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缺少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各方缺乏高效的合作與協調,創業法律因缺少配套措施難以落到實處。創業教育是一項龐雜繁復的體系,政府、學校、企業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應在多元供給主體之間構建縱向和橫向的協同機制來推動創業教育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業教育 協同機制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立項課題“高職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政策分析——以河北省某示范高職院校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RS-2015-1097)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2-0063-02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現狀
1.處于起步階段,師資匱乏、課程設置分散。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確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自此,創業教育逐漸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及高職院校。十幾年來,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勢態良好,逐步實現了“創業政策比較完善、創業教育基本普及、創業平臺較為健全、創業氛圍更為濃厚、創業成果更加豐富”的目標。但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還很低,創業教育總體來說仍處于起步階段。
師資隊伍是學科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師資匱乏已然成為制約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的短板。在很多高職院校中,創業教育的授課任務由招辦工作人員、輔導員承擔。他們缺少企業工作經驗及社會歷練,缺乏企業運營管理的直接經驗,授課多為“紙上談兵”。而學校外聘的兼職教師,雖然來自于行業企業,實踐經驗豐富,但一方面,他們無法保證上課時間,不能定期到校上課;另一方面,他們在教學授課方面缺乏經驗,無法很好地使用教室這一媒介充分展示相關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2.以課堂教學為主,缺少創業實踐環節。創業實踐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創業目標和價值取向,全面提升創業者的綜合素質。但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上的創業教育,因為缺少企業運營過程中質量、客戶滿意度、庫存周轉率、現金流量等各項指標壓力,在創業體驗方面有重大缺陷。這樣的教育,對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發揮的作用幾近于無。
雖然有創業大賽、假期社會實踐等活動,但由于這些活動與校內課程往往在時間上有所沖突,所以大部分學生只能放棄。而付出時間和心血報名參賽的學生及指導教師,在獲得一定獎項之后,其精心策劃的創業創新項目計劃,卻往往因資金、場地等原因無用武之地,難以轉化為現實的創業項目。
二、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的成因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在創業教育方面已然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政府為主導、企業為載體的多元創業教育體系”。相比之下,我國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從宏觀視野到微觀視角,從創業教育頂層設計到實施過程,還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問題:
1.缺少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相比美國已經貫穿整個國民教育過程的創業教育,我國的創業教育,從國家層面來說缺少頂層設計,從學校層面來說缺少總體規劃。
我國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語數外音體美理化等,創業教育并不是國家課程,是否開展創業教育主要由學校自己決定,創業教育只能以校本課程的面貌出現。但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目的以升學為主,創業教育對學生升學沒有任何幫助,自然學校對開展創業教育就沒有任何動力。中小學缺少創業教育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一個經過12年中小學教育后的高中畢業生,雖然年滿18周歲,心智發育成熟,完全可以參與社會勞動,但是對職業道德、職業奉獻精神等一無所知。
學校的使命及市場的需求決定了高職院校重點關注的是畢業生的首次就業率——這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至于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及職業成長則不是高職院校關注的重點。從目前狀況看,很多高職院校的領導還沒有意識到創業教育對提升就業質量的長期影響,對創業教育缺乏總體規劃設計,對創業教育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場所、資金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支持,很少將創業教育和招生就業、頂崗實習等工作結合起來。
2.實施過程中各方缺乏高效的溝通與協調。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所有專業的一門重要校企合作課程。在實習協議中,雖然明確規定了學生頂崗實習的實習內容、實習時間等,但部分學生在實習期間,一有不如所愿之處便辭職離開,只有部分學生能按照協議在一家企業完成6個月的頂崗實習。不僅在實習期間,即便在畢業后,學生離職現象也比較普遍,一份工作只干幾個月的情況非常多。頻繁離職,在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運轉,給學校管理帶來極大不便的同時,最吃虧的還是學生自己,也成為阻礙自身職業生涯連貫發展的最大障礙。
3.創業法律落實缺乏相關配套辦法。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然而“這些政策大多操作難度大、優惠含金量小、設限條件多、寬幅振蕩作用低、影響滲透力弱,導致政策的積極效應不彰”。
三、縱橫交匯,有效構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協同機制
可以說,在創業教育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中,政府、學校、企業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政府是創業教育政策的提供者及受益者,學校是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企業是創業教育的合作者及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創業教育需要各組織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與此相伴的是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的建設問題,即將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產生1+1≥2的效果。
1.上下級政府、組織之間的縱向協同機制。第一,由國家立法,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范疇,使之貫穿學齡前、小學、初高中(中職)、大學等不同學歷層次的教育。國家教育部門負責制定各年齡段創業教育課程標準,標準應在不同層次之間形成銜接,以指導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創業教育課程,提高創業教育質量。通過覆蓋各個層級教育的創業教育,在學生就業觀、擇業觀的正確樹立方面給予積極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避免目前僅在高中后階段才開展創業教育的弊端。第二,配合新公司法的實施,出臺金融、融資、擔保、信貸、典當等行業支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完善市場法制,健全信用評價機制,建立起良好順暢的機制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同時,構建扶持小微企業的金融及稅收政策體系。制定法律法規,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法律的保障覆蓋面要全,要有解決問題的總戰略和系統方案,避免扶持創業的決策碎片化,避免法律法規政策與國家標準之間相互矛盾。第三,高職院校應構建制度化的內部協同機制。高職院校就培養目標、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校園創業文化建設、學生校園創業等做出總體規劃與部署。創業教育課程實施、創業體驗、學生校園創業、創業教育與招生就業工作的結合等涉及學校的不同職能部門,可以由相關職能部門成立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來負責協調全校的創業教育工作,以有助于學校創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實施指導、溝通協調。
2.校校之間、校企之間的橫向協同機制。學校、企業應有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校與校、校與企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使合作與溝通有章可依、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違章必責,將創業教育的功能落到實處。
例如,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合作辦學,中職學生畢業考核合格后進入高職院校深造時,雙方可以就中職院校的課程進行溝通,對于中職階段已經學習了的課程,高職階段可以不再學習。有創業孵化園的高校,可以和其他院校合作,吸引其他院校的學生攜帶創業項目落戶自己的創業孵化園,以提高創業孵化園的利用率,擴大創業孵化園的影響力。此外校校協同機制,還包括合作培訓創業教育師資,提高教師創業教育的理論水平等。
企業參與創業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真實的工作場景及企業兼職教師講授創業實戰,對學生來說,比單純的理論教學更具吸引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安排企業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承擔授課任務,以及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
[參考文獻]
[1]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宋晶,魏國力.發達國家多元創業教育體系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論壇,2013(5).
[3]姜晨怡.三問《新公司法》,創業真的不再難?[N].科技日報,2014-02-20.
[4]梁艷清,楊彬.大學生農村創業機制的建構[J].高等農業教育,2013(6).
[5]周志忍,蔣敏娟.中國政府跨部門協同機制探析——一個敘事與診斷框架[J].公共行政評論,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