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智庫學術研究存在諸多不足,原因在于高校智庫學術研究體系具有封閉性。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具有必要性,要實現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可以從建構特色化智庫人員轉換制度、設定決策咨詢服務的學術測度標準、革新高校學術研究的運作機制、確立政府推動的良性運作智庫市場四個維度著手。
[關鍵詞]高校智庫實踐 學術研究 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46-03
一、引言
學術研究型高校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擁有長期積累的學術研究經驗,高校智庫實踐是對咨詢決策功效的考核,怎樣將學術研究和智庫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是高校發展與進步的關鍵。高校智庫實踐過程中,學術研究必定是有效推動高校智庫實踐活動的重點環節,從小范圍來講,當前高校學術研究體系涉及智庫研究人員怎樣進行學術研究,并推出了相應的決策報告及意見戰略;從大范圍來講,學術研究體系不但囊括了研究者與學術本體之間的關系效用,同時還容納了相關的人才配置體系、學術研究轉換體系、學術推廣體系以及成就激勵體系等。本文以當下國內高校智庫學術研究的不足與困境作為切入點,以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的必要性為基礎,提出了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的實現路徑。
二、高校智庫學術研究的不足之處及其緣由
(一)高校智庫學術研究的不足之處
具備學科優勢的學術研究型高校,經由高校智庫實踐途徑,可以把長期積累的學術研究成果服務于社會,更好地展現其政策咨詢、啟發民眾、教書育人功效。高校智庫實踐正處在政策前景大好的時期,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制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均提出要充分凸顯高校“智囊團”與“思想庫”的效用,強化高校智庫建設工作,盡力建構具有國際影響力與國際聲譽的高層咨詢智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智庫怎樣創設一條科學實踐之路,怎樣讓高校智庫實踐更好地耦合其學術研究優勢,是當下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校智庫實踐活動已經在教育界廣泛開展,但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集中體現為:當下高校智庫實踐人員所提供的實踐報告不切實際,不能很好地順應決策的發展需求。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曾坦言:當前高校智庫欠缺高質量實踐成果,且多數學術研究存在實踐性不強、學術性過強的困境。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也強調,當前高校智庫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鮮有分量足、有影響效力的高校智庫實踐活動,且智庫建構不科學、高層次學術研究人員與創新型隊伍欠缺,質量高的研究成就偏少,呈上的咨詢報告還不能真正影響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其原因在于問題意識較弱、實際聯系不足、測評機制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較弱等。
有研究指出,現階段高校的學術研究側重于書齋型,盡管也涉及一些實踐型研究,但其研究結果不一定能被相關決策者采納,不一定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此外,也有企業界人士認為,高校智庫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從學術層面切入,研究的可操作性與可實踐性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高校智庫學術研究存在不足的緣由
高校智庫之所以在學術研究方面存在眾多不足之處,其原因在于當前國內高校智庫學術研究體系具有封閉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五點:
1.封閉的學術研究測評機制。當下高校學術研究測評機制都是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學術研究委員會對各個學科政策咨詢工作的測評偏少,在整個學術研究范圍內,政策咨詢工作的地位也比較低,甚至有的學術研究共同體還看輕決策咨詢成效,認為其研究成果急功近利,學術研究質量不高。此種學術研究測評的單一化導向,致使高校學者欠缺投身決策咨詢學術研究的動力,其決策咨詢報告的質量自然也欠佳。
2.封閉的學術研究循環體系。評估學術研究的指標主要是文章發表的數量,這就導致高校教師的學術研究集中于批量出版專著及發表論文。高校教師當前的生活節奏相當緊張,發表學術論文具有很大的壓力,致使多數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深入社會實踐,不能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是憑借批量發表論文來獲得權威。所以說,當下高校教師的學術研究是一個自我化封閉式循環體系,鮮與社會實踐展開對話交流。
