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師型”教師就是既能為學生傳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培養“雙師型”教師有利于高等職業院校長期發展,有利于擴大企業規模。借鑒德國的“雙元制”和日本的“產學結合”職教師資培養模式,文章從內容選擇和培養方式選擇兩方面提出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師型”職業教師培養策略。
[關鍵詞]“雙師型”職業教師 校企合作 師資培養 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委托重點課題 “職業教育雙師素質培養培訓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AA040)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2-0074-03
目前,學術界對“雙師型”職業教師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有“雙證書”“雙職稱”“雙能力”“雙素質”等描述。“雙證書”是指職業教師不但具備基本的教師資格證書,還有相關行業的技術技能等級證書,甚至有些教師還擁有相關的技術專業職稱。在新課改及素質教育視域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已趨于實踐化、社會化,許多高職院校也與社會企業合作,建立了基于校企合作機制的“雙師型職業師資培養機制”。它既豐富了教師的實踐經驗水平,也讓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教學體系。本文認為,“雙師型”教師是雙證和雙能的綜合體,雙證為教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礎,也是對職業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雙能則是“雙師型”教師所必備的能力。只有雙證、雙能完整融合才是合格的“雙師型”教師人才。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意義
校企合作即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將校企雙方的優勢及教育資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將高職院校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生產力,而將企業的專業實踐優勢轉化為培養技術人才的資源。二者的合作有利于實現目前高職院校職業性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有利于滿足企業及高職院校雙方的人才供給需求。由此,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最好的理論實踐載體,也為培養“雙師型”職教師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1.“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有利于高等職業院校的長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是制造產業大國,生產加工制造能力可觀,但是在高階技能人才供應方面卻相對匱乏,技術工人僅占工人總數量的1/3,而高級技師則僅僅占總體工人的4%不到,這對我國的信息化工業發展極為不利。所以,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中,培養高職院校的職教師資就成了重中之重,高職院校必須通過多元化立體層次建設來促進教育發展,培養基于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師資力量,進而增加職校每年的生源,培養更多的人才。
企業借助校企合作這一模式,也能在一定范圍內為高職院校提供兼職專業教師,直接面向學校展開基于技術理論實踐層面的專業化培訓,這可以為高職院校培養職教師資提供輔助力量,同時也能緩解校內師資隊伍結構與社會專業建設結構間存在的矛盾。再者,企業通過與高職院校的生產、科研聯合,也能強化自身的營銷服務水平,還能挖掘新技術,形成新科研成果。再將新技術融入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對提高教學針對性、實效性等也是大有裨益。所以說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職教師資力量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學校及企業雙方合作在實際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在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業務能力的同時,也大幅帶動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及經濟發展速度。
2.“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有利于擴大企業規模。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能夠解決目前國內職業教育設備投入欠缺的問題,能真正滿足企業生產及發展的需求,也是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在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完全可以利用非商業途徑來幫助學校教師獲得企業培訓資格,并強化教師對實際工作內容、生產實際流程的認識與學習,而企業技術人員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工作經驗,對高職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并強化自身的組織能力,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極大地降低企業在新晉人才崗前培訓方面的投入成本,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綜上所述,利用校企合作機制來培養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師資力量,是企業、學校、學生三者共贏的最佳發展策略。
二、國外校企合作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對我國的啟示
職業教育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課題,發達國家較之我國更早進入“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體系,他們更為關注職業教育中的師資力量培養,并且也對職業教師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更為關鍵的是,國外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體系構建方面更為嚴密,這對培養教師的素質與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德國的“雙元制”職教師資培養。德國的職業教育師資主要由職業院校的專職師資與實訓指導教師共同組成,他們分別來自于國家政府機構及社會職業培訓機構。2005年以后,德國政府就頒布了一系列的新職業教育法案,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聯邦職業教育保障法》,它是德國“雙元制”職教師資培養體系的基礎,該法案對高校職教師資提出了相關規定,要求教師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還要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所以,在教師進入高校之前,首先要進行相關專業的職業培訓和理論課程學習,然后再在綜合型大學的附屬職業技術示范院校接受培訓。德國的職業教師必須具備熟練教授兩門或兩門以上專業課程的能力,才能進入高校承擔教學工作,獨立任教的教師已經擁有了相當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和高素質學識。從整個培養過程來看,在職師資力量培養消耗的時間長,規格要求高,培養規劃細致,擁有一定的培養體系架構,且培訓方法具有較高的實效性,這也體現了德國人嚴謹治學的作風。另外,與高職院校合作時,德國企業的先進管理手段、高水平硬件設備也能夠為學校提供超強的實訓指導力量,整體上符合國家所規定的職教師資培訓標準。
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教師資培養經驗,要想培養一名合格的職業教師,就必須首先接受國內相關專業的職業培訓和理論課程學習,然后再在綜合型大學的附屬職業技術示范院校接受培訓,以獲得相應專業的崗位資格認證;再經過兩年的職業實訓教育,才能獲得職業崗位資格證書,具備獨立開業能力,成為學校及培訓機構教師。這一校企合作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了企業先進的軟硬件設備,同時實現了對教育人才的全面考量,其采用的不同部門與機構相互合作機制以及健全的教育法律體系,為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提供了較好的示范。
2.日本的“產學結合”職教師資培養。日本在培養職業教師前,要求教師專門去企業工作一段時間,這種培養模式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對專業技能教育人才的深度培養。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視對本國職教師資力量的培養,根據每個時期社會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增加新的技術資格認證種類。“職業訓練指導員”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擁有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他們必須去相關企業實踐工作兩年,才有資格走上執教崗位。
