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根據專業市場調研,確定專業培養學生對應的就業崗位群,依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知識技能分解,通過剖析、分類、整合形成教學內容,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文章從學生職業學習路線圖構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個性化學習任務推送、雇主平臺建設等方面探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 雇主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94-02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搭建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專業教學資源及課程資源,建成多種類、互動式、共享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然而,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仍不能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軟件技術專業為例,一方面是社會對軟件開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高職畢業生專業技能較差,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解決學校與市場的出口與需求矛盾是教學改革最迫切的問題。大數據環境下,需要分析與篩選大量的信息資源,持續改革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概況
目前,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大多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是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有效結合的一種模式。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根據專業市場調研,確定專業培養的學生所對應的就業崗位群,依據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知識、技能分解,通過剖析、分類、整合,確定教學內容,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用人單位要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二、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能力對應不明確。在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中,往往根據專業人才需求制定對應的崗位群,設計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但只是簡單羅列知識點與技能點,不能清晰描述知識點、技能點與崗位的對應關系,也不會詳細描述某一崗位與專業課程體系中知識點、技能點的對應關系及崗位能力成長規律。如學生甲打算從事Java Web軟件開發工作,學生乙打算從事Android程序開發工作,兩種職業對應的知識點、技能點不同,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同,但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沒有根據崗位需求來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兩位學生接受同樣的課堂教育,使用相同結構的教學資源,造成學習內容與崗位需求不一致。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高職學生的高考分數較低,缺乏學習主動性。如果學生在入學之初沒能建立專業崗位認知,沒有選擇將來要從事的工作,就會導致學習迷茫,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失去興趣,自主學習的動力慢慢減弱。目前,教學改革過程中采用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項目往往是根據某一課程設計的,不能系統地對項目所用到的知識點進行融合與歸納整理,導致項目驅動式教學手段執行不徹底,不能完全驅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
3.教學內容個性化較弱。在各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下,教師授課往往借助教學資源庫,實踐內容也是統一的。傳統的教學資源庫平臺不能差異化對待不同程度、不同崗位需求的學生,也不能對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工程項目案例進行細化拆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4.學生項目實施能力較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通過實施項目來提升職業能力。項目實施需要大量的、不同學科的知識點作為支撐,目前的教學資源平臺不能將傳統的知識點與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的知識進行完美結合,知識點都以單獨的形式存在,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另外,由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缺少自主學習與團隊意識,大量課余時間被白白浪費,錯失職業能力提升的大好時機。
5.缺少雇主平臺。高職畢業生是經過系統學習的技能型人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是各種原因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就面臨失業,而雇主又長期處于“無人可用,必須招聘”的求才狀態,陷入畢業生無工作可找、雇主“伯樂難遇千里馬”的尷尬處境。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學過程中缺少與雇主的互動,在教學改革中與雇主進行緊密的溝通交流,進行有效的業務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以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為例,從制定學生職業學習路線、構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個性化學習任務推送、雇主平臺建設等方面探析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制定專業對應的多種職業學習路線圖。由于IT行業的知識變更與人才需求迭代更新較快,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需要緊跟市場需求的變化,專業教學團隊每年多次深入市場一線,進行大量的畢業生回訪與專業調研,根據回訪與調研情況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將軟件技術專業與市場對應的就業崗位群進行分門別類的分析,提取就業崗位需要的崗位知識、崗位技能、職業素養。軟件技術專業主要培養面向人才市場緊缺的高端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人才,如在第一線從事Android手機軟件開發、JAVA應用開發、動態網站設計、軟件測試、軟件文檔編寫等工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業教學團隊針對專業培養目標中的主要崗位,收集大量典型案例,并對其項目進行拆分,分析、匯總完成項目所需要的知識點與技能點,結合課程體系繪制不同崗位學生的學習路線圖,設計優良的教學模式,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
