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技術哲學視角出發,以應用技術大學和傳統大學的邏輯起點為切入點,從培養目標、培養路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來區分兩種不同類型本科教育的差異,探究應用技術大學的內涵和特征。應用技術大學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等一線工作,并在工作中能把科學原理和工程理論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職業教育。
[關鍵詞]技術哲學 應用技術大學 傳統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8-0021-04
當前,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推動下,我國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其成員大學(學院)嘗試走職業化轉型道路,應用技術大學的雛形開始形成。2014年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等議題,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014年3月,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上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并指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①。而后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指出,要“確定一批試點高校和專業(集群)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②。可見,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已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對“應用技術大學”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國內學者對其理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導致人們對應用技術大學的理解模糊不清。要認清應用技術大學的內涵與特征,前提要區分應用技術大學與傳統大學,然后基于應用技術大學的特殊性來優化教育過程。
一、應用技術大學的內涵解讀
應用技術大學是與傳統大學同“級”不同“類”的一類大學。之所以與傳統大學同“級”,是因為兩者都屬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層次;不同“類”,是因為兩者屬于不同類型的教育形式,應用技術大學屬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而傳統的大學教育主要包括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兩種類型。因此,應用技術大學與傳統大學的主要區別體現為類型差異。
1.邏輯起點不同。傳統大學的邏輯起點是科學知識,是按照科學學科的邏輯建立專業和課程體系。應用技術大學的邏輯起點是技術知識,是按照社會—技術科學—社會的循環邏輯體系建立的。應用技術大學邏輯體系的核心特質是技術應用能力,包括將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轉化成技術應用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
技術哲學是關于技術的哲學思考,技術哲學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但一般認為,1877年拉普出版的《技術哲學綱要》一書是技術哲學誕生的標志。在技術哲學中,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一直是討論的核心問題。科學與技術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人們的理解卻存在偏差,出現了很多誤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將科學與技術并提為“科技”,殊不知科學與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從邏輯起點上厘清應用技術大學與傳統大學的區別,首先必須澄清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表現在:科學與技術都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即科學與技術都誕生于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過程中,如果沒有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活動,就不會形成科學與技術。科學與技術作為一種活動,包括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社會活動,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手段獲得的關于自然的系統認識,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科學是人們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的性質和規律進行解釋和理解的能動過程。技術是人們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能動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科學與技術都體現了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區別在于科學是“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而技術則是“人對自然界的實踐關系”。科學是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人改造自然間接的、潛在的力量;而技術則是人運用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人改造自然最直接的、現實的力量。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是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③既然科學與技術存在本質區別,那么關于科學與技術的認識內容即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也就必然存在本質區別。
從本質上來說,科學知識是一種理論體系,主要通過符號來表達;而技術知識則是一種實踐體系,主要通過行動來表現。兩者的具體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科學知識主要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而技術知識則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變客觀世界。二是在任務方面。科學知識的任務是通過對客觀過程的反映和陳述來解釋客觀世界的因果性,并以此來揭示可能性;而技術知識則通過對人工過程的創造和控制來設定目的性,并以此來造成現實性。三是在目標和結果方面。科學知識講究一元性和通用性,主要通過實驗、歸納、分析和推理等方法來對假說和猜測進行證實和證偽,最終以定律、原理、學說和論文的形式呈現;而技術知識則講求多樣性和專有性,主要通過試驗、試錯、綜合和想象等方法來對設計和方案進行選擇與優化,最終以確立規則、程序和手段以及說明書等形式呈現。四是在衡量標準方面。科學知識的衡量標準具有真理性,力求全面和精準;技術知識的衡量標準具有功利性,力求有效和合理性。五是在勞動特點方面。科學知識的勞動特點突出個體性,具有較強的集體性;技術知識的勞動特點突出集體性,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六是在與生產的關系方面。科學知識與生產的關系是間接的、長遠的;而技術知識與生產的關系是直接的、短期的,受社會制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大。七是在人才成長方面。科學知識重獲取和積累知識多于能力培養,而技術知識則重能力培養多于知識獲取。
由上述區別可知,技術知識是有別于科學知識的一種知識體系,有其自身獨特的性質、功能、目的、結構以及衡量標準等。因此,應用技術大學主要以傳授技術知識為主的本科職業教育,與傳統大學(包括學術類大學和工程類大學)主要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同屬本科教育的兩大類型。