3.封閉的研究人員流動系統。多年來,高校的教師職位在人才市場上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很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相應聘,導致高校現有的青年骨干教師多數是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任職的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一旦被評為講師又會面臨職稱評定的壓力,在這種狀況下,青年教師很難有動力再到社會上的其他崗位進行實踐鍛煉。學術研究與決策咨詢的分析路徑是不同的,政策化思維與學術化思維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且大部分高校教師在決策部門沒有實踐經歷,對社會、政府以及企業的實際發展態勢不熟悉,這就導致其學術研究成果比較空洞,實際效用不明顯。
4.封閉的學術學科研究導向。現階段,高校學術研究還是在學科的指引下進行的,但學科與學科之間互不往來交流,一些跨領域性質的學術研究通常得不到最終的認可,出力不討好的封閉的學術學科研究導向,難以針對某一類重大戰略性問題進行集體跨領域的攻關實踐研究。
5.封閉的學術內部研究體制。多數高校智庫萌發于原有的學術研究中心,而原有高校學術研究中心在其運行進程中存在諸多體制上的制約,比如在人員編制方面的制約性、資金利用方面的制約性、對外互通合作方面的制約性等,此類體制上的障礙致使高校智庫在具體實踐中縮手縮腳。
三、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的必要性
(一)實施高校教育職能的內在需要
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的話題,依舊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在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等高校職能上,理論界已經達成一致的觀點。正如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建校大會上所講:“高校是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人才第一資源凝聚的重要契合點。”可見,要全面實現高校教育職能,就需要憑借高科技水平的學術研究來支持高素養的智庫人才培養,利用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來服務社會。此外,還需要經由培育高素養的智庫人才來提高學術研究質量,進而提升其社會服務水平,實現繼承與創新優秀文化的目標。從此意義上來說,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是實施高校教育職能的內在需要。
(二)學術研究型高校發展的潛在特質
建構別具一格的學術研究型高校,是當下國內諸多重點高校共同的努力目標。學術研究型大學應該憑借綜合型教育模式,鍛造出獨特的智庫人才,這種人才具備不斷探索的精神,具有解決問題的干勁,具備嫻熟的語言交流技巧,擁有豐富多元的實踐經驗,這種人才將會成為21世紀最富創新性的智庫領袖。換句話說,學術研究型高校的核心導向是綜合培養與鍛造創新型智庫人才,學術研究教學是培育創新型智庫人才的必備之策,學術研究教學主要是引領學生由被動的知識學習者與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與學習者,使其真正成為具有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智庫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實力、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就、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以及對學術研究前沿的精準把握為基礎,經過高水平的教育工作來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高校教職員工的職業責任
教授課程是高校教師的首要職責與基本職責,學術研究則是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真才實學,而真才實學源自于長期的研究積累,只有腳踏實地做學問,不斷革故鼎新,才會將新的理論經驗傳授給學生,才可以常講常新。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但要擁有全面且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掌握理論知識傳播的規則與途徑;不但要掌握學術研究的基礎知識,還需把握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不但要主動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還需主動參與智庫實踐工作。高校教師應把智庫實踐與學術有效耦合起來,在智庫實踐過程中反思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推進學術研究的發展,以智庫實踐為依托,充實高校學術研究的內容,改善學術研究的方法,提高學術研究的質量。
四、高校智庫實踐與學術研究良性互動的實現路徑
(一)建構特色化智庫人員轉換制度
