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其人
“見面不如聞名,威震天下的張三豐不過是個貌不驚人的胖子?!?/p>
在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王晶導演借著演員之口,留下這樣一句臺詞。事實上,每每談及張三豐,我們腦海里似乎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形象:須發皆白而精神矍鑠,紅光滿面且笑口常開,百歲高齡而武功絕高,似乎張三豐從來都是這樣一幅慈祥老爺爺的樣貌。史載張三豐先生的相貌是“豐神奇異,龜形鶴背,大耳圓睛”,而且兩腮長有濃密而茂盛,如戟般堅硬胡須的美髯公,頗有一派仙風道骨風范。

當然,在金庸的原著中,我們也曾經見到過作家筆下的少年張君寶——在《神雕俠侶》末尾處,華山之巔一節張君寶首次登場,書中寫到:“他小小身材,說話卻是中氣充沛,聲若洪鐘,眾人聽了都是一凜,只見他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雖只十二三年紀,但凝氣卓立,甚有威嚴?!钡搅恕兑刑焱例堄洝窌r代,張君寶第一次出場時尚仍是少年:“郭襄回過頭來,只見身后站著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粗眉大眼,身材魁偉,臉上卻猶帶稚氣,正是三年前曾在華山之巔會過的張君寶。比之當日,他身形已高了許多,但容貌無甚改變?!贝綇埦龑氃谖洚斏綕撔男薜绖摿⑽洚斉珊笤俅蔚菆?,他已是武林泰斗張三豐,且要慶祝九十歲生辰了。
在真實的歷史中,張三豐是個生于南宋末年,卒于明初的道士。
其實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信仰——道門中人多對《易經》極為熟稔,在道家思想體系中,三代表陽,即乾卦的卦象,而豐則是一豎截三橫,即坤卦的卦象,代表陰,因此三豐二字實則暗指乾坤合一、陰陽相協。作為道士,張三豐是文始派傳人,武當北派創始人,精拳法,其法主御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他融合道家流派的傳承,廣泛的影響了當時所處時代道教的傳播,他歷憲,英,世宗三朝,是明朝中葉期間朝廷政府的精神支柱象征,在民間得享大名。
《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君實,一名君寶,字全一,三豐其號也?!彼位兆谡僦?,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遂以絕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于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豐?!眰髡f張三豐于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羽化,道教徒說他高壽百余歲。明英宗為其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為他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則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也正是基于此,金庸在其小說中也對張三豐進行了如此評價:“(他是)一位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后來北游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p>
張三豐其事
張三豐聲名遠播,人們對他的了解也多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事跡。事實上,張三豐曾寫過一首《上天梯》詞,可視為他對自己人生的注解:“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厮荚L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
道士出家修行即稱作“客”,是出家無家,遠離紅塵,拋棄世俗的一種謙稱。身為造化中之一粟,張三豐飄搖于世俗中,辭去后補官員之功名只為一心尋訪真師,以獲得金丹大道的真傳,從此云游四海。張三豐中年之時,考妣俱喪,他為了苦尋丹秘,違背祖訓沒有守孝丁憂,就離開了家鄉。為了減輕出家尋道給妻兒帶來的世俗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無聲息的走了。而當時,他的兒子尚在總角之年。如此一番看破名利、棄官、未丁憂、離家、別妻、棄子、云游、信道、訪道、修道的艱苦生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人的決心與毅力。

苦心人,天不負。張三豐遇到了火龍真師,從此走上了修道之路?;瘕堈鎺熢羟星校瑸樗灰坏闹v解了煉金丹的秘密。筑基練氣成內丹,修道則需忘世情。遵循天道自然,采藥、結火、精意、煉丹,金丹化元嬰,而后潛心修道,則成長生之體。這其實就是道教宗師的道本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后面的故事我們就熟悉很多了。至正初年,張三豐返故里掃墓,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而后他羈旅四方,初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后仍入秦,居金臺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陽神出游,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恰逢張三豐陽神回歸,自然是虛驚一場。而后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云、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云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兩度詔請張三豐入京,他都避而不見,后來索性離開武當再次入名山大川云游。永樂初,明成祖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多年后,成祖仍對尋找張三豐之事耿耿于懷,后終得償所愿,于是有“金殿飛升”的逸聞。
武當派的興起
現實中的武當派創立于湖北省武當山,為內家之宗,起于宋而興于明。其名“武當”二字,一是出于道家真武大帝對武當山的贊美,取自“非真武不足當之”一言也;二則寄托了一種懷抱與精神——武,止戈也,當,及時也,果勇也,雖勇者無畏而仁者無敵,應當機立斷且敢作敢當。

