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突出,為此,國家啟動了旨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中等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仍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經費投入缺標準、少依據,資助經費存爭議、難落實,基礎建設規模小、能力弱,培養模式不靈活、不對路。為此,建議完善各級財政專項投入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保障機制,落實對接受中職教育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資助的政策,加強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彈性學制。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中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32-01
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是實現農民的現代化。但是,目前我國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十分突出。來自農業部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務農人口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5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不足4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不足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0.2%。為此,中央多次強調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點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從目前工作進展看,各地普遍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方案,啟動和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認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體系建設工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急需相關部門完善制度措施。
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
1.經費投入缺標準、少依據。目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財政部門尚未明確職業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投入標準,同時也缺乏制定標準的政策依據。另外,由于各級財政是按照部門行政管理系統來分別進行投入的,人社部和農業部門的相關經費投入缺乏進入職業學校的渠道。這些因素都導致中等職業學校得不到有效的經費支持,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
2.資助經費存爭議、難落實。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要求,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對象是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的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時,其培養對象在年齡、學制、學籍等方面都與《管理辦法》的要求存在爭議,這直接導致國家助學和免學費政策無法落實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職業學校。
3.基礎建設規模小、能力弱。此前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共有各類農業中等職業學校530余所。而目前,我國農業職業學校僅剩200多所。同時,2013年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全國農業職業院校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業中職學校師生比平均值為1:21.4,這與《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師生比1:20的標準要求存在差距。另外,我國農業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實習實訓基地缺乏、設施陳舊老化、教學現代化手段不足等問題。
4.培養模式不靈活、不對路。面向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學歷教育,具有培養對象面廣量大、居住分散、學習時間不固定、學歷層次較低等特點。目前,職業學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方面受到經費和條件的限制,難以全面實現農學結合、“送教下鄉”,不能把教學班辦到鄉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村社區和家庭農場。加之遠程教學手段應用不足等原因,農民在接受學歷教育時面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難題。同時,教學內容和專業課程設計與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還存在脫節現象,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二、關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1.完善各級財政專項投入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保障機制。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工作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基礎性、社會性,政府公共財政應當承擔主要投入責任。中央財政應該根據各地需要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進行測算,明確每個接受學歷教育的人員的投入標準,并明確各級財政的承擔比例。
2.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接受中職教育的資助政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農業、財政、人社等部門抓緊制定針對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相關資助辦法,把通過“農學結合、彈性學制”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民納入國家助學和免學費政策范圍,建立國家出資購買農民學習成果的公益性補償制度,通過學成后補貼、政府購買學分的形式解決農民的學習費用并使其享受學習補貼。
3.加強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各級政府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開展情況列入發展規劃指標,切實推動各地落實資金,分解任務,配置設施,加強管理,保證效果。推進形成以縣級職教中心、縣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涉農職業院校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基地網絡。同時,加大相關職業學校的場地、人員、設施投入力度,盡快建成一批體系完善、效益顯著、各具特色的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示范學校。
4.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彈性學制。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要實行彈性學習制度,允許學生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所開設專業要結合區域特色和主導產業類型來設置,重點發展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等專業。課程要以實用為主,根據農時季節進行分段學習,農忙時多安排實踐生產,農閑時多安排理論教學。要實行學分制管理,以學時數考核學習量,以學分認定學習成果。要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特別是移動終端等遠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此外,還要強化跟蹤服務,切實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新型職業農民的學歷教育適應農民的現實需求和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