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已成為國家戰略,但很多人對于為什么轉這一問題還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以至于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高等教育新一輪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促進高校畢業生有效就業的重要策略,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
[關鍵詞]本科高校轉型 發展緣由
[作者簡介]曹曄(1963- ),男,內蒙古豐鎮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經濟。(天津 3002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類)“應用技術型高校標準體系研究(項目編號:BJA150055)”、2015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天津市職業教育現代化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TJJX15-032)和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學?!奥毥探處熃逃眲撔聢F隊建設規劃項目(項目編號:TD12-5044)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6-0006-05
2014年5月2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但是,現實中對于本科高校轉型這一問題仍存在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在哪些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這一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很多人認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指新建本科院校而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些院校出于傳統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總是患得患失、觀望徘徊,沒有站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大眾化高等教育要求多樣化發展的角度去理解、認識問題,尤其沒有看到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可能面臨越來越難的困境。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究竟要解決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還是解決高等教育自身的問題?如果要解決高等學校與地方經濟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可能辦學時間較長的地方本科院校更適合轉型;如果要解決高等教育發展自身的問題,可能新建本科院校最急需轉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究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還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究竟是調整人才類型結構還是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究竟是改變高等教育供給結構還是改變高等教育生態結構?這些都是本科高校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正如《指導意見》指出的:各地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將其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因此,有必要再次加強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認識,以促進轉型的順利開展。
一、轉方式調結構之舉
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處于低迷狀態。與此同時,我國近年來工資上升較快,勞動力成本不斷攀高,原材料與能源價格也持續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經濟發展又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硬約束,我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弱化,制造業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勢減弱,出口增幅下降,經濟發展速度減慢。統計資料表明,1978—2012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而2014年降為7.4%;1998—2000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2013年這一增速降為12.2%;2007年我國出口額占GDP的37.4%,而2013年下降為24.1%??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則必須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產業結構必須轉型升級。我國雖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我國目前制造業增加值率在26.6%左右,比美國、日本、德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率低20個百分點以上。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編制的全球制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以美國為100,2013年我國的數值為96,比較優勢在縮小。我國一般性加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過大,而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服務業中生產型服務業的比重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比重低20%。同時,我國的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率較低,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是32%,而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率是42%,工業污染排放量僅是我國的1/10。①當前我國積極實施產業轉移升級戰略,產業轉移升級就是積極擴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縮減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高端產業,逐漸減少技術含量低的產業;不斷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重,逐步降低低附加值產品比重;壓縮耗費土地、資本、能源消耗較高、污染較大的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增加對資本、土地和能源消耗較低的第三產業的比重。生產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變傳統的粗放式經營為現代化的集約式經營,變高耗資源型經濟為節約資源型經濟,變外需帶動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經濟,變技術引進依賴型經濟為自主創新型經濟,變要素驅動發展模式為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變政府主導發展模式為市場驅動發展模式等。這些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國抓住世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有利時機,通過利用大量從農業轉移出來的、文化程度僅有中等水平的農民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受勞動力數量減少、環境和資源條件的約束增強,技術需從主要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生產需從加工貿易、國際訂單的貼牌型生產(OEM)向委托設計生產(ODM)和自有品牌型生產(OBM)轉變,產品需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或中國智造轉變,企業需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產業需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發展等。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在深圳、上海等地調研發現,許多高新技術和高端企業的一線勞動者對傳統的中等和專科層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減少,而對本科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迫切需要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再如,發達國家制造業中高級技術人才占40%以上,且大多數是大學畢業生,而我國目前從事制造業的大學生比例只有4%左右,相差近10倍。②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發達國家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一般在 20%~40%,而我國僅為 3.2%。③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不適應,必須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進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改革高等教育的不適應性,把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轉變成應用技術型高校,通過教育領域的“轉方式、調結構”來支撐經濟領域的轉型升級。
