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析我國高職跨國分段辦學的背景及主要問題,結合國際先進經驗與理論,以試點院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目標和規格、課程體系及課程銜接,在學分互認、資源共享、師資培養、教學方法、質量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 跨國教育 專本銜接 人才培養模式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課題“高職院校跨國分段專本銜接項目范式研究——基于南工院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的案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JSJG012)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2-0048-04
當今中國已經全面邁入知識經濟社會,高職院校為順應市場經濟需求,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跨國分段學習、專本銜接等多種人才培養形式,以響應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要求,滿足中國的子女教育與成長愿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能力、復合型人才。
2013年1月,教育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在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下,共同制定了“中美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聯合培養百千萬交流計劃”。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中方首批七所試點院校之一,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科貝爾斯基爾技術學院開展物流管理專業的跨國分段培養,實施“3+2”專本銜接教育,我國把該合作項目的關鍵舉措落實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上。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跨國分段教育的現存問題,結合相關的研究成果,重點就模式構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展開深入思考、探究和實踐嘗試。
一、跨國分段專本銜接人才培養的現狀
1.跨國分段教育需求逐年增加,合作辦學形式多樣。跨國教育不僅是學習者提升學歷的重要路徑,還是教育終身化的必然要求。隨著職業技術教育逐步向高級階段延伸,許多發達國家采取“職業資格+學歷教育”的分段式銜接,為受教育者提供學歷上升通道,主要有如下幾種模式:美國通過社區學院和本科大學學分互認,讓受教育者實現專本銜接;英國推出“普通國家職業資格”(GNVQ)證書,通過職業資格認證等級,獲得不同層次的學歷待遇,如獲得GNVQ四級證書對應HND大專學歷,獲得GNVQ五級證書對應本科學歷;澳大利亞在國家學歷資格框架下實行TAFE體系內四級證書和兩級文憑階段認證制度。
調查發現,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后,出國留學規模會大幅增加;在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社會對差異性高等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長。在滿足公眾差異性教育需求,特別是出國深造方面,跨國分段中外合作辦學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渠道出國留學的人數約占出國留學總人數的20%。截至2015年6月,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有近400多所高校與中國近600所高校開展了跨國分段合作辦學,其中高職高專的合作項目有1155個,占總數的56.2%,其覆蓋的教學層次和類型,涉及的各學科門類有200多個;在辦學規模上,目前參與高等教育跨國分段合作辦學的在校生約45萬人,占全日制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的1.4%,畢業生超過150萬人。
隨著補償性教育和差異教育目標的實現,以中外合作辦學、雙向留學、合作科研、聘請外籍教師、學生交換等為主要形式的跨國分段教育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江蘇是改革開放后最早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省份,全省84所高職院校中,有61 所舉辦了跨國分段合作辦學,占總數的72.6%。江蘇高校現有跨國分段學歷教育項目(包括海外直通車項目)352個,招生人數約1.1萬人,其中高職高專的合作項目共計220個,占全省跨國分段學歷教育項目的62.5%。從辦學模式上看,目前主要包括本土2+1、3+1(畢業后拿外方學士學位)、3+2(畢業后拿外方學士學位)、3+1.5、2+2、2+1+1以及1.5+2.5等形式。
2.三大問題制約成效提升,培養模式銜接成為關鍵。當前,高職領域的跨國分段教育也面臨若干問題。一是2008年后,高等教育適齡人口開始下降,合作辦學項目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招收部分低端生源;二是外語授課質量不高,符合外方母體學校師資要求的教師比例偏低;三是中外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較大差異,課程體系不對接最為突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跨國分段教育項目的實際成效和可持續發展。據統計,跨國分段合作辦學項目中,只有10%的學生可以成功赴外深造。
二、跨國分段專本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要點
1.基本理念:堅持服務經濟社會需求,努力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求。隨著《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發布,“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自貿區擴容、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級發展戰略的推進都需要大量國際物流專業人才作為支撐。以后將需要大量的國際化物流專業人才,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通過中外合作跨國分段培養模式來培養國際化人才,這是跨國分段專本銜接人才培養教育合作項目的基本出發點。