2.培養目標不同。技術知識的性質和功能決定了只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的人才能進入技術領域工作,這也反映了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路徑的獨特性。社會人才類型的“四分法”總體上將人才分為四類,即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其中,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主要通過高等教育培養,與其相對應的教育類型分別是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這三種類型的教育方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科學教育定會涵蓋與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有關的內容,因為技術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而工程則是科學研究的載體;工程教育中也定會包含與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有關的內容,因為工程的目標是以科學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來實現的。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工程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且技術活動變得越來越高科技化,這就決定了技術教育中也包含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內容。傳統大學主要培養從事研究和發現規律的學術型人才(如科學家)和從事為社會謀求直接利益有關的規劃、決策、設計等相關的科學型和工程型人才為主(如工程師)。在生產一線從事經濟社會工作,主要依賴于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如技術工人和技師),這主要由高職院校和中職院校培養。應用技術大學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型人才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的產物,這就決定了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是具有較強的技術理論、應用科學基礎和實踐能力,能夠服務于生產、建設和管理等一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如技術員和技術師)。這四類人才不僅有不同的層次系列,而且各類人才與層次之間有交叉和重疊的現象。
在四類人才中,人們最容易將技術型人才與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弄混淆。實際上,這三種人才都屬于應用型人才,他們之間存在“交叉點”,但又有明確的區分——掌握技術的技術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間的一種人才類型。由于技能教育屬于專科層次的教育,此處不作具體對比。工程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具體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在知識結構方面,工程型人才需具備較專深的理論素養,其主體知識形態為應用科學知識,這類人才主要由傳統大學中的工科專業來培養;技術型人才則需要集中掌握技術領域的知識,對應用科學知識和基礎科學知識只需有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即可,知識要求寬泛而非專深,其主體知識形態為技術知識,這類人才則主要由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第二,在能力結構方面,工程型人才最擅長的是籌劃,即“設計‘做’和‘想’”的能力。而技術型人才則擅長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即“做”和“實踐”的能力。此外,技術型人才還需要具備較好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第三,在職責任務方面,工程型人才的職責是完成“頂層設計”,主要任務是負責產品的設計、規劃和決策等;而技術型人才的職責是踐行工程型人才的“設計”,主要任務是把工程師的設想轉化為物質形態的實際產品或服務。
3.培養方式不同。由于應用技術大學與傳統大學的邏輯起點和培養目標不同,決定了這兩類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也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專業設置方面,傳統大學是按科學知識的邏輯,根據已經形成的科學知識體系來設置專業,其專業設置突出學科本位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應用技術大學按技術知識的邏輯,根據技術項目、行業和職業群的變化來設置專業,其專業設置突出技術本位的實踐性。此外,由于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歷史的過程,這就要求應用技術大學在專業設置方面做到“與時俱進”,隨時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來調整專業,體現了應用技術大學專業設置的靈活性和時效性。
第二,課程設置方面,傳統大學以學科理論要求設置課程,課程主要包括通用課程、科學(應用學科)基礎課程、科學(應用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科學(應用學科)專業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學科理論知識。以“技術邏輯”為核心的應用技術大學,是按技術能力要求設置的課程,主要包括通用課程、技術學科基礎知識和技術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等。其中,通用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技術學科基礎知識旨在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技術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將來面對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應用技術大學的課程還包括技術能力知識課程、專門職業規范課程以及職業實踐課程等。
第三,教學內容方面,傳統大學教學遵循的是“科學知識模式”,以科學理性和科學范式為核心。教學內容以科學知識為主,旨在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并能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科學活動中。英國學者邁克爾·吉本斯指出,現代社會的知識生產模式正在逐漸由以科學為基礎的學科“模式1”向以研究為基礎的應用“模式2”轉變,前者是傳統的以特定的學術群體和學科范式為來源的科學概念,主要由專業同行來認定和保證;后者則是帶有技術屬性的以實踐邏輯和問題解決為來源的科學概念,具有應用性指向和跨學科性等多種特征,主要由多個社會生產部門來認定和保證。因此,應用技術大學需以跨學科性的知識生產“模式2”為基本邏輯來進行相關的學術生產與技術教育活動。教學遵循“技術知識模式”的應用技術大學,在教學內容方面以技術知識為主,突出技術指向性,旨在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
第四,培養途徑方面,傳統大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具有學術定向特征,強調產學研結合,旨在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接受更高級的教育做好準備。技術哲學認為,技術最本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技術的實踐性,這也是技術與科學最本質的區別。對于應用技術大學而言,要開辟適合自身的培養路徑,首先必須厘清科學思維與技術思維的本質關系。雖然技術思維以工具價值和實踐理性為主要標志,但仍然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生產,故此,應用技術大學仍需以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學科與專業相結合來培養人才,將科學的規制與學術理性全面滲透到應用技術大學的教育當中。因此,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路徑要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具有職業定向特征,強調產教結合,旨在使學生獲得工作所需的技術知識、能力態度和道德情操,為學生從事生產工作做準備。