2.構建職業崗位標準能力與專業培養內容融合的課程體系。職業崗位標準能力與專業培養融合,是指將崗位需要的技術能力打散到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中,通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結構,設計科學的教學方式來實現。
軟件技術專業以JAVA程序編碼能力為核心,以Android軟件開發、JAVA軟件開發等相關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目標來設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按照“基礎編程能力→軟件編碼能力→項目開發能力”設計學生能力培養過程,逐步完成對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
基礎編程能力培養通過技能積累來實現,逐步督促學生養成編寫程序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基本程序編寫技能。在該階段,教師利用校內軟硬件資源,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內實踐教學,指導學生完成課程項目對應的工作任務,積累單項基礎編程能力。
培養軟件編碼能力,要把第一階段的基本編程能力作為培養基礎。課內培養要結合貫穿整個課程的仿真項目,通過“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實施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角色扮演”來督促學生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課外培養通過開發“職業成長項目實踐資源”、組建創新項目小組等形式開展。
培養項目開發能力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通過軟件開發綜合實訓、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完成。在該階段,學生參與仿真企業項目開發、真實企業項目開發、直接下企業完成企業生產項目,成功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
3.建設對應學習線路圖的立體教學資源平臺。大數據環境下,共享性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繁多,信息量大,但是資源之間的關系松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的職業成長路線將資源庫中的知識點與技能點串聯起來,針對不同的成長路線,設計出不同種類的項目實施案例,并對項目進行知識點劃分,將項目開發中用到的知識點關聯到項目實施流程中,實現大量優秀教學資源與學生項目能力培養關聯。例如,學生建立一個信息管理系統,需要進行需求分析,如果對該工作中的知識點掌握不夠全面,可以通過關聯的知識點進一步學習軟件工程課程中的需求分析內容,學習PowerDesigner課程中用例圖設計內容。這種立體教學資源平臺,不但能體現學生的職業成長路線,還能充分利用現有共享資源庫中大量的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推送學習任務數據。大數據環境下,通過收集學生課程作業與學生對職業成長平臺的利用情況,自動提取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學習資源的訪問情況以及學習進度,自動為每一位學生推送需要學習的資源與需要重新完成的項目任務,精準地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課程資源推送。每當批改完課程作業后,系統根據作業成績判定學生課程學習的情況。當學生成績低于指定成績時,系統將本次作業對應的學習項目資源推送給學生,并在學生登錄的網頁中顯示,還要記錄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將學習記錄反饋給任課教師。
第二,項目實踐資源推送。根據職業成長項目完成進度及知識點掌握程度的相關記錄,判斷學生已經掌握、遺漏、需要繼續加強訓練的知識點與技能點。每周一進行消息推送,提示學生需要重新實施的項目任務,如果存在較多問題,系統會把相關的信息推送給指導教師,督促學生完成項目。
5.建立雇主平臺。在大數據環境下,教學團隊通過各種方法與雇主建立聯系,建立雇主平臺,方便企業用人單位與學生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
雇主通過該平臺外包小型項目、發布用人需求、關聯職業成長項目實踐資源監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情況。該平臺不僅破除了雇主“伯樂難遇千里馬”的尷尬,還能通過項目外包的形式參與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雇主平臺支持企業發布培訓資料,開展在線技能測評、技能認證和就業推介,支持企業人力資源部實施遠程視頻面試及網上在線測評。
學生通過雇主平臺直觀地了解雇主對人才的需求,在學習過程中根據需求調整學習內容,并且可以自主組建項目研發團隊,承接雇主外包的小項目,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實現學習者到職員的角色轉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另外,畢業生通過雇主平臺進行就業申請,參與雇主在平臺上的人才招聘活動,雇主通過互聯網就能找到非常對口的人才,雙方都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實現招聘就業的重大創新與變革。
四、結論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實現了利用大數據來提升學生培養質量的目標。通過規劃學生職業學習路線圖,使得學生有選擇地利用教學資源平臺進行學習;教學平臺的數據推送,督促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雇主平臺實現學生與雇主的順利對接,降低雇主招聘職員的成本,提升學生就業質量。該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環境下的教學資源信息平臺,強化學生技術技能的培訓與培養。
[參考文獻]
[1]嚴麗麗.財經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30).
[2]王克武,韓加好,史明亮,等.校企深度融合的數控、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3(12).
[3]萬平.高職“項目帶動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6(7).
[4]胡煒,向子明,唐紹富,等.構建與軟件產業標準相結合的高職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28).
[5]張占孝.淺探軟件技術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J].電子設計工程,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