西方的頂級智庫(特別是美國)的“人員轉換”是確立在西方政治經濟體制之上的,某個政黨下臺后,其政黨人員需要進入智庫,作為智庫研究中的一員,下次選舉之后方可重新執政。智庫人員也可以進入內閣,轉為政府機關要員,政府要員離休后,可以憑借自身的影響度,籌集資金,建構智庫,旨在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國外成熟智庫的“人員轉換”機制,為智庫研究者在不同領域中的身份互換提供了制度支持,所以一些著名智庫在決策咨詢服務方面的能力很強。
我們需要把握驅動點,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人員轉換之路。職別晉升是政府職員的主要驅動力,同樣,職別晉升也是高校教師的主要激勵驅動力,因而,可以將此二者結合在一起,在政府機關的晉升條件中增設一個備選項,即到高校智庫中掛職一段時間,干部晉升前既能夠到基層掛職鍛煉,同時又可以在智庫中進行相關研究。此外,在高校教師的職別晉升過程中增設一個選項:教職人員可以到政府智庫部門體驗一段時間,這就可以幫助高校教職人員獲得寶貴的智庫實踐經驗,為學術研究奠定經驗基礎。
(二)設定決策咨詢服務的學術測度標準
推進高校智庫實踐不是將智庫作為高校學術研究的唯一發展指向,而是將決策咨詢服務作為高校學術研究的方向之一。同時,可以放寬學術測度的范圍,將決策咨詢服務納入學術測評指標體系,即有效的決策咨詢服務或被采納的決策咨詢報告可成為學者職別晉升的特別加分項,這樣就能提升青年學者參與決策咨詢實踐的積極性和驅動力。
除了將決策咨詢服務質量界定為學術研究測度標準,高校還需合理加大決策咨詢服務在物質方面的獎勵力度,以提升青年學者投身于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為青年學術研究人員設立國家級、教育部級、省市級學術獎項,對提供有經濟參考價值的決策咨詢建議報告的擬定人員或團隊給予物資獎勵,以為學術研究提供支持。
(三)革新高校學術研究的運作機制
現階段,高校學術研究的主要運作模式是項目制作,但是項目制作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不能確保投入項目的時間與精力,在資金運用方面也有太多限制。針對這些問題,應改革高校學術研究運作機制,將高校智庫當作二級學院來建構,以確保有專職人員投入學術研究;不再拘泥于職稱與編制問題,靈活地運用相關機制來解放學術研究人員的生產力,可以將智庫人員編排在學校編制之外,不將其納入整個學校的職稱晉升;設定年薪制,高校智庫可以成為學術研究人才流動的中轉中心,在智庫工作一段時限之后,人才可以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高校工作,這樣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學術研究人才投入高校智庫實踐。
(四)確立政府推動的良性運作智庫市場
在國內的智庫實踐市場中,服務買方的需要、服務賣方的產品與二者之間的市場體系均模糊不清,致使需求者找不到滿意的產品,供應者也找不到合適的買家。此外,重復化智庫實踐的問題十分嚴峻。故而,中國高校智庫實踐需要確立政府推動的良性運作智庫市場。
首先,政府對智庫合理適度地開放數據。當下,國內學術研究苦于搜集不到大量的政府數據,但對政府而言,數據代表著機密與利益,倘若政府能夠向高校智庫開放部分數據及決策進程,那么高校學術研究將會更貼近實際。其次,政府需要為智庫創設良好的實踐環境,規范智庫實踐活動,同時還要為智庫對外實踐交流提供法律支持與安全保障。由于大部分學術研究會涉及國家機密,所以,對于智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對外智庫實踐交流中能講什么,不能講什么,政府機關都要給予明確的規定與指導。最后,搭建國家及地方的高校智庫平臺。高校智庫平臺在校園資源的整合過程中,要杜絕重復性建設,幫助需求者找到供給者,幫助供給者找到需求者,促進國內高校智庫實踐市場的逐步有序運行。
五、結束語
學術研究需要借助良好的學術成果轉換機制。只有當學術研究成果與社會發展需求步調一致,并且真正具備良好的社會效用,真正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其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才可以達到最完美的契合。高校智庫實踐要建構特色化智庫人員轉換制度,為高校教師提供更廣的身份轉換機遇,同時,要設定決策咨詢服務的學術測度標準、革新高校學術研究的運作機制、確立政府推動的良性運作智庫市場,才可以使基于學科優勢的學術研究與智庫實踐相關聯。智庫實踐渠道的拓寬,使得學術研究更好地發揮其影響效力及價值,也可以從學術研究成果上推動智庫實踐。
[參考文獻]
[1]劉瑾,趙軍鏡,趙健.民辦高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良性互動運行機制研究——以西安歐亞學院為例[J].黃河科技高校學報,2014(6).
[2]劉德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協調發展研究——兼論江蘇新型智庫體系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4(12).
[3]郭華橋.研究型高校智庫實踐模式與困境突圍——基于“學者”使命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4(5).
[4]陳斌.高校智庫實踐:服務社會的應然與實然[J].高校教育管理,2014(6).
[5]姜朝暉.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內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