二、民生就業之需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治國之策。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自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3年我國有674萬中職生、319萬高職生、320萬本科生和51萬研究生畢業,約1200多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需要走向社會就業。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1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310萬人,加上近400萬左右因退休而需補充的就業人數,2013年吸納新的就業人數約1700萬人。另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計算,2013年初中沒有升學的人數有137萬人,高中沒有升學的人數約238萬人。根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報告》計算,2013年新增農民工633萬人,由于新增農民工數量與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數量存在重復計算的情況,按照2/3計算,非當年初高中畢業的新增農民工為211萬人。據此可粗略估計當年需要就業的人數大約有1700萬人,勞動力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供求不平衡主要是結構性的,如青年勞動力不足而中老年勞動力供過于求。我國大中專畢業生在全年新就業人口中約占70%,已成為我國勞動力大軍供給的主體。如何培養好人才并較好就業,不僅事關千家萬戶,而且關系到我國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國家長遠競爭力的提升,也關系到億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從勞動力市場的人才供求結構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達到了以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為標志的劉易斯轉折點。如2003年以來農民工工資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2011年高達21%。進入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的數量出現下降,意味著人口紅利窗口期開始關閉。由于人口增長率的快速下降和教育結構的失衡,我國不僅存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現狀,而且非熟練工人或普通工人尤其是青年工人出現供不應求的格局。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2010—2020年我國將減少勞動年齡人口2900多萬人。④另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08—2012年我國16~20歲農民工的數量逐年下降,從2411萬人和10.7%的比例下降到1297萬人和4.9%,下降了一半多。由于學齡人口的減少和大中專院校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導致企業招工尤其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困難;另一方面導致大學生就業難,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結構出現錯位。中國的地方高校必須降低重心,從培養“高大上”的學術型人才轉向“接地氣”的應用型人才。
人才結構失衡與高等教育缺乏分類體系相關。1952年我國高等教育進行院系調整,按照1951年學制改革,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專門學院和??茖W校,建立起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高等教育體系。1999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后,國家對??茖哟谓逃髁嗣鞔_定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而對本科高等教育沒有進行分類,缺乏價值引導,許多學校辦學缺乏參照系,引發了攀比心理。學校都在爭創國內或省內一流,學科專業都以覆蓋學科數量多為榮,辦學條件都以擁有重點學科和實驗室數量多為榮,教師評價都以發表多少國際三大索引論文來論英雄,教學內容都以使用重點大學編寫的國家規劃教材為榮,教學方式把百家講壇作為教學楷模??傊?,用精英教育的思想來辦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勞動觀念和實踐經驗,眼高手低,致使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偏低,且越來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相反,中等和??茖哟温殬I教育的辦學定位準確,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校企合作比較緊密,畢業生就業率較高,普遍均在90%以上?!稕Q定》提出,要逐步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旨在借鑒或利用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尤其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去改造傳統本科教育,圍繞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公共服務要求和扶貧攻堅需要去培養人才,培養適應國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調整教育結構之策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的數據,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或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比歐盟21國52.4%的比例略低,比OCED國家45.9%的比例高,為20國集團37.6%的平均水平;我國高等學校畢業生中高職的比例為45%,既高于世界平均的24%,也高于發達國家的22%。⑤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看,我國高中階段職普教育、高等教育中的本??平逃Y構調整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1999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提高了普通高中的升學率,拉動了各級各類教育的較快發展,加之近年來學齡人口較大幅度的減少,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2013年初中升學率達到91.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了86.0%,普通高考錄取率達到了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5%,形成了人人有學上的格局,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步入一個新時代。
高等教育大規模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學歷和高技能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人力資本基礎。依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計算,在高校沒有大規模擴招前的1998年,我國教育系統供給市場的新增勞動力結構是: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飘厴I生︰本科畢業生的比例約為801︰498︰23︰60(單位:萬人)。其中,中職學校畢業生占高中階段教育畢業的勞動力的66%,而高等教育擴招15年后的2013年四者比例變為137︰845︰319︰320。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占高中階段教育畢業的勞動力的80%。從這一角度來看,中職畢業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從2008—2013年各類畢業生在教育部門提供的新增勞動力中的結構來看,我國初中畢業的勞動力占新增勞動力的比例從58%降為8.5%;畢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和專業人才的比例從49%擴大到79%,本專科畢業生的比例從6.2%提高到39.4%。據經濟學者林毅夫的研究,未來產業結構升級中,若第二產業的勞動密集型轉到第三產業的勞動密集型,要求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從9.1年提高到9.6年;轉到第二產業資本密集型部門,要求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0.4年,而轉到第三產業的技術密集型上去,要求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3.3年。⑥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也改變了新增勞動力的供給結構。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斷發展,意味著各級各類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提高,絕大多數青年進入學校學習,無技能或低技能的新增勞動力將逐漸退出勞動力供給市場,在產業結構沒有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畢業生就業層次就要下移,從事直接生產的技術工人不僅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也包括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以此類推,一些本科院校畢業生越來越多需從以往的高級專門人才崗位下移到中高級專門人才崗位。2012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全球勞動力報告:35億人的工作、薪資和技能》報告,認為到2020年,中國仍將需要1.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若不重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將面臨的人才缺口高達2400萬人。若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在已有基礎上再增加2300萬高技能勞動力的供給,來進一步改善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將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勞動力基礎。若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將有可能拖慢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因不合理的勞動力供應結構而制約經濟的發展。⑦因此,國家應按照我國人力資本需求結構來謀劃教育結構。
我們認為,當前必須穩定中高等職業教育規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盡快建立“符合國情的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加快對高校實行分類管理,促進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緩解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四、深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
