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有關教育改革的政策入手,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并通過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亮點。
[關鍵詞]新常態 方向 亮點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8-0006-02
根據“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與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一以貫之,系統部署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改革和法治的具體要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尤其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總體方向更加清晰,呈現出許多新的亮點。
一、2020年前教育改革的總體方向
對于2020年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勾畫了藍圖,總體部署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二是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三是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四是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五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五個方面分別解決的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尋求新的發展動力、優化教育結構體系、增強發展平衡性、筑牢持續發展基礎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教育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2013年9月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的視頻賀詞中明確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其中,第一個“努力”就是側重于教育供給側,要求各級政府、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營造一個能夠有利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后兩個“努力”側重于教育需求側,就是讓全體國民包括學齡人口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所以,新世紀中國人的教育,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為有用、更可持續,這四個“更”將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全面創新育人模式;以促進公平為關鍵,多方位縮小教育差距;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優化教育結構體系等,以管辦評分離為重點,改革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一大重大改革理念,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反映到教育領域中,就是此次全會文件第一次提出教育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這無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特別是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同外部勞動力市場聯系最為直接和緊密的一個領域,更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充分認識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民辦教育的宏觀部署也講得非常清楚,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可以說政策導向進入新的境界。
十八屆四中全會與三中全會的總目標一致,都瞄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旨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綜觀改革與法治,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兩者缺一不可,向前推進。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行為邊界應更加清楚,權責法定,所做的事情可預見,也可問責。只要今后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那么在教育改革中,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系就會開拓新的局面。
二、“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的新亮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過半,回過頭來看中期評估,會發現有些教育改革目標達成度比較高,比如職業教育就呈現先快后穩的良好發展態勢,民辦教育也有長足進展,充分彰顯黨和國家對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視。基于黨和國家對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謀劃,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來統領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今后五年教育事業發展的主線是提高教育質量,也就是說,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既實現教育自身可持續發展,也服務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十三五”期間教育改革發展方面,中央戰略意圖將有以下六大亮點:
第一大亮點,就是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這是圍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必須進一步凝聚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合力。
第二大亮點,就是促進教育公平,重點抓均衡、抓普惠、抓資助。繼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辦好特殊教育。特別要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讓所有學子都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第三大亮點,就是將高中階段教育從“基本普及”提升為“普及\",加快從中等職業教育到普通高中漸進式免除學雜費的進程。中職已從兩三年前開始逐步免學雜費,同時,對建檔立卡貧困生實行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
第四大亮點,就是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繼續重視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形成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機制。一方面是爭創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另一方面是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今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將越來越“混搭”,共同推進人才培養。
第五大亮點,就是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實際上是探索“學分銀行”制度,前有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為牽引,后有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為依托,進一步營造有利于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天地。
第六大亮點,就是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五中全會文件一個非常大的亮點,就是要求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用政府購買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參與。相應地,對非公共服務,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和運作環境。
若要使上述政策亮點落到實處,均需依靠深化改革來開路筑基。在全國教育一盤棋中,職業教育正面臨大好的宏觀環境和發展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國家將職業教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出臺了系列改革措施。搭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必須成為與其他教育相互銜接溝通的“立交橋”的重要節點,這是許多發達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的基本態度,也逐步成為我國政策新的共識。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依靠政府和學校煥發更大積極性,更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使得職業教育及培訓不僅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樞紐,更應對接中國制造2025、創新驅動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乃至“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實際需求,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職業教育及培訓的有用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政策導向?,F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健全,必然建筑在深化體制改革和拓展制度創新的基礎上。
與此相關,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公辦教育很難完全滿足民眾選擇性需求,這為民辦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今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態勢還將繼續延展,而非義務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的多樣化,必然要走出新路,而且現有民辦教育也要應對挑戰,如優質公辦學校的占位優勢,正在探索的混合所有制,以及民間資本涌入營利性教育培訓,等等。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和今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基本公共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非公共服務,公共政策將呈現明顯的差異化。而且,教育服務將進入新業態,從公益性到營利性形成“光譜”,一端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另一端由市場運作提供非公共教育服務,中間還有非基本公共服務多種實現形式,需要開辟多元化資源格局,相應地,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改革路徑也將逐漸明晰。
總之,“十三五”時期,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緊密合作,將以提高質量為主線,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強法治為保障,共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邁上新的臺階,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