其實早在明代以前,武當山便已是道教的活動圣地。傳說漢魏以前,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有劉虬解官辟谷于武當,晉太康中有謝道通辭官上武當結茅修煉,唐太宗時姚簡隱居武當,宋初陳摶隱居武當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
明代是武當山發展的黃金時代。有明一代,道教興盛。成祖朱棣曾問張三豐:“吾欲學道,誰最樂者?”三豐對曰:“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焙髞?,張三豐又為成祖去病延壽,深得成祖信服,至此,張三豐聲名大振,武當山亦由此大興,并不斷發展壯大。到了正統年間,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余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賜名“太和太岳山”。
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武當派的崛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原本郭襄欲贈予張君寶一只金絲鐲,愿庇護他逃離少林派的追捕,張君寶不愿寄人籬下,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巖穴,渴飲山泉,饑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于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后多讀道藏,于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云,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而后改名為張三豐,創立武當派,從此進入到武林與江湖之中。
在《倚天屠龍記》時代,武林已完成了由個人本位向門派本位的轉變。門派自然是非一人之力而可成,但我們仍要感嘆,武當派崛起的實在太快了。而且位于湖北的武當與臨省河南并不遙遠,而堅稱張君寶是偷學少林武學的少林派竟然也默許了武當的成立與發展。或許少林本是自矜于百年大派的氣度,卻不曾想到時代賦予武當如此多偏愛,似乎轉眼之間武當便已獲得了可以和少林并駕齊驅的武林地位。

武當派的崛起當然得益于張三豐的個人武學造詣,但與其首代弟子的名聲也是密不可分的。張三豐共收了七名弟子,前五名由他親自傳授武功,其中宋遠橋和俞蓮舟武功最高,后兩名則由他們的師兄們代傳。由于這些弟子熱衷于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因而博得了“武當七俠”的名聲。武當七俠的資質人品無可挑剔,江湖上威望崇高。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武當派崛起后的第一個全盛時期。
然而水滿則溢,月滿而虧。后來首代弟子中俞岱巖殘廢,張翠山自刎,莫聲谷被偷襲所殺,七俠折損其三。二代弟子中,宋青書因行惡事而被張三豐賜死,宋遠橋自此絕后,心灰意冷。幸而還有俞蓮舟、張松溪、殷梨亭三人維持局面。到了《倚天屠龍記》時代的末期,則只有谷虛、清虛等人尚堪大任。自此,武當派由顯轉隱,綿綿發展不息,每每有危急時刻,仍甘為武林做出奉獻?!缎Π两窌r代有沖虛道長,《連城訣》時代有劉乘風,《書劍恩仇錄》時代有余魚同、陸菲青,武當派從來沒有離開武林,他只是把更耀眼的位置留給了別人,而自己,卻清風明月兩相伴。

武當武學思想
在《倚天屠龍記》中,關于張三豐的武功來源,作者交代的十分清楚:覺遠所習的梵文《楞伽經》中的夾縫之中,另有一部托名達摩祖師的經書,稱為《九陽真經》。
關于《九陽真經》的作者與產生,金庸解釋道:“此人雖不知名,卻也是絕頂的高手。一生之中既做過儒生,也當過道士,更出家做過和尚。在儒、道、佛三家中領悟到各家的武功要訣,后來與王重陽在第一次華山論劍后斗酒論武,勝王重陽后得以借到九陰真經一覽。閱覽完畢后因自覺其陰氣太重,躲入少林將陰陽調和之術和自己根據九陰真經為基礎而自創的九陽真經偷寫于四卷《楞伽經》的夾縫中以流傳于后世”,所以《九陽真經》佛道相參、剛柔并濟,中正平和,氣象端莊。
《九陽真經》既脫胎與禪宗,因而求明心見性,而其又深諳道家思想,故而有沖盈之妙。正如在《倚天屠龍記》中覺遠指點少年張君寶時所言:“故示以虛,以無勝有。你運氣之時,須得氣還自我運,不必理外力從何方而來……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氣須鼓蕩,神宜內斂……要用意不用勁。隨人而動,隨屈就伸……前后左右,全無定向,后發制人,先發制于人。”
故而張三豐潛心多年閉關潛修,所創的“太極功”,也延續了這種“道”的精神?!疤珮O”二字最早出自《莊子》,因太極衍生而出的武功并不少,譬如兩儀四象劍法等,然而這些武功終究還是流于表象,所持者,乃技而非道。而“太極功”與任何武學中以強壓弱的思想完全相反,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簡御繁、以逸待勞、以小敵大、以弱勝強,其中“借力打力”四字,尤為精義之所在。
武當派太極拳特點是形神合一,用意不用力;太極劍的妙諦是圓轉如意,綿綿不絕。武當派功夫因為源出道家練氣之術,因而講究養氣,不以外家勁力見長,而是注重內功的修養,氣息綿長,續而不斷。
其實說到底,武當的武學思想終究與張三豐的道學思想是統一的。我們問道武當山,問道武當派,問道張三豐,歸根結底是對這一脈“道”的追求?;蛟S歷史上真實的張三豐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
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這就是張真人的《無根樹》:“凡樹有根,方能生發,樹若無根,必不長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仙翁二十四詞,以無根樹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