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青年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者和引領者。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予青年教師更多了解社會的平臺,但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唯有培育其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青年教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青年教師 社會心態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5JDSZK018)、201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轉型期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養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4SJD530)和2014年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青年博士基金項目“良好社會心態的界定及培育路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85-02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作為新生力量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隨之擴大。他們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認同、對黨的信心,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性分析,事關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堅持與發展。當前社會正處于新媒體盛行期,微博、微信、互聯網絡等新型媒介,切實影響著青年教師的生活方式、思維認知、價值體悟。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并且以其年齡優勢和年輕人獨有的思維視角,獲得與學生平等接觸的機會,并因此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青年教師是否具有健康的社會心態,對能否承擔起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高校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界定
社會心態是指一段時間內人們對社會的認知評價和情感態度,在內容上主要體現在對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態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對社會群體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出全社會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1.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是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核心表現。面對多變的社會形勢、復雜的利益格局,青年教師自身的壓力較大,但不能消極應對,也不必過分質疑社會公平。青年教師應認識到堅定的價值追求是立身處世的基石,同時也是保持積極心態的源泉。
2.人格健全、理性平和是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重要標志。心態問題大多是由現實問題引起的,因此,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時,用正確的價值觀驅散偏激的個人情緒,戰勝非理性沖動;通過合理渠道表達利益訴求和個人發展愿望,使崇尚和諧的信念幻化為日常的思維和行為,是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重要表現。
3.自尊自信是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重要前提。面對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凸顯,青年教師應該正確地自我評價,不抱怨,不放棄,堅定信仰,相信黨和國家的領導,增強自身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做到既有民族自尊自信,也有個人堅強的信念。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心態現狀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的社會心態總體呈積極向上的態勢,但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1.有敏銳的政治判斷和理性認知,但社會批判易偏執。總體來說,絕大多數青年教師擁護中國共產黨,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們在具體教學中,能夠把握好明確的政治方向,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對新媒體渠道上紛繁復雜的各類信息能夠理性分析、客觀判斷。不少青年教師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在探討敏感話題或者面對學生質疑時,會積極參與批評錯誤言論,捍衛社會主義主流價值。
高校青年教師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高,相比其他社會群體,他們對直接利益的關注度稍低,更愛“宏大敘事”。但由于自身社會經驗及知識儲備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宏大敘事”整體性把握明顯不足。在面對社會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時,他們的社會批判易陷入偏執,簡而言之,就是只堅持自己的觀念,不輕信任何人的結論。
2.具有理想主義情懷,又陷入現實主義漩渦。高校青年教師大多數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的,學校環境相對社會環境而言比較單純,所以他們還保留著學生時代的印記,充滿理想、信念和情懷,這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帶動學生積極學習生活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高校發展的生力軍,青年教師熱情上進,有闖勁,愛創新,但過度的理想主義容易與現實脫節。例如,在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時,往往照搬國外經驗或者課本理論,未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也未結合中國國情,這必然導致在實踐中的失誤,使學生產生社會脫節感,進而對課堂和教師失去信任。同時,在當前的高校考評體制下,教師競爭激烈,教學和科研壓力大,所以不少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個人利益的實現,而對集體和社會發展缺乏關心,社會責任感不強。還有部分人認為教師僅僅是個職業,是種謀生手段,進而不注重師德建設。
3.獲取新知識渠道增多,但職業榮譽感不足。新媒體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能夠傳載各種信息的傳播媒介。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予了青年教師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們不再依賴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轉而依賴互聯網資源。同時,新媒體也是青年教師參與社會交往的主要平臺。另外,青年教師用于教學科研的主要工具也是多媒體設備。綜上所述,新媒體資源對青年教師的工作生活影響較大。
