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問題有兩個: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涉及教學內容,而“怎么教”關系教學方法。本文就散文體式,做一些具體分析。
一、散文教什么
答曰:“學什么”決定“教什么”,應重視在師生個體化的閱讀中,把握散文的特質,完成初步閱讀經驗的積累。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應該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
散文閱讀,要注意在教學的前置性閱讀——師生各自獨立閱讀中,基于作者表達的主觀性與現實生活,呈現客觀性的“雙視角”,語言、文學與文化的“三維度”,以及即時、歷時和現實的“三個認知時空”,而進行有廣度和深度的探究。這決定了課堂教學內容。
1.雙視角
散文,區別于一般化文章——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以及應用類文體,其文學特征是非常鮮明的。散文作品為文人表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體現出文人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文體兼顧作者表達的主觀性與描繪現實生活的客觀度,而且具有較好的融合性。也就是說,其兼容主觀性與客觀性。
在文學類作品里,小說與戲劇較多把作者的影像掩藏起來,客觀展現生活的原貌;而散文與詩歌偏重于作者主觀性的表達,寄物抒情、借物言志、融情于景等都是通用方式,而且散文的體式較詩歌宏大,其給予作者主觀性表達的空間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因此,這個體式在文人表達中頗受偏愛。
2.三維度
文本閱讀體現在三個維度:語言、文學、文化。
在語言層面,散文的文人特質比較鮮明,呈現多樣化的風格。這在字、詞、句、段、語、修、邏、文等多方面均有體現。聚焦重點詞句、修辭以及結構模式的分析,是閱讀教學中最為常用的方法。如結構分析時的線索把握,題目的點睛作用認知,以及關鍵語句和情境剖析等,都是常見的做法。
從文學層面看,散文在景物描繪、人事敘述、問題分析之后,要融入作者的主觀性表達,或進行評議,或抒發感情,或闡述觀點等。對散文來說,在主客觀表達上的銜接非常重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擬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具有普遍性,在閱讀中要注意分析。
散文的文化屬性也很突出。古代散文一部分涉及政論,是為官僚、為朝廷進言的一種方式。這些散文主要為政論體。再有一部分,為古代文人的性情表達,多數情況是被貶謫的或不被重用的文人,在流落中與自然和底層社會多親近,以率性的文字抒發思想感情,表達憂患之意,以及傳達報國的志向。這部分散文關乎人情與人性的表達。散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現代散文,也保持了文人抒懷言志、參與社會討論、體現輿論導向的傳統。
3.三個認知時空
經典散文流傳下來被收入語文教材,其客觀存在即時、歷時與現實三個認知時空。即時閱讀主要指讀者與作者同時代,作者的表達心理與時代大眾的認知有共同基礎,這使得讀寫之間容易產生共鳴。歷時閱讀,指在作品流傳過程中,不同讀者基于個人閱讀經驗以及特定時代的價值觀產生的閱讀認識。這些成果化的認知經驗,與經典散文一并被傳承下來。現實閱讀,指的是在教學情境下,師生基于現實生活,尋找經典散文與其生活需要和價值之間的聯系,從而進一步發展散文的審美經驗。
通常意義上說,審美大于創作。這是因為在即時、歷時與現實三個時空里,無數讀者在閱讀中融入了自己的經驗,并結合時代特征產生了有關認識經驗。不同時空下的閱讀經驗積累,都成為教學環境下散文閱讀的重要借鑒。
二、散文怎么教
答曰:在教學設定的由教師主導的集體性學習中,要進行經驗分享與問題探究。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先學后教,因學設教。基于閱讀基礎上的教學,需要客觀考慮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存在的學習分化與落差。因此,構成共同知識基礎和針對重要問題的集體化探討就顯得非常重要。現實散文教學中存在泛人文化傾向,游離于文本的討論很多。為此,“我們亟須重塑散文鑒賞,通過立足于文本的探索,構建一種新的散文鑒賞教學模式”[1]。
1.引導學生認知文本折射的客觀生活
散文教學,需要聚焦在對于文本所反映客觀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物象、景色(具象部分),以及社會現象與問題(抽象部分)等。
