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著進一步轉型,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本文通過對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必要性進行分析,深入研究社會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路徑,以期有效提高社會經濟的增長效率。
關鍵詞:經濟;增長;轉型;路徑
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不僅需要政府通過制度來約束,還需要市場環境下微觀主體的行為來決定。任何一種經濟增長方式都會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全球化的角度制定轉型的方向,把握住經濟轉型的時機,在一定時間內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社會經濟增長方式,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必要性
(一)外在因素
經濟全球化形式的多變直接影響著中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方面,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國的貿易進出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而貿易的順差卻很大。在出口規模龐大和貿易順差巨大的情況下,中國貿易壁壘不斷增多,嚴重影響著中國企業和各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依據,各發展中國家通過模仿中國來發展自身經濟,以更低廉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中國FDI利用的成本優勢,嚴重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二)內在因素
多年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政策使得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正因如此,可利用資源的減少和環境質量的破壞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廉價勞動力已經不能支撐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國際分工地位的需要,通過市場經濟下資源的有效配置,發揮自身優勢,明確國際分工,在制度上努力構建一個自主創新的體系。
二、社會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路徑
其一,制定市場生產要素政策,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進行規避。為了有效避免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消耗,首先需要政府制定相應政策來扶持不可再生資源替代品的技術研發,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將新的技術推廣應用到市場上。其次,政府需要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綜合管理,對不合理的資源開采或者濫用進行處罰,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的儲備。
其二,推進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構造創新的制度環境。科技的進步為社會經濟增長提供重要依據,是社會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政府在制度設計上不僅需要關注外部經濟效應發揮的作用,還需要關注到創新者的利益,對生產科技創新的投入增加,對創新性成果加以鼓勵,構建一個科技創新發展的經濟增長體系,在制度上保障科技創新者的利益。
其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進行保護。資源消耗型是當今中國產業結構的特點,顧名思義,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耗著自然資源、嚴重破壞著環境,這種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方式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進行保護勢在必行。首先,需要對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其次,進行無污染新能源的開發,結合自身和國際經濟發展實際,推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能源生產技術,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四,將穩定就業與轉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統一,保證國民的就業水平。“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轉變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充分考慮“資源”的實際情況和政府出臺的相應政策,將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與穩定就業放在同一層面上考慮,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為重要。突出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推動就業,有效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其五,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雖然開放的經濟政策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但開放的經濟政策可以與世界接軌,獲取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亦可推動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目前,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處在低附加價值上,國際經濟糾紛也愈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進行經濟的開放政策可以妥善處理面臨的國際經濟問題,以一種互利共贏的經濟政策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努力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構建一個自主創新的經濟體系是我國轉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點。
結束語: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為了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為國民帶來的一系列福利。轉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首要問題就是需要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制度來發展經濟,規避經濟全球化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發展,盡可能地穩定社會經濟縮小收入差距,將技術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實現中國經濟增長內在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剛翠翠.社會轉型促進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機理及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21-28.
[2]黃秋菊,景維民.經濟轉型與包容性增長的關聯度[J].改革,2011,0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