基于這一趨勢,構建分段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就必須解決我國高職院校一直以來理論教學遠多于實踐能力培養、選修課時少、課程范圍小等問題,積極學習借鑒美國四年制技術學院以實用主義為導向的原則,并將之貫注于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同時,在規格定位上強調就業導向、實踐導向和技術導向,力求使跨國分段人才培養真正吻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2.目標與規格:國際經驗與成功就業。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將立足長三角,輻射國(境)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力強,適應國際物流產業鏈上航空、港口、貨代、倉儲、國際運輸及相關企業貿易、生產、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相應的項目通過輸送學生赴國外合作院校學習以及加強學生在本土獲得國際化經歷兩種手段來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全球交往能力和競爭力,使沒有出國經歷的學生也能從本土國際化的系列教育措施中獲得國際視野和全球交往能力。學校有兩個明確的培養目標:三年境內學習完成后,符合出國條件的學生實現“出國升本”,需要就業的學生實現“就業成功”。
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前3年高職階段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操作人才,即培養畢業后能立即上崗,了解國際物流業務流程,熟練掌握現代物流設施設備,會使用現代物流軟件的操作人員,強調高等性和職業性。后2年專本銜接階段的目標是培養物流策劃與運營管理人才,即培養熟悉物流企業運作流程,具備協調管理能力和一定戰略決策能力,能從事國際物流業務的技術管理人才,強調技術性和應用性。
3.課程體系:就業導向與能力遞進。與本土項目相比,外方課程、英語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是跨國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詳細比對我校物流管理專業與美國四年制技術學院的商務管理專業的課程大綱后,發現中美兩校物流專業團隊共同遴選設計了包括公共基礎課程(440學時,25學分)、英語提高課程(384學時,24學分)、職業技術基礎課程(1000學時,56學分)、專項能力課程(728學時,33學分)和專業拓展課程(128學時,8學分)在內的本土三年項目課程框架,并明確了包括引進外教的渠道、加強中方教師培訓研修的方案在內的項目師資配置計劃。校內教學采用“底層共享、中層分立、上層互選”的縱向鏈式課程體系,由基礎能力培養逐漸遞進至核心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培養、拓展能力培養。此外,英語課程也同樣采取了從基礎到提升過關,最后達到熟練的課程方案。具體如圖1所示。
4.課程銜接:基于本土與中西融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下,國際教育課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提高國際性同時又保持本土性。也就是說國際教育課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拼盤,一方面應該在課程體系中體現普適性的國際課程標準;另一方面也要體現本土化特色,讓國際教育課程既基于本土,又超越本土,走向國際化是中美課程銜接的基本理念。我校的做法是引進國際物流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并將職業能力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引進外方課程設置模板及教學方式,保留本校原有特色課程(如綜合實訓、科技創新、創業就業等),雙方共同制定技術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在英語語言課程中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板塊,保證雙方的學術服務質量;引進國際物流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并將職業能力標準融入課程標準,構建具有國際特色的專本銜接課程體系。該課程設計符合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教外綜[2006]5號)中提出的有關規定:“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擔負的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數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跨國分段專本銜接人才培養的初步嘗試
1.跨國分段與學分互認。以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其人才培養模式屬于典型的“嫁接式”:一是中外合作雙方互認課程及學分;二是教學過程分為國內階段和國外階段,又稱“雙校園式”模式。學生在國內如能順利完成3年的學業,并且英語達到外方合作院校提出的基本入學要求,就可獲得國內大專文憑,并直接進入美方合作院校繼續國外階段的進一步深造。當然,學生也可以不再深造而直接就業。
“嫁接式”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中外合作雙方各自保留課程體系,國外教學部分按照國外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國內教學部分依然按照國內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在完成相關學業、達到中方要求后取得國內文憑,又能在達到外方的要求后獲得去外方院校進一步深造的機會。這種課程體系的好處在于合作雙方不僅僅在課程設置上進行對接,而且在課程內容方面有深度融通。
第一,合作辦學項目生源的專業基礎和英語能力普遍薄弱,國內段的培養目標應當從夯實基礎、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和綜合素養著手,逐步過渡到學習必修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專業基礎課和學術英語,并逐漸提高外方課程(英語課程)的比重。課程體系應主要包括國內課程、英語強化課程和引進的美國優質專業課程。該課程體系應突出中美課程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適應國外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為赴美國深造做好準備。國內段的培養目標具體如圖2所示。
第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系統(SUNY)認可國內段3年所有課程,并將其轉換成對應的美方商務管理學士學位課程所需修讀的125個學分中的73個學分,學生在國外的2年學習中,只需學習剩余14門課程(共52學分)即可畢業,并獲得SUNY商務管理學士學位。國外段的培養目標具體如圖3所示。