敘事類散文,其內含核心要素是人物或事件。閱讀這一類散文,需要把人物和事件的剖析作為重點。就此而言,這與小說、記敘文的表達頗為相似。敘事類散文描摹的人物與講述的事件,均具有典型性,這些可作為作者的思想與評價的生發點。敘事類散文的聚焦點是人物與事件。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塑造了一個忍辱負重、慈愛有加的父親形象,許多細節都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人物形象。他在喪事中勸慰兒子天無絕人之路;他說好不送“我”,可是最終決定還是送“我”去車站;他為兒子占座,還鋪好床;他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他最后與兒子道別,說“到那邊來信”,等等。這些都說明,在父親心目中,兒子才是他生命中第一重要的。
抒情類散文,重在物象、意象、意境的描繪與塑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是常用的寫法。抒情類散文的聚焦點在物象與意境。如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以描繪白楊樹的形象來謳歌北方抗日農民。文中以具有偉大自然力的黃土高原作為背景來描繪白楊樹,凸顯它的普通、尋常,以及枝枝葉葉都團結向上抵御北方嚴寒酷暑的頑強精神。閱讀抒情散文,一定要找到物象、意境與作者表達意圖之間的關聯性。
議論類散文,針對社會現象或問題,提出作者的看法和認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其主要表達模式。議論類散文聚焦在現象或問題。如魯迅的雜文《“友邦”驚詫論》,針對所謂“友邦”的驚詫,分析在國難當頭中,中國人的硬骨頭精神是多么重要。在針砭中,他也撕下了“國聯”的偽善面目。閱讀這樣的文章,要分析寫作的現實針對性,以及作者是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2.引導學生認知作者表達的主觀意圖
散文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作者主觀性經驗的展現,諸如體驗、感受、思考的生活經驗。有經驗的閱讀者,可以在文本內清晰理出知識、情感、志向、思想、哲理、審美等認識。如冰心的散文《小橘燈》,記述自己夜行偶遇一個小女孩,看到一個處于困境中的家庭。這個小女孩小小年紀,就表現出無所無懼、無比樂觀的精神。文章凸顯了小女孩的柔弱和靈巧,這與家庭的災難——父親的出走與母親的患病,構成比對關系,襯托出人物形象的高尚。在對這一見聞的講述中,冰心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很小的生活細節——剝橘子、制作小橘燈,把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形象進一步完善。文中的夜路、燈光,都有隱喻性質,正是這里偶遇的小姑娘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芒,照耀著她未來的道路,鼓舞著她前進。
我們在閱讀散文時,除了分析這個生活的截取面——人、事、物、景等具有怎樣的特點,即認知其客觀性之外,還要思考:作為生活的見證者和講述人——作者,那個散文里的“我”的思想與情感是怎樣的,在文中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這個主觀性認識通常在文章里以不同方式呈現:
其一,在文章題目里,有隱含信息。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也被稱為文章的一扇視窗,透過它可以看到作者表達的聚焦點和基本認識。如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這里用的“禮贊”,不同于一般化的“贊”,說明作者很鄭重,情感很真摯,對于被贊美者還有敬佩之情。
其二,在文中不斷被渲染的句子,是作者濃烈情感的一種宣泄方式。作者在抒情散文中,常常用復沓句式強化某個意思。這是閱讀中需要捕捉的重要信息。
其三,文章首尾端,常常出現具有點睛作用的,或意味深長的語句,這也是閱讀中需要抓住的。此處與作者的心意比較貼近,多用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
其四,文章中“我”的思想活動和行為反應,往往是作者自然流露出來的,閱讀中需要留意。思考他為什么有如此反應,其價值傾向是怎樣的。
其五,文中關于人、事、物、景的描寫,往往敘述中夾有議論,即敘議結合,也表露出作者的態度,閱讀中要格外注意。
其六,把握文脈也是獲得作者主觀認知的重要手段。在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中,或明或暗總有一條“線索”。它或者是物質化的,或者是情感性的,或者是隱含事理邏輯。在教學中,“細察作者的思維軌跡,弄清文章的思想脈絡,將結構框架準確地描畫出來,是了解作者觀點和思想的前提”[2]。
其七,把握散文“這一篇”和作者“這一人”在表達上的獨特性。“每一個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散文園地,異香撲鼻,絢麗極了,欣賞時,應把握住不同作家的風格,這就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3]如魯迅散文的冷峻,朱自清散文的平和,冰心散文的溫婉。
其八,一個人的表達與其社會意識、閱歷、價值觀、文學觀念、思維模式等有直接關聯。因為在“這一篇”閱讀中,還要關聯閱讀“那一篇”,以建立一個與“這一篇”有關的“閱讀域”,其中包含時代背景、創作歷程、人生境遇、相關文章、歷代鑒賞文字等。
