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發揮教研優勢。在地方高校融合地域文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課程和專業設置要突出地域需要,要鼓勵教師和企事業人才雙向流動,并且應秉持文化引領、協同創新、育人為本的原則。
[關鍵詞]地域文化 地方高校 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8-0028-02
近十年來,中國進入了國際社會公認的社會轉型關鍵期,這既是發展的機遇期又是矛盾的凸顯期。社會上應用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極為突出,而地方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弱,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出現供需嚴重脫節的現象,地方高校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作為所在區域的最高學府,地方高校必須以服務地方發展為主,為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撐。教育部也應調整教育結構,著力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沃土,可以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營養,地方高校也會傳承和引領地域文化的發展,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兩者相互交融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地域文化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作用
1.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地域文化體現了本地域的民情風貌,反映了本地域人們的生存狀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社會心理、審美追求等,是本地域民眾的精神和生活規范。將地域文化引入地方高校,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如走進內蒙古大學,會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草原風情;走進東北大學,則會直接感受到白山黑水的樸拙。地方高校要想實現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就必須立足地方,發掘、利用地方的經濟和文化優勢,從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解決普遍存在的辦學資源短缺、人才培養脫離社會實際等問題,辦出高校自己的特色。當然,地方高校對地域文化的吸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在吸納地域文化的同時應將其轉化重組,并通過新的形式再反過來影響地域文化,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可以說,地方高校不僅傳承著地域文化,而且引領著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增強教學實踐性。地域文化是本地域經濟、政治、社會和文明發展的活化石,它既體現著社會變遷的歷史軌跡,也涵蓋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潛在的、鮮活的、動態的地方資源和教學素材。地方高校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元素,使之成為學校的課程資源,不僅能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形象直觀的優點,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踐表明,有的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資源開設的太極、戲曲、二人轉等特色課程和當地作家作品課程等,因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強大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資源,已經激發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域民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地域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和規約著本地域民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學生的心理契合度很高,地方高校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地域文化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地域文化場域中的一個詞、一個傳說或一個故事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可能好于教師苦口婆心地說教一個小時。富于鄉土氣息的文化課程,會使學生更多地了解鄉土文化,而每個人的鄉情和鄉戀心理,也會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有助于地方高校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目標。
4.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發揮教研優勢,服務社會。地方高校將地域文化引入學校,進行學科建設,有助于形成特色學科,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地方高校通過特色學科培養的人才更能理解本地域文化,更能適應地方企事業單位的需要。地域文化中隱藏著許多經濟發展點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地方高校發掘利用地域文化,可以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首先,地方高校對地域文化的發掘利用,可以擴大地域文化的知名度,使其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資源,從而為當地的產業開發牽線搭橋,起到服務地方的作用。其次,地方高校還可以通過技術指導、共建課題、掛職鍛煉等方式,加強高校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鼓勵教師走進當地企業、深入社區,提高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為社會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優秀人才。
二、地方高校融合地域文化轉型發展的舉措
1.高校精神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當前的地方高校存在的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文化缺失,二是同質化傾向嚴重。解決這兩個問題,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地緣優勢,扎根于所處的地域文化中,吸收地域文化的營養。地域文化中以精神、觀念形式存在的文化系統,可以以軟性的方式融入高校的文化體系建設。地域文化會在辦學理念、道德情感、價值取向等方面影響著地方高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更可以用校訓、校風、學風、教風等具體方式塑造師生的精神狀態、理想追求和思維方式。這種借由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出的高校精神文化,是各地方高校獨有的文化標簽,可以有效避開全國高校同質化競爭的怪圈。
2.課程設置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學科。地域文化內容鮮活,形式多樣,融合了多學科知識,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是極適合的課程資源。地方高校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應該充分發掘利用地域文化的營養,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科學。特色學科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這是其他一般性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在課堂上,教師將理論知識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下,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文化展覽、深入企事業單位等,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悟書本知識,提升專業能力。
3.專業發展符合地方需要,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方高校依托地方資源發展,受地方政府的監督管理,就必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地方高校是知識的生產和傳承者,必須要為所在地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地方高校應該結合地方發展需要,科學設置和調整學校專業,使學校的專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協調一致,為地方社會培養急需人才,這既解決了地方社會的用人需求問題,又有利于畢業生順利就業,對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快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地方高校還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加強與地方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通過文化培訓、技術公關、共建課題等方式,為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文化服務、技術服務和科技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
4.協同育人,鼓勵教師和企事業人才雙向流動。服務地方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地方高校就必須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合作,協同育人。首先,地方高校可以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地方高校定期派遣學生到各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學習,這有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課堂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反過來還會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其次,地方高校還可以通過教師和企事業人才雙向流動的方法,打造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高校可以采取掛職鍛煉、資格認證機制等措施,鼓勵教師定期深入企事業單位,一方面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及時更新教師的專業實踐知識,提升專業能力;高校還可以通過短期聘用、長期兼職等方式,聘請有經驗的從業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帶來最鮮活的實踐技能演示,以彌補理論型師資隊伍的不足。
三、地方高校融合利用地域文化的原則
1.文化引領。地方高校自覺以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為己任,充分發掘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化服務和智力支持,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是地方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地方高校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必須明確“服務地方不是適應地方”“文化傳承不是文化繼承”。地方高校在開發利用地域文化的時候,必須發揮主動性,不能僅僅被動地繼承地域文化,被地域文化牽著鼻子走。地方高校應該明確自己“地方智庫”的角色,理智地吸收、內化地域文化,理智地認識社會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地方高校必須用理性的批判精神看清現實,用科學的前瞻意識判斷未來,以領路人的姿態來引領地域文化和地域社會的發展。
2.協同創新。地方高校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除了要源源不斷地為地方社會輸送所需人才,還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支持與服務地域文化建設的重任。地方高校必須與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事業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協同創新,充當地方文化建設的生力軍,以充分體現服務地方社會的職能。地方高校應把開展地域文化研究作為一個重要項目,找準與地方社會各類組織機構的結合點,將地域文化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地方企事業單位等組合成一個共同體。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打破壁壘,共同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事業單位提供經費支持和后勤保障,共同體內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共同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地方文化實力。
3.育人為本。服務地方社會是地方高校的職責,要為地方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所以地方高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地方社會提供文化服務、技術服務和科技服務。地方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職責,將地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為地方企事業單位提供各類實用型人才。地方高校還應該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和文化團體緊密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定期派遣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習實訓,盡最大可能培養出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人才。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地方高校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和相關從業人員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之間合理流動,利用在不同機構和崗位鍛煉的機會,提高教師和相關從業人員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彭愛萍.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要利用地域特色[J].中國高教研究,2006(7).
[2]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傳承創新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8).
[3]咸富蓮.將地域文化融入教學資源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5(10).
[4]李發武,鐘妍.對地方高校與地域文化傳承發展的思考[J].山東高等教育,2014(6).
[5]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湘西北三所地方高校為例[J].教育研究與試驗,2013(5).
[6]蔡袁強,戴海東.地方大學的使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溫州大學為例[J].教育研究,2012(2).
[7]劉朝暉.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特色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和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