下手”當作制約自身職業發展的主要原因。無法將科研成果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外語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外語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策略
此次調查研究表明,大學外語教師在自身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與方法及科研水平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這將影響教師個人的持續發展,不利于推進外語教學改革,也制約著高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改善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現狀,全面提高外語教師整體素質勢在必行。
1.大學外語教師應從自身出發,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建立多元化知識體系。依據當前社會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外語教師不但要擁有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還要具有深厚的教學理論知識。因此,外語教師要努力學習外語學科前沿知識,接受先進的語言觀,掌握最新的語言教學理論和方法等。除提升自身的外語能力外,還要提高漢語能力,加強雙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大量閱讀,增加相關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通過跨專業讀取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或自修其他專業課程來拓展視野,達到博學多識。總之,大學外語教師通過努力學習,使自身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2.大學外語教師在自身素質提高和完善的前提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大學外語教師要勇于進行教學創新。結合本校教學和學生所學專業的實際情況,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將國際上新興的教學理論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進行創造性教學。學會利用網絡查詢資料,創造性地運用與課文相關的教學資源,增大信息輸入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師生互動。大學外語教師還要當好情感顧問,關心學生,用自己積極的人生觀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3.大學外語教師要強化自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擴展教學實踐性科研項目,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學研討會議,為大學外語教師提供科學研究的立足點。主管部門要盡量為大學外語教師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讓教師走出校門、開闊視野。教師個人也要積極反思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科學研究工作的不足,有計劃地進行自我知識更新與提升,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之,大學外語教師要利用一切可學習的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探索多種教育方式,最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彩萍,魏薇.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童成壽,張旭丹.高校熟手型外語教師勝任力特點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5).
[3]吳一安.優秀外語教師專業素質探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
[4]趙清麗.英語教師專業素質構成及發展性評價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12).
[5]張嚴秋,陳研.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