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學齡人口減少,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的門檻,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提高到30%,2014年達到了37.5%,已接近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達到40%的目標,正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邁進。雖然我國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但與國際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2009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剛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個多百分點,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2012年每10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來看,雖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接近,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略多;高等教育在校生專科比例較高,研究生比例略高,而本科比例較低,人才培養的層次還不夠高,重心較低。⑧2014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7575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2008年收入分組標準,我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應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然而從現實來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如專科高職的吸引力問題,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和畢業生就業問題,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單一、辦學定位不清晰、培養模式不具體、辦學特色不鮮明、專業設置同質化、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辦學模式,以全新視角審視地方高校的功能和作用,立足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視角來實現轉型發展,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是讓越來越多的民眾接受高等教育,必然使高等教育走向基層化甚至底層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變精英時期的“學術價值”為大眾化時代的“社會價值”,從人才短缺時代的神圣學術殿堂走向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來培養人才,從以學術型的精英人才培養走向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從探尋規律、創造知識、傳播知識拓展到應用規律、轉化知識和創新創業,從封閉、獨立辦學走向開放、合作辦學,從單一的培養目標走向多樣化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質量從學校自我評價到主動接受社會評價。⑨這就需要變革高等教育的生態環境,改變單一、封閉的自我辦學形態為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加強產教融合,實現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把企業作為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把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產品技術升級有機地融合,形成以產教融合為特征的新型高等教育生態。在這一新型教育生態中,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服務企業來不斷壯大自身力量,企業通過與高校聯合來促進自身的發展,使高等教育成為創新驅動、產業轉移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所以,當前要求普通高校的轉型發展不僅指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而且由于高校生存發展環境的變化,還要求全社會構建一種新型的教育生態系統。在這一新型的教育生態系統中,政府是引導者,學校是實行者,行業企業是協同者,學生和社會是受益者。只有多方并舉、多措并施來培養大批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的需要,才能解決目前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
五、適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之勢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有1/4的省份進入“人均GDP一萬美元俱樂部”,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制造業產值處于世界第一,高技術產業規模位于世界第二,具有國際標準的現代企業比例不斷提高,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⑩隨著“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戰略步伐的加快實施,我國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高鐵等行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有望依次轉移到周邊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制造業正在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中。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078億美元,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國際貿易正在由傳統的產品輸出向產品、技術、資本、服務輸出轉變。中國經濟正在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這就要求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加快學習借鑒國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功經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持續增長以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等一系列新變化、新情況的出現,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都經歷了巨大變革,不僅大學的數量不斷上升、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教育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許多國家,大學不再是“象牙塔”,而變得更加多樣化、特色化,更多地去服務國家戰略和民眾的生產生活。高等教育多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集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避免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教育過度和知識失業,緩解了青年失業問題,改善了社會矛盾,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產業轉移升級,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如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荷蘭的應用技術大學(HBO)、英國的多科技術大學、我國臺灣地區的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等。按照世界銀行數據庫資料,當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人均GDP水平以及人口變化率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國際經驗是我們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案例,要樹立國際視野,瞄準世界水準,對接國際平臺,建設中國特色的應用技術型高校。
[注釋]
①郭強.我國制造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2.
②楊偉國,代懋.產業振興規劃助推人才結構轉型[N].中國教育報,2009-03-25.
③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該轉型了[N].人民日報,2014-05-08.
④田俊榮.人口紅利拐點已現[N].人民日報,2013-01-28.
⑤孫誠.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7-8.
⑥蔡昉.人口因素如何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J].科學發展,2013(6):111.
⑦李佳佳.麥卡錫:依靠勞動力結構紅利應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EB/OL].(2012-07-24)[2016-06-25].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20724237391162.html.
⑧王春春,張男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呈現七大趨勢——尋找中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坐標[N].中國教育報,2013-12-16.
⑨孟慶國,曹曄.發展應用技術大學: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趨勢[N].中國教育報,2014-01-07.
⑩曹曄.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應勢之舉[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