但是,新媒體又將所有的職業都扁平化了,人們對職業的評價越來越注重其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是否提供了優厚的薪酬待遇。加之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炫富、偏激、功利等觀念行為無不刺激著青年教師的神經,使得他們從事高校教育事業的榮譽感降低。另外,某些非思政課教師對意識形態的關注度不高,對黨和國家的歷史及發展關心不夠,也很少會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對新媒體及網絡信息采取價值中立甚至放任自流的態度。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必要性
“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培育小康社會心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高校青年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新媒體環境亦給予了師生更多交流的機會與手段。因此,青年教師必須首先確立好自身健康的社會心態,才能引導學生積極看待社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首先,青年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擔著理論上的正本清源、價值上的引導共鳴、制度上的分析辨別、實踐上的技能培訓等功能。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當確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把握好大學生社會心態教育的主陣地;作為專業課教師,除了承擔專業知識的傳授外,也應擔當起“身正、德高”的示范作用,因為青年教師更易與學生溝通,對學生的影響比較直接。
其次,當前青年教師已成為使用新媒體最活躍的群體之一,可以說,新媒體的發展深刻改變著其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體悟,尤其對其社會心態的影響比較直接。新媒體自身傳播力的膨脹、碎片化的信息、極端的表達方式,會導致青年教師在海量卻又真假難辨的信息面前無法理性思考,陷入盲從。那些簡單而膚淺的表達方式,那些網絡上偏激的負面情緒,在新媒體快速傳播的沖力下,對青年教師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心理匯聚作用。而且,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各階層不同的價值觀會通過各種途徑快速傳播,使得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備受沖擊,容易表現出利己不利他、焦躁偏激、道德滑坡甚至行為失范的現象。
最后,當前社會環境復雜,社會思潮多樣,中西民主話語體系爭鋒,因此如何培養高校青年教師自尊自信、理性積極的社會心態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青年教師進行社會心態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間環節,具有鏈接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和現實制度認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行為規范引導的作用,事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實效性。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路徑
1.豐富青年教師社會心態培育內容,創新青年教師社會心態培育方式。學校應多與青年教師溝通,了解其實際需求,同時暢通利益訴求的渠道,利用新媒體,提高社會心態培育的實效性。學校可成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講團,對健康社會心態的內容進行闡釋,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在十七大、十八大會議上的明確旨意。同時,搭建青年教師交流互動的平臺,如微信、QQ,以更方便地促進大家交流。學校應建立網絡輿情管理部門,完善相應管理制度,及時關注青年教師的網絡動態,第一時間發現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而合理引導,積極解決。學校還可以從文化建設著手,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通過新媒體渠道,整合“微資源”,挖掘教科研一線的優秀教師進行宣傳,樹典型,學榜樣,在“朋友圈”和“學習圈”分享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青年教師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
2.創新青年教師的綜合考評機制。首先,注重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身以載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才能傳遞給學生正能量,引導學生確立健康的社會心態。當然,高校教師還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意識,避免功利化傾向,真正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無論是教學能力,還是科研能力,都要兼顧,不可偏廢。對成果突出、影響較大的拔尖人才要重點培養,以先進帶后進,促使青年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最后,保護青年教師的工作興趣和熱情。在職稱晉升、個人發展等方面,學校要充分考慮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避免給予太大壓力。要讓青年教師體會到工作的成就感、職業的榮譽感,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幫助他們切實解決好工作和生活的后顧之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建設和改革中。
3.構建良好外部環境,促進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養成。青年教師健康社會心態的養成,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與影響。首先,在社會公眾媒體層面,發揮主流媒體的價值指引作用,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青年教師形成正確的社會心態。其次,在國家層面,通過制定和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整頓新媒體市場,凈化新媒體環境,最大程度地減少負面信息的傳播,避免各類謠言和各種不良信息對青年教師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構建線上線下的社會心態調節和疏導體系。線上可以開通各種微信公眾平臺,定期發送健康有益的心理知識,增強青年教師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線下建立各種機構,包括免費的心理輔導中心、心理健康熱線等,全面幫助青年教師疏導不良或極端的社會心態。
當然,青年教師更需要通過自我教育提升內在素養,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他們應有基本的網絡道德,有極強的公民意識,有內在的社會責任感,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信息、言論、觀點進行理性甄別、客觀評價、冷靜處理和正確傳播,從而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倡導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許玲.培育良好社會心態 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對話楊宜音[J].杭州:我們,2012(1).
[2]胡宇南.試論社會心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4(8).
[3]陳虹.微媒體化下青年社會心態變化及其引導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4]李榮.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下的青年社會心態培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4(1).
[5]李春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心態調查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