從為“職業訓練指導員”設置的課程來看,每一門課程都與行業企業關系緊密。日本勞動省為此設立了以雇傭事業來促進職教師資培訓為主的“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該大學專門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職業教育人才,以學科理論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培訓目標。綜合來看,日本的職教師資培養主要體現為“產學結合”的綜合模式,因為它是通過社會行業產業界,向職業高校投資設備、資金以及人才,從而全方位地支持職業院校的師資建設。從經濟運作角度來看,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可以進行雙方人員互聘,一方面,企業可以委托高職院校進行與“產學結合”相關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可以不斷向企業輸送實習人才,從而積累更多的專業實踐經驗,加快他們成為職業教育人才的進程。
日本這種企業產業結合實踐學習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相當獨特,在多年的實踐發展進程中獲得了極大成果。日本職教師資培養在目標、內容與途徑方面體現出高度的嚴謹性,在企業工作實訓與高校理論培養兩方面的交替式培養模式也與我國的“雙師型”模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值得我們學習。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策略
1.培養思路分析。在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力量培養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內部激勵為基本著力點,以提升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及雙師結構優化為重點,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技術服務能力的提升,專業教師教學及實踐能力的提高。企業一定要做好帶頭作用,利用相關專業項目來打通校企雙方的合作渠道,并牽引教師學習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另外,企業還應該定期派遣人才到高職院校參與學校建設,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能力,使高職院校的職教師資培養更加合理化、專業化,這是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基本思路。
2.培養目標分析。在“雙師型”職教師資體系下培養出來的職業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四點素質,以體現該體系對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面綜合性。第一,教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與職業素質,對職業道德的培養尤為關鍵。而且,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所教專業的行業發展動態及最新技術要求,對自身的理論水平與教學經驗有較高要求,要取得相應專業的高校教師認證資格。第二,教師要具有較強的職業基本知識和相應的實踐能力,而且要能將相關理論熟練地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第三,教師要熟悉相關行業的管理規定,能夠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企業管理以及基礎性的生產實踐活動。第四,教師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尤其在我國新課改教育理念指導下,要善于接納新知識理論、新技術與新信息,能夠在課堂上展現創造性教學手段,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專業水平,拓展基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
3.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策略。在校企合作環境下,“雙師型”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一定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展開,本文主要從培養內容及培養方式選擇兩方面來探討高職院校“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相關策略。
第一,基于內容選擇的培養策略。首先要強化教育培養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對“雙師型”職教師資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考量教師的實際狀況,積極合理、精確細致地運用分類及個性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說要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點、專業實踐履歷以及教育背景等不同方面來進行全面培養,比如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理論等課程就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而實訓操作、社會活動等則能歷練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與組織能力,所以高職院校一定要定期組織實踐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參與國家及行業組織的職業技能等級鑒定考核與實踐技能操作培訓活動,以開拓教師的專業視野。另外,還要合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將教師推到企業實踐崗位上進行鍛煉,讓他們積累一定的社會及行業經驗,然后在教育工作中將其傳遞給在校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要強化教師在生產一線崗位的實踐經驗積累。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職院校也應該不斷探索培養職教師資的新途徑,實現校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全新突破。高職院校應該多從企業爭取科研項目,利用項目研發來帶動職教師資的專業素質培養,考量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與實踐操作能力。把科研項目引入校園也是高職院校培養職業教師進行“頂崗培訓”的一種全新模式,學校應該配合教師企業培訓機制,為教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促進產學研三位一體全面發展,這是目前高職院校在職教師資培養方面的重點。
第二,基于培養方式選擇的培養策略。首先,校企合作,強化理論實踐結合。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的職教師資培養方面,應該在工作崗位方面具有針對性,企業和高職院校都要根據自身需求來輸送和培養人才,創新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在新形勢下探索職業教育隊伍的建設規律。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市場導向來選擇與其合作的大型企業,近年來還建立了獨立于學校與企業的實訓中心,充分發揮了校企雙方的科研技術優勢,對提升學校職業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該校2015年與當地汽車維修企業合作,建立了校園中的汽修培訓基地,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學,在短期內提高了教師的汽修理論及實踐水平, “雙師型”職教師資培訓體系越來越成熟。另外,職教師資培養還應重視技能操作能力的訓練,高職院校應該聯合企業,利用雙方共同資源,舉辦技能大賽、創業大賽、專業產品設計大賽等能夠激發職業教師競爭力與自信心的比賽,也將比賽作為驗收教師階段性成績的手段,從而確立下一步職教師資培訓目標。
其次,引入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校企合作的另一大優勢就是高職院校能夠通過聯姻合作從企業聘用一些具有豐富實踐技能和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學校可以讓兼職教師幫助校內專業教師,形成專業人才帶動教育人才的全新指導模式,強化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的交流和學習,這種指導模式能大幅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為此,各高職院校每年可以任務分配的形式從合作企業引進高級技術人員,以輔助專職教師共同研發項目,并同時為專職教師做培訓。這一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職院校“雙師型”職教師資在短期內快速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尤鳳翔,于音,左步雷,等.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討——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1).
[2]王春艷.淺談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和培訓教師模式創新[J].價值工程,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