4.師資隊伍不同。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本質區別決定了應用技術大學和傳統大學師資隊伍的不同。由于科學知識與生產力的關系是間接的、長遠的,受社會制約的因素相對較小,且科學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較強,力求全面性和精準性,因此,傳統大學科學知識的傳授主要由有較高學術素養的專職教師負責。技術知識與生產力的關系則是間接的、短期的,受社會制約因素比較大,且技術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力求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應用技術大學的師資隊伍突出多元性特征,除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并行的“雙師型”教師外,此類大學還要求有來自相關行業、企業的,有豐富實踐經驗、能夠與時俱進的技術員和技術師等兼職教師,教師隊伍呈“專兼職結合”特點。
二、應用技術大學的定位與特征
應用技術大學是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從類型上屬于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旨在培養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等一線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把科學原理和工程理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從性質上突出“技術性”,定位為就業導向性。
1.定“類型”在應用。應用技術大學是現階段中國教育語境下區別于學術型大學和高職院校的一種應用型大學,與學術型大學同“級”不同“類”,與高職院校同“類”不同“級”,是一類專門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新型本科高校。應用技術大學學生的實踐能力強于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科學理論基礎和專業能力又強于高職院校學生。基于此,應用技術大學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目標以能力為核心;第二,課程設置是按崗位群設專業,以職業能力要求為核心設置課程,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課程體系突出實踐環節,加強學生的實訓和實踐;第三,教育計劃定向是以職業為定向,旨在使學生獲得在某一(類)特定職業在實際工作中所需的實用技術、專業技能、職業態度和情操;第四,教學內容以技術性知識為主,學習的主要學科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第五,培養途徑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走產教結合路線;第六,師資隊伍以“雙師型”教師為主,以行業、企業內部的高級技術人員為輔,走“專兼職結合”路線。可見,應用技術大學是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的,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職業要求提高的產物,主要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是集獨特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和辦學規律為一體的“應用型”大學。
2.定“性質”在技術。當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產業結構的變革,導致人才結構出現調整,社會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應用技術大學就是為適應這一需求誕生的,以培養介于工程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之間的“橋梁型”人才即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大學類型。技術性是應用技術大學在教育內容上的最主要特征,即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主體知識形態是技術知識,且技術性強調的是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此外,技術教育主要由職業教育來完成。目前我國的技術教育主要由隸屬于專科層次的高職院校來承擔。高職院校所實施的技術教育無論在理論高度、深度還是系統性上都不能達到社會對高水平技術型人才的要求,所培養的人才屬于技能型人才而非技術型人才。因此,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平高層次技術型人才的重任只能由應用技術大學來承擔。
3.定“導向”在就業。2014年3月,由教育部組織召開的2014年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著重討論了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強調職業教育改革必須要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要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戰略切入點,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為目的,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應用技術大學在本質上屬于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辦學理念、教學內容、培養路徑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內源動力,因此,社會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定位要以就業為導向,以“高就業,就業好”為目標,力求所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注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02.
②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EB/OL].http://www.jstu.edu.cn/s/3/t/51/88/8e/info34958.htm,2014-
06-10.
③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1.
[參考文獻]
[1]徐涵,楊科舉.論技術本科教育的內涵——基于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關系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1(10).
[2]蔡宗模.高等教育應用轉型的邏輯與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2(21).
[3]李家新,連進軍.應用技術本科:技術哲學的反思與解讀[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4]席東梅.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召開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視頻會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肓,2014(10).
[6]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7]姜振寰.技術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陳其榮.當代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