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班主任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班主任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提高班主任的素質,為高職院校學生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高職院校;班主任;學生能力培養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已經成為了大眾教育,眾多的學生涌入高職院校學習、生活。作為高職院校管理的重要一環——班主任是聯系高職院校與學生之間的紐帶。高職院校班主任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目前高職院校班主任素質存在的問題
(一)極少數班主任政治素質不過硬。目前,高職院校的班主任大都來源于普通高校畢業生,高職院校班主任很多不是黨員,極少數班主任思想上自由泛濫,政治素質不過硬。還有極少數高職院校班主任以此職業為跳板,對班主任工作不熱心,師德缺乏,這勢必在學生心里造成不良影響。
(二)部分高職院校班主任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目前我國沒有在任何一所高校開設班主任專業,高職院校班主任所學習的專業也五花八門。高職院校班主任不一定需要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但一定要有博學的文化素質,在與學生相處時才能不落伍、不存在溝通障礙。
(三)部分高職院校班主任管理能力有待加強。高職院校班主任是學生的管理者,也是學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所以高職院校班主任不但要有綜合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還應當要有處理學生的各類問題的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班主任大都較為年輕,社會工作經驗不足,無法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高職院校班主任心理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班主任與學生存在年齡差異,且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是管理者,處于學生的對立面,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有效開展必須要找到突破口,還要有良好的新路素質和過硬的身體素質。
二、提高高職院校班主任素質,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
(一)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質,引領學生走正確的道路。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首先要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質。所以,高職院校班主任應當不斷加強自身政治素質培養。在思想上保持與黨中央一致,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高職院校班主任應當愛崗敬業,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班主任應當有強烈的責任感,視學生為自己的親人,一切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想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成為有用之才。只有班主任的政治素質過硬,才能保證高職院校的教育不走樣。
(二)提高班主任文化素質,感召學生。文化素質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體現。班主任所從事的工作與專任教師有所不同,專任教師教育的是專業文化,班主任所傳授的是為人處事之道。所以,班主任應當不斷提高文化素質。班主任不僅僅應當懂得學生所學的專業,還要有管理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只有貼近學生、走進學生當中,才能讓學生接受。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找到共同點。
(三)提高班主任的綜合素質,服務學生。班主任是學生的管理者和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所以,班主任應當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當貫穿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講究管理的藝術,應當從學生角度出發想問題,充分理解和支持學生的合理要求。對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等均應當要有全面的了解。并且深入學生中間,就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和疑惑進行解釋和幫助。班主任還應當加強組織能力,在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前提下,組織一支良好的學生干部隊伍,通過學生干部去約束、管理學生,減少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就管理方面形成的對立面,建設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班主任還應當提高協調能力。班級也是一個小集體,在小集體內部也會有多種多樣的矛盾存在,班主任應當充當班級的矛盾協調員。班主任應當公平公正的處理班級內部的每一件矛盾,只有將學生內部的矛盾逐一化解,才能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班級團隊。班主任還應當提高學習能力。
(四)加強班主任身體素質。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競爭激烈,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應當具備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在校期間,班主任應當充分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當前社會物欲橫流,高職院校學生也不能獨善其身,班主任應當起到警示和引領的作用,但班主任首先得保證自己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班主任應當與學生保持相同的作息規律,這樣才能不脫離學生。高職院校學生年輕、有活力,對于各項運動的愛好較強。高職院校班主任應當有強健的體魄才能確保與學生打成一片。班主任的心理素質對學生心理素質影響尤為重要。班主任應當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在輔導學生的時候應當以積極的心態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善意的指出學生的缺點。學生涉世未深,班主任應當以自身的經驗現身說法,指引學生不走彎路。班主任應當引導學生有良好的心態,正確面對挫折,戒驕戒躁,以便將來步入社會后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朱萍.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 (1).
[2] 朱玉芳.論高校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班主任工作[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