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王》的教學,很多名師奉獻了自己的智慧,為我們呈現了一堂堂風格各異、效果顯著的語文課。那么,相較于普通老師,名師教學活動設計的秘密在哪里?筆者從魏本亞主編的《十位名師教〈老王〉》中選取了黃玉峰等十位名師的教學實錄,并搜尋到十位普通教師教《老王》的教學實錄,試圖通過對比,探尋名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奧秘。
說到教學活動的設計,必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是師生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采取的行為系統,包括教學活動設計行為、教學活動實施行為和教學活動反思行為。本文論述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采取的行為系統,偏重于教學設計行為。第二,怎樣的語文教學活動是有效的?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但判斷標準只有一個,即學生的發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活動,包括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方法的習得、正確價值觀的獲得、優秀文化的熏陶等。
一、名師教學活動有效設計的前提
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以良好的文本解讀和教學目標為前提。相對普通教師而言,名師關于《老王》的文本解讀和教學目標有以下不同之處:
1.細致、深入、有層次的文本解讀
名師往往能夠對《老王》進行三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層,抓住散文特征。“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在記敘、描述中灌注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是散文的兩個主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夠找到很多類似老王的人,可不管類化程度多高,老王始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是楊絳眼中的老王,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我們應該把握的是楊絳筆下那位孤獨、失群、渴望得到親情溫暖的老王,而不只是泛泛地分析勞動人民的光輝形象。
第二層,把握回憶性寫人散文特征。在情感表達和抒情方面,回憶性散文相較其他類型的散文更具表現力。回憶性散文有兩種情感,一種是“當時的我”的情感,一種是“現在的我”回憶“當時的我”的情感,兩種情感相互交織、融合,極具藝術性。在《老王》這篇文章中,“現在的我”是對“當時的我”的反省與剖析。這種“反省與剖析”隱藏在“我”與老王交往的點點滴滴中。因此在解讀時,名師關注的不僅僅是表層的意思,而是深入文本內部,體會兩種情感。例如文中的這句話:“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當時的我”是害怕得糊涂了,可是除了這樣一種情感,還有作者在寫文章時對“害怕得糊涂了”的深深自省。
第三層,抓住楊絳散文的特征。“沉定簡潔”是楊絳散文的特征。楊絳寫文章往往惜墨如金,抓住這一特征,就能深入字里行間體悟作者“不是抒情卻比抒情更深沉”的抒情。作者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筆墨描寫老王去世之前的樣貌?這類問題值得好好思考。
2.準確、清晰、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教學活動而言,準確、清晰、集中的教學目標也是其設計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一,教學目標是準確的。一堂課好比是一段旅程,如果目的地(教學目標)錯誤,那不論旅途多么愉快,一切都是徒勞。教學目標的正確性主要針對文本和學生兩個方面而言。關于文本,前文在文本解讀這一板塊已經做了詳細的說明,這里來細說學生。《老王》這篇文章,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的學生,讀懂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對于體會作者“沉定簡潔”的語言風格,欣賞“不是抒情的抒情”的抒情方式,以及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都有一定困難。當然,這三方面的困難是相對而言的,要根據不同水平、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區別對待。
第二,教學目標是清晰的。清晰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學習都更具操作性,實施起來更有方向性。普通教師的教學目標看似清晰,實則“糊涂”。如“學習從樸素的語言中體會深沉的感情,領悟深刻的思想”,看到這樣的教學目標,筆者不禁想問:是怎樣的樸素語言,怎樣的深沉感情,怎樣的深刻思想?相較而言,名師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比如曹勇軍老師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認識楊絳的散文風格”,董旭午老師讓學生“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深意”。這些目標都清晰明了,便于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第三,教學目標應是集中的。一篇課文值得解決的問題、可以落實的價值有很多,但一堂課的時間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真正落實教學目標,這是值得每位教師思考的問題。一位老師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列了七條目標,這些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都值得思考。名師的教學目標相對來說比較集中,如黃厚江老師集中于“學會用我的視角閱讀現代寫人散文”,王君老師集中于“通過體味、品評老王和作者的生命狀態及交往過程,初步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這樣的教學目標集中、深刻,教學活動設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強。
二、名師教學活動有效設計的特征
1.教學活動的效率:一個活動多重效果
前文已經論述過判斷教學活動設計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是學生的發展,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即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這里的“有效性”除了學生語文素養提高這樣定性標準的區別,還應有效性程度的定量區別。