2.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與互通互動。優質教育資源是世界范圍內具有先進水平或辦學特色,能保持一定領先優勢的理念、制度、管理、課程、教材、師資、特色、物資等教育條件的總稱。在中美跨國分段培養的實踐中,面對眾多的教育資源,遴選對銜接專業有促進作用的相關資源(如國外先進的職教模式和教學手段、外方原版教材、課程標準、網絡課程、微課、教學案例、視頻資料等),建設項目互動學習平臺,通過視頻互動、課件點播、在線答疑、文檔共享、遠程協助等手段,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資源準備及教學交流平臺,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國際化元素,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3.師資隊伍中西配比與標準優化。當前國內合作辦學專業的師資力量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流動性過大、良莠不齊、培訓不足等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在師資安排方面,中方14位教師中,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占83%,副高以上職稱占75%,專兼教師比例為1:0.5,同時還選派英語較好、工作負責的教師擔任輔導員及班主任。此外,美方也選派以經濟管理學院主席、有47年從教經驗的查爾斯·莫任博士為代表的9名優秀教師來華承擔40%以上的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今后還將逐步建立外籍教師準入制度,完善外聘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聘任質量,加強教學考評,對中方師資加強專業知識、雙語教學能力、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職業教育國際化思路等方面的培訓,采用專題研討、在線學習、赴美研修和雙向交流等途徑。
4.積極探索中西不同教學方法的互補點。外方的教學特點是小班化、全英語,采用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等方法,而中國仍然以傳統的傳教式的教學模式為主。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人才培養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靈活使用,在探索運用案例分析、現場教學、問題教學、模擬訓練、啟發式教學、項目教學、專題討論、社會調查、單項實訓、綜合實訓等不同教學方法的同時,積極運用新的教育技術,如翻轉課堂、慕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國外院校對專科注冊入學的語言要求通常是雅思5.5分或托福90分或通過外方組織的ESL考試;專科畢業接讀外方院校本科則通常要求雅思6.0分或托福110分或通過外方組織的ESL考試。在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不佳,但又有出國深造計劃的情況下,學校在開展常規語言課程的同時,增加了雅思聽力、雅思口語、雅思基礎寫作、雅思閱讀、雅思高級寫作、雅思英語綜合技能和外貿英語函電等課程,以幫助學生盡快跨越語言門檻。另外,學校還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西式教學方法和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掌握各種技能技巧,如做筆記、演講、撰寫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人際溝通、團隊合作、提出個人觀點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學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還會重點介紹國外苛刻的學術誠信制度。
5.注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質量保障。教育部《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黨中央和教育部明確要求“探索建設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境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實施合作辦學項目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對于引進國外先進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提升教育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教學質量保障方面,合作項目的戰略策劃、質量監控問題應當首先得到重視,還要以追求卓越的教學結果為目標,要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要督促教師承擔社會責任。同時,還要建立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邀請專家蒞臨指導,建立科學合理的質量保障機制,以達成教學目標。此外,還要提供外部質量監控。例如,與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組織(NEASC、CEA)展開合作,進行辦學認證方面的國際合作,實現聯合認證。
四、結語
2015年8月,南工院中美“3+2”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物流管理專業已完成首屆招生。我校將發揮項目對專業內涵國際化提升的促進作用,著力打造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水平項目,推動合作辦學實現“試驗田”的本源目標,建立跨國分段合作教育的新范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經審批和復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名單[Z].2015-06-01.
[2]羅絲.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探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1).
[3]袁靖宇.江蘇高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二十年回顧[J].南通大學學報,2014(1).
[4]張海寧.構建高職院校中外合作“3+2”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5]張文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
[6]OECD.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M].Paris,OECD Publishing,2004.
[7]Yuan Jing Yu.How to Ente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M].New York:McCrawHill Pres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