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建構主義理論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指導價值,具體分析了“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的教學現狀以及課程開設不合理、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較單一等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應重新定位課程、突出課程地位,修訂完善教材、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以期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關鍵詞]建構主義 微課 翻轉課堂 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32213)和2013年度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改項目“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322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099-02
建構主義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因其揭示了新的教學認識規律,在教育科學上有很大的突破,在理科教學領域逐漸流行起來,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提出了一系列積極的設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建構主義理論在高校旅游專業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指導價值
1.建構主義理論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由于建構主義理論反映了現代教學理論的價值導向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參考和啟示,已成為指導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2.高校旅游管理資源類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旅游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旅游管理人才只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勝任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簡單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情境教學和翻轉教學模式來優化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是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旅游與服務管理系(以下簡稱“我院”)結合重慶本地特色和旅游管理專門開設的一門資源類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面向高職和本科畢業年級學生,每周2學時,采取純理論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認知重慶旅游資源的基本概況、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的分布規律以及重慶特色旅游資源等專業知識,從而促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但經過十余年的教學實踐,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急需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很好地契合了“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的課程性質和教學要求,是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開設時間不合理,教學課時數不足。“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是一門旅游資源類課程。學校將該課程定位為專業限選課,在專科三年級或者本科四年級開設,且該課程每周2學時,一學期共34學時,課時數嚴重不足,不能體現該課程的專業課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2.教材內容陳舊,滯后于行業發展。現有的“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教材是2002年按照1997年國家旅游行政主管三分法的標準進行編排的,體例單一、印刷粗糙,沒有對重慶市新的旅游資源進行及時更新和補充,嚴重滯后于重慶市旅游業的實際發展。這本教材不僅難以反映行業的最新動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不利于學生畢業后從事導游、景區管理等工作。
3.教學方法較單一,教學效果不明顯。“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主要采用課堂講解的教學方法,以介紹旅游資源和景區景點為主,由于學生缺乏真實的情境感知和體驗,記憶不深刻,容易遺忘知識點,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四、建構主義視域下“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的教學改革
建構主義教學強調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重新確定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需要,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宗旨,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價值。因此,“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教學應該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重新定位課程,突出課程地位。我院旅游管理系原來專科和專升本的同學幾乎全部來自重慶市,現在全日制本科也有超過95%的生源來自重慶當地,估計這種生源結構在較長時間內都難以改變。本、專科畢業生留在重慶從事導游、酒店、旅游教育等工作的人數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是一門資源類課程,可以幫助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認識和了解重慶旅游資源,服務于實踐教學,從而促進畢業生提高服務水平。第一,我院應以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創業為出發點,突出該課程的重要地位,將開課時間提前到大學二年級。第二,“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涉及重慶旅游資源形成背景、地文景觀、水文景觀、氣象生物景觀等自然旅游資源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等內容,以及重慶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和開發等內容,教學內容非常多,建議將該課程的周學時調整為3學時,學期總學時為51學時,以保證教學效果。
2.修訂完善教材,更新教學內容。旅游業是一個發展極為迅速的產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重慶市調整并新增了許多旅游景區與景點,及時掌握行業發展的新動態和知識,是學生未來從事旅游行業工作的基礎。第一,建議教材執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按照8主類、47亞類、232個基本類型的層次對重慶市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梳理和分類;第二,更新重慶市旅游資源的現狀介紹數據及最新動態;第三,對新增的旅游資源進行科學、系統的介紹;第四,新增章節導讀、本章導入、復習與思考題等板塊,豐富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第一,實施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模式。“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是一門資源性課程,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模式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教師應選擇重慶旅游行業的重點景區景點和典型案例,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實體講解和實景模擬,突出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能近距離、真實地了解和掌握重慶旅游業和旅游資源的相關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導游講解技能,培養學生對旅游管理職業的情感。
第二,適當采取微課教學。“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應針對重慶旅游資源形成背景、重慶旅游資源調查和重慶旅游資源評價等教學環節和重點主題,對特色景點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采取啟發法、討論法、演示法、合作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注重形式靈活、簡潔高效和突出特色,集中展示重慶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主要特色和旅游價值。
第三,大力推行翻轉教學模式。一是徹底轉變師生角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控制者向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轉變,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向動態的研究者、學習者轉變。學生則應注重其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完成對“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的課前自學。二是重新建構學習流程。教師應制作“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課程的小視頻,開通個人微博提供課前在線輔導,并建立督查機制,督促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學習,做好第一階段的知識傳輸工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對話和討論,通過細致觀察及時進行答疑解惑,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做好第二階段的知識吸收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至元.從結構主義到建構主義——皮亞杰發生認識論介紹之一[J].哲學動態,1983(2).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3]朱茂玲.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教學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4(5).
[4]井曉龍.情境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向[J].教育與職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