比較兩類教學實錄不難發現,許多教師的教學都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學生在教學活動前后有所變化。如一位教師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理清“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通過回答老師的提問和交流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可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教學效果。相較而言,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名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往往能夠得到多個效果。如王君老師在講感受老王的“活命”狀態時,針對第一自然段作者對老王不幸生命的間接描述,請學生將課文中作者的間接轉述改成以老王為主視角的直接傾訴。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達到以下教學效果:一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二是有利于學生對敘事角度的正確把握;三是學生在這樣的口語訓練中轉換角色,能更加深入細致地體會老王的“活命”狀態。王君老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體味、品評老王和作者的生命狀態及交往過程,初步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但這并不意味著除此教學目標之外便無其他追求。圍繞中心教學目標,達到多重效果,才是教學活動設計的更高境界。
2.教學活動的結構:層次性和相關性
相較數學等學科而言,語文學科的邏輯性較弱,這時具有層次性和相關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層次性,即教學活動之間清晰明了,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承擔著相應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學活動之間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形成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相關性,即每一個教學活動相互關聯、相互依靠,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成功設計和實施都與其他教學活動息息相關,相關性體現在各個教學活動往往由一條教學主線串聯。
相較兩類教學實錄我們發現名師與普通教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又一顯著不同:名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既能做到教學活動的相關性又能做到層次性;而普通教師往往只能得其一甚至一個也無法實現。一位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感知身邊人物,走進文中人物(用兩個詞概括老王的一生,作者一家怎樣對待老王,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寫這篇文章),什么地方打動你,尋找身邊像老王一樣的人,記錄身邊像老王一樣的人。”這位教師的教學活動比較清晰,但是相關性并不大,每個教學活動都是孤零零的個體,學生在學的時候就會毫無頭緒,東抓一把,西抓一塊,最后一無所獲。余映潮老師是板塊式教學的代表人物,在教學《老王》時,余老師提出四個問題:欣賞第一段的表達作用;欣賞鋪墊手法;欣賞詳細部分的語言;探尋最后一句話的意蘊。四個板塊既相互獨立又被“多角度的散文欣賞及這篇散文美好的人性”這條主線串聯起來。這樣的教學活動結構清晰明了,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在學什么,目的性強且清晰,同時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透徹地學習。
3.教學活動的根據:文本特色
根據文本特色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
比較兩類教學實錄可以發現,普通教師關于《老王》的教學活動設計可能存在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根據文本特色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意識較弱。《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教學的原則是“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獨特體驗”。普通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往往較少考慮作者語言的體味和作者的獨特體驗,而更多關注老王作為底層人民的不幸和對人性光輝的贊頌與體悟。
二是很多教師雖然具有根據文本特色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意識,但其對文本把握往往較為“宏觀”。他們只是將《老王》作為一篇散文來教,依據的只是散文與其他文體的區別,籠統強調“形散而意不散”,沒有觸及《老王》這一篇的特色。相較而言,名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更具文本特色,而且更為具體。他們不僅把《老王》當作一篇散文,而且是作為敘事性散文,回憶體式的敘事性散文,楊絳的散文來教的。“寄沉痛于悠閑,寓深刻于平淡”是楊絳散文的特色,這意味著作者的情感、體驗比較隱秘,需要深入字里行間才能體會。秦曉華老師執教《老王》時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細節,指導學生對比作者和老王的感情付出,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當時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教學活動都指向楊絳散文本身,比較具體,是通過老王讀作者,而不僅僅局限在老王的形象感知上。
本文通過十位名師教《老王》的教學實錄與十位普通教師教《老王》的教學實錄對比,探尋到一些名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奧秘,希望能對各位同人的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些許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