3.引導學生理解顯著意義和潛在意義
散文屬于文學類文本,講究表達上的婉曲,語言內涵較為豐富。在顯著意義之外,還要知人論世,洞悉作者的心曲以及反映的社會價值,探尋潛在意義。
文學審美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注重含蓄表達。說白了,留出一個話頭,讓讀者可以捕捉,然后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散文作品,這類作者主觀意圖比較鮮明的文章,也常常會被作者潛藏下豐富的意蘊。
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開篇揭示寫作意圖:(滕子京)囑予作文以記之。由此可知,這是為好朋友捧場的文字,記述其政績。可是在字里行間,我們卻讀出很多滋味,至少這篇文章還有三個寫作目的:一是勸慰滕子京,在貶謫處境下不要意志消沉,要保持樂觀心態,有所作為;二是為自己鼓足余勇而打氣,在政治低谷中不要消沉;三是作為被君主誤解的臣子,還希望東山再起,因而借機坦陳心跡,表露對帝王的忠心,這也是贏得信任的一條渠道。
文中的顯著意義比較容易理解,而潛在意義的表達,總是因為作者刻意屏蔽了一些信息,或者因為時代隔離損失了很多信息。給理解帶來很多困難。如讀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入目第一句話就讓人驚住了: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也”字句一般的表述習慣是,原本以為來到東京會怎樣,結果所看到的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省去前言,余下后語,這顯得非常突兀。在開篇明義的首句里,我們讀出了作者不加掩飾的失望。這讓我們產生疑惑:他為什么會失望呢?接下來作者主要敘述了在東京的見聞:白天“清國留學生”半中半洋的一副裝扮——盤頭或解散辮子,扭捏作態地賞玩櫻花景致;而晚上則故作風雅,學習跳舞。可見,對東京感到失望源頭是這些“清國留學生”,是對他們辜負民族期望的一種憤恨情緒。作者的不同也是顯見的:“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作者到日本東京,其行為指向在讀書。他轉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無疑也是為了讀書。作者鐘情于醫學,重視讀書的目的何在呢?讀到后文,他在仙臺遇到日本愛國青年的歧視,以及觀影事件中看到本國民眾的麻木之后的棄醫從文,才會恍然明白: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其實他初到東京是懷有科學救國意愿的;而后,作者認識到國人思想的愚昧和麻木,包括清國留學生們的腐化墮落才是嚴重制約中國崛起的主要原因。魯迅的文章都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我們在閱讀中感覺吃力,就在于理解潛在含義、把作者的寫作用意挖掘出來有困難。魯迅很多文字采取了隱曲的方式,刻意把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感情掩藏在字里行間,這與當時反封建、反帝制、反壓迫斗爭環境的嚴酷也有關系。
4.構建基于經驗分享的師生對話關系
閱讀教學需要基于經驗分享而構建對話關系。師生同步的閱讀,客觀上讓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在認識上出現重合部分和分化部分。基于前置閱讀的教學,其師生交流的基礎是:重合部分的閱讀經驗可以分享,以形成閱讀共鳴;分化部分的閱讀經驗,在交流與探究中可以促進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豐富閱讀經驗。
認識分化與三個要素有關聯:閱讀的關注與視角不同;閱讀時融入的個體經驗不同;閱讀者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的差異。
這個差異性體現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閱讀差異相對較小,師生之間的差異奠定了教師主導教學的合理性。一般而言,基于課堂閱讀經驗分享的同時,也不要失掉教師以高端認知和豐富經驗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和點撥。
散文教什么,源自師生基于共同關注——集中篇章、聚焦問題,進行獨立性閱讀;在此基礎上,在教學中構建多元對話關系——師生集體性的經驗分享與針對具體問題的探討成為必要形式。現實散文教學中較多關注“寫什么”,而忽視“怎么寫的”和“為什么這么寫”,即無法提升到文章審美鑒賞的層次,失之于膚淺。筆者倡導,師生各自捕捉散文特質的具有獨特性的個體化經驗,在形成認知落差之后進行有深度的討論,從而豐富閱讀經驗,實現教學的增值。
參考文獻
[1]丁坤.文本探索:散文鑒賞新視界[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3(4).
[2]杜曉平.散文鑒賞教學五要點[J].河南教育(中旬),2010(6).
[3]趙云生.散文鑒賞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