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黨和國家做出的重大決策。現行大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以四、六級考試為導向,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強,這有悖于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明確教學目標定位,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轉變測試模式,以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關鍵詞]轉型發展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大學英語 教學問題 應用能力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開放式經濟形勢下培養會展英語人才的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240045032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90-02
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黨和國家做出的重大決策。2015年10月,《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地方高校轉型的方向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大學英語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率先進行改革,以順應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要求。現行大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以四、六級考試為導向,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強,這有悖于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英語的工具性特點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英語從本質上來講是一門語言,因此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通過英語獲取專業信息、表達自己的思想。例如,余樟亞針對電力行業的英語需求狀況調查顯示,電力系統員工使用英語主要是用來閱讀進口機器的說明及與外國專家溝通。事實證明,英語的工具性是社會的首要需求,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
2.服務國家戰略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外在動力。國家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自然要服務于人的需要、服務于國家戰略。而現實狀況是,雖然地方高校學生的專業底子比較扎實,但由于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不強,阻礙了他們用英語獲取相關專業知識,限制了他們個人的發展,進而也影響了國家戰略的實施。
二、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模糊。近年來,一些高校圍繞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大多數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面行動遲緩,要么沒有教學目標,要么把四、六級考試,考研英語作為教學目標。200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鑒于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資源、學生水平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不盡相同,各高校應制定科學、系統、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大學英語教學。”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高校缺乏對本校學生英語水平的認真分析,沒有明確定位英語教學目標,導致教師教學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學生學習沒有具體有效的方法,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2.教學模式僵化。大學英語教學,特別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多是傳承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模式。英語教材也多采用國內兩所外語領軍院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編著的教材。教材內容多是文學性或議論性的文章,主題比較陳舊。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重在語篇分析,缺乏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因此,學生對于英語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
3.測試方式脫離應用。測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目前,幾乎所有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學英語學期成績測試都以四、六級考試題型為參照,或選用四、六級原題進行組合,甚至有部分高校直接用四級成績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成績。四、六級考試是一種標準化考試,為保證試卷的信度,除短文翻譯、寫作部分是主觀性試題外,其余全部是多項選擇題。這就造成學生學習英語主要側重于消極記憶,而沒有掌握用英語記筆記、寫英文摘要或信件等實用技能。大學英語的教學后果就是學生只會解答英語試題,而不會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解答現實問題,更不可能滿足未來的工作或科研需求。
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定位。在黨和國家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該如何定位?我們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著力培養具有較高英語實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經過大學英語教學,學生應該能夠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解決生活和專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建議地方高校適當減少通用英語課程(EGP)學分,合理增加專門用途英語課程(ESP)學分,進一步強化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的訓練。
促使學生關注英語的交際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其實,早在1999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中就規定,“專業英語的(ESP)課程應為必修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的第五至第七學期,總學時不少于100課時,專業英語的翻譯課程及英文摘要與寫作等課程安排在第八學期。這種規定保證了四年不斷線的大學英語學習。”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這些文件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2.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立體化教學模式以任務型教學為主導思想,以立體化教材為工具,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種動態教學活動程序。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源于任務型教學的思想。課程設置側重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互相協作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立體化教材和網絡技術。立體化教材主要包括傳統紙質教材、教學軟件和網絡學習平臺。紙質教材為學生提供需要學習的語料,教學軟件涵蓋背景知識、重點難點解析,網絡學習平臺展現語料真實場景。目前,網絡學習平臺已成為立體化教學的重要載體。網絡上存在著海量的英語資源,這些資源經過教師篩選和加工后,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推送給學生,從而及時更新學習材料,彌補紙質教材內容時效性差的特點。同時,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為增加專業實踐課程,縮減大學英語課時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因此,有限的課堂時間只能用來解決學生集中性、突出性的問題,而由學生個體差異造成的個人英語學習問題需要轉向網絡教學來解決。網絡學習平臺可以最大程度地為獨立個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反復強化訓練。網絡學習平臺還具有強大的互動功能,可以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值得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推廣應用。
3.轉變測試模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認為,評價大學英語學習好壞的標準就是實踐應用能力,任何偏離這一標準的考核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大學英語考核的重點不是學生的語法有多強,四、六級通過率有多高,而是學生能否用英語從事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英語能否勝任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未來的工作需要。當前大學英語的測試模式,無法衡量學生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必須進行改革。要做好“兩個轉變”,即大學英語測試要從語言測試向技能測試轉變、從紙質低頻測試向網絡高頻測試轉變。采取技能測試,改變目前的測試題型,增加主觀試題的比例,推動學生英語學習重心從應試向能力提升轉變。此外,紙質測試周期長、教師批改不便,而網絡平臺測試建立在題庫基礎上,測試周期設定便捷,系統協助批改,因此兩者應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測試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也能監控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既能考查學生的讀寫能力,也能考查學生的聽說水平。只有改變大學英語的測試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樟亞.行業英語需求狀況調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2012(5).
[2]楊小彬.轉型期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的學生需求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3]蔡基剛.通用英語測試和專門用途英語測試——關于CET發展趨勢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14).
[4]王初明.從外語學習角度看大學英語教學和考試的改革[J].外語界,2010(1).
[5]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