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當前教育供給側產品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高端教育需求外溢嚴重,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的教育服務嚴重不足等,為此,建議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高中和大學教育多樣化發展;創新職業教育的提供方式,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有效性;強化政府服務與監管責任,引導教育服務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教育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必要性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2-0030-01
一、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教育服務體系日趨健全,但是,當前教育領域供給側產品還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主要表現為:第一,高端教育需求外溢嚴重。2014年中國留學生境外消費接近2000億元,2014年7月—2015年2月,在美接受基礎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23.5%,接受高中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50%,留學低齡化趨勢日趨顯著。中國需要既具有中國心又具有國際適應力和競爭力的優質教育。第二,為數以億計的進城務工人員提供的教育服務嚴重不足。相當比例的進城務工群體渴望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但當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近年來高中教育階段職普比不斷下降,2014年中職教育招生比例已經低于44%。很多中職學校招生困難,部分學校已無法正常運轉,大量資源閑置浪費。各學校搶奪有限的生源,耗費極高的招生成本,但無法吸引有教育培訓需求的農民工走進校門。主要原因是當前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效果不佳,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都缺乏積極性。
二、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我們建議大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
1.促進高中和大學教育多樣化發展,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探索多種辦學模式,辦好具有現代化水平和國際品質的中國教育,努力把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國內。建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新和擴大教育服務多樣化供給。第一,努力消除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玻璃門”,如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門檻,放寬對民辦教育辦學層次和辦學硬件的限制,進一步保護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教育的積極性;第二,提升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效率,鼓勵其成為選擇性教育的主要提供方;第三,推動教育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探索開發各類“互聯網+教育+相關行業”的產業,培育教育市場新熱點;第四,以“雙創”為契機,鼓勵教育創業投資,促進創業創新型教育企業快速成長。在確保教育公益性屬性前提下,允許各類資金投入教育領域,探索混合所有制,促進市場更有效地配置資源。
2.針對當前主流的全日制學制、學術型教育與“打工族”的需求無法對接的現狀,創新職業教育的提供方式,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有效性。建議盤活中職教育資源,破除入學門檻,讓農民工能夠邊打工養家、邊上學培訓,使教育成為個人進步的推動器和社會流動的潤滑劑。參考教育培訓機構的連鎖經營模式,由職業院校在農民工相對集中區域開設集中教學點,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學的方式進行職業培訓。主要由中央政府、輸入地政府出資,緊密結合園區的產業與企業需求設計培訓課程;園區內企業為培訓提供學習場地和實訓場地,或者其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出任教師,可根據市場價折算為其對員工的教育培訓費用。采用更為靈活和有彈性的學分制度,使得農民工可以通過學分累計獲得學歷。
3.強化政府服務與監管責任,引導教育服務業健康發展。第一,突破教育部的部門局限,建立覆蓋全社會各級各類教育的信息系統,為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第二,健全教育服務業質量體系,加強教育與培訓行業標準化建設;第三,提高教育投融資便捷性,鼓勵金融服務與教育消費升級融合創新,大力推廣PPP模式;第四,堅持放管結合,簡化教育行業審批流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形成以誠信為核心的教育服務監管制度,建立健全聯合懲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