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供、求、政策、挑戰四方面分析了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并指出,在供的方面,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大學生就業創業進入高峰期;在求的方面,產業結構升級,社會人才需求在結構、人才素質上有新變化;在政策方面,大學生就業制度化進程加快,創業優惠政策多,但新常態下,各種矛盾盤根錯節、交織并存,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通過分析,提出“雙輪驅動”“內外合力”推進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工作。
[關鍵詞]新常態 "就業形勢 "就業矛盾 "大學生
[作者簡介]蘇紅(1979- ),女,山東德州人,華東交通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2-0061-03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核心在于三個變化: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可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在此背景下,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成為亟須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1.供: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大學生就業進入高峰期。自1999年國家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精英高等教育快速過渡到大眾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提高,2014年達37.5%。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使得大量適齡青年有機會進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學習深造,但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多,就業壓力將在較長時間內難以釋放,我國進入大學生就業高峰期。
2.求:經濟發展調檔,產業結構升級,就業空間巨大,就業需求在結構、人才素質上有新變化。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將減少就業機會,加劇人才市場競爭,降低大學生初次獲得工作的機會。但同時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特別是服務業比重明顯提升。尤其是大學生就業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通過電子商務、云計算等互聯網平臺就業創業成為一種新的就業常態,電子商務、咨詢客服、物流配送等行業供不應求。總體上看,就業空間巨大,服務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深刻影響著就業結構、人才素質。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一些傳統的工作崗位將會減少,但一些新技術類的就業崗位將不斷增加,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新常態下,用人單位選人,不僅看學歷、專業,更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應變溝通能力等。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大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3.政策:大學生就業制度化進程加快,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多。一方面,新常態下,就業市場更趨公平、公正、公開。如針對招聘過程中的性別、學歷、學校等各種歧視性條款,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大學生就業的公平、公正性。規定事業單位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保證大學生就業的平等權。進一步出臺落實同工同酬的政策,以及鼓勵大學生到小微型企業就業、到基層就業等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創業優惠政策頻發力,在政策、創業貸款、公司注冊、創業培訓等方面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改進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體系等九大任務、措施。可見,以大學生為引領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逐漸進入“黃金期”。
4.挑戰:各種矛盾盤根錯節,交織并存。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總量矛盾依然突出。在就業結構性矛盾上升為大學生就業主要矛盾的大環境下,各種矛盾盤根錯節、交織并存,主要表現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國家就業政策導向與大學生實際就業期望之間的矛盾、創業優惠政策多與大學生創業動力不足之間的矛盾交織并存。(1)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沿著自身的發展軌道、邏輯向前發展,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養層次、專業結構等相對穩定的體系;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用人單位在人才規格、專業、素質、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近幾年的人才市場供需情況來看,出現了部分專業的大學生“一職難求”、一些企業的崗位卻“一才難求”的結構性矛盾,且這種矛盾已成為主要矛盾。其根源主要是高等教育自身定位及培養模式雷同,一味求全、求大,人才培養無特色,重知識輕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對一些辦學成本低的專業如文史類專業不加調研,加大招生規模,導致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不斷擴張,市場供大于求,而社會所需的高級技術類人才卻供不應求。(2)國家就業政策導向與大學生實際就業期望之間的矛盾。國家積極倡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微企業就業,連年實施“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國家及地方基層就業項目。但我們仍然需要看到的是,“90后”大學生就業期望更為自我,他們奉行工資待遇至上、環境優越至上、自我價值凸顯至上,對一些工作崗位不感興趣,出現“啃老族”“自愿放棄就業族”“繼續考碗族”等。(3)創業優惠政策多與大學生創業動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上升為國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引導和支持更多的大學生創業,激發大學生創新活力,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強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大力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把鼓勵和引領大學生自主創業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在創業場所、培訓、資金等方面提供便利與優惠支持,如針對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問題,對創業大學生提供免息小額擔保貸款;針對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問題,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相關培訓等。但是大學生創業動力不足,在體制內就業、“體面”就業的思維定式下,大學生很難有創業的激情。同時,作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父母也很難同意并支持其創業,認為創業是有風險的、艱苦的過程。可見,創業高峰的到來,還需要一段破冰之旅,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創業形勢向好,依靠互聯網創業將成為網絡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強項。
二、推進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
推進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工作應“雙輪驅動”“內外合力”,推動形成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新境界。政府要統籌引領,提升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水平,加強各級部門間的工作銜接和資源共享,形成推進就業創業的強大合力。高校要加快人才培養及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大學生要重視職業規劃,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主動適應新常態。
1.政府統籌引領新常態,不斷提升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水平。政府是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的制定者、推動者、服務者。新常態下,政府要做好統籌引領,形成一個導向、一套政策、一個合力,讓好政策落好地,營造有利于就業創業的良好生態。政策的杠桿作用顯著,既要持續發力,更要抓好落地。一方面,加強政策宣傳,讓好政策知曉于人;另一方面,破除落地障礙,讓好政策惠及于人。特別是要避免政策實施過程中層層附加條件的現象,加強督查,切實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加強部門工作銜接和資源共享,形成推進就業創業的強大合力。如建設有利于招聘信息統一發布的就業網絡服務平臺、就業微信服務平臺;加強各地教育部門與人社部門的信息對接,使對大學生的就業服務不斷線。
構建有利于用人單位招聘及大學生就業的機制體制,破除實際存在的就業差距。當今不同行業間、城鄉間、體制內外之間仍然存在著工資收入、待遇、發展機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社會福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戶籍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大部分大學生就業就仍然更愿意去國家機關、國企,追求“鐵飯碗”,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業,不愿去基層、小單位,不愿去西部。
2.高校積極對接新常態,培養社會需求的就業創業人才。高校要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社會需求的就業創業人才。主動適應就業創業新常態,瞄準經濟發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科學設置招生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加快人才培養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教育。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打破完全以分數定優劣的制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改進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
高校應構建以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為核心,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學業與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并貫穿大學四年培養全過程,實現就業指導教育的及早介入、及時跟進,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創業教育分階段貫穿大學全程。高校可按照普及性教育、精英培訓、創業孵化三個階段建立全程創業教育。普及性教育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及素養。從大一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遴選創業的種子人才。精英培訓主要是在普及性教育的基礎上,對有創業者特質和創業愿望的大學生進行小班化培訓。創業孵化主要是創業實踐,讓大學生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業孵化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進行實戰訓練。
3.大學生主動適應新常態,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實現四個轉變。大學生是就業的主體,清晰地規劃職業生涯目標是成功求職的第一步。大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良好規劃職業生涯。一方面,大學生積極主動面對就業,激發自身的內在創造力。大學生應認清形勢,夯實專業基礎,拓寬知識領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與規劃,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大學生應主動進行性格探索、興趣探索、能力探索、價值觀探索、職業世界探索,不斷認識自我與職業,做好職業規劃;同時,積極了解就業政策、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學習求職技巧,實現職業理想到職業現實的轉變、求職弱者到求職強者的轉變、被動求職到主動求職的轉變、自身劣勢到優勢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董麗娜.芻議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J].輕工科技,2015(4).
[2]余東華,范思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制造業升級與就業結構優化——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的解釋與出路[J].財經科學,2011(2).
[3]梁妙榮.大學生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
[4]楊會全,王唯釵,劉佳.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