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美軍后勤體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演變過程,發現全球化的后勤體系具有服務質量更高、使美軍作戰能力更強、花費更少等優勢,但是由于全球化的不斷擴大,美軍在享受后勤承包商為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不斷面臨全球化供應鏈產生的相應風險。
關鍵詞:美軍;后勤;全球化;LOGCAP
一、美軍后勤體系的演變
從歷史上看,美國和大多數國家一樣,以本國作為戰爭資源的供給基地。海軍少將Henry E. Eccles在他的著作《國防后勤》中詳細描述了二戰后的美國后勤體系。戰爭結束后,美國的國防產能大于實際的國防需求,為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美國國防部要求部分企業由戰時生產向平時生產轉換,同時要求美軍后勤供應鏈完全依托美國經濟,以消耗產能。這一時期的美軍后勤被稱為“封閉的國家后勤體系”,該體系包含以下5個環節:第一,美國國防部根據部隊需求與美國企業簽訂采購合同;第二,美國企業利用本國的員工、場地、資源開展國防生產;第三,美軍和物流公司共同將物品運向戰區,相關服務由美國員工完成;第四,國防部通過采購支付報酬,企業利用收入優化工業設施、投資固定資產、發放員工工資;第五,美國企業和員工發生消費行為時增加聯邦稅收。然后,美國國防部再次提出采購需求,回到第一個環節。
隨著美國軍事戰略的變遷,部分學者對該后勤供給方式提出質疑,主要觀點為:在封閉的后勤體系下,美國本土資源環境約束了國家的戰爭能力。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美國企業的供應鏈出現了扁平化和去生產化的趨勢,企業注重利潤更高的產品設計和服務環節,平時生產轉向戰時生產的能力受到削弱,國防固定資產投資已不能滿足日益擴張的美軍全球戰略。實際上,盡管受制度的限制,全球化已悄然改變了美軍的后勤體系。
1985年,為有效支持美軍的全球軍事行動,美國國防部開始實施公務后勤補給項目(LOGCAP),以簽定合同的方式與全球后勤承包商展開合作。從此,美軍后勤隨著LOGCAP融入了全球化體系。隨著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打響,美軍對于后勤補給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標準,外國承包商成功的為美軍在戰區提供了超大規模的后勤服務。2007年底,超過180,000名公司雇員和160,000名美軍共同在伊拉克戰場“作戰”,比例為1.13:1。2009年底,超過104,000名雇員和64,000名美軍部隊共同活動在阿富汗戰場,比例為1.63:1。美軍后勤全球化的程度之高不僅體現在人數對比上,雇員和企業的國籍更加值得研究。2007年,在伊拉克的承包商員工大約有21,000名美國人,118,000名伊拉克人和43,000名第三國人。2009年底,活躍在阿富汗戰場的后勤承包商中,美國員工僅占總人數的9%,阿富汗人占75%,第三國國民占16%。與美國政府簽訂后勤承包合同的交易額最大的10家公司,7家不是美國企業。LOGCAP仿佛為美軍后勤創造了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超市。
二、美軍全球化后勤體系的優勢
(一)作戰能力的提升?!氨R未動,糧草先行”,后勤能力決定部隊的作戰半徑。今天,后勤承包商可以為美軍提供全世界范圍內的伴隨保障,極大地增強了美軍的作戰能力。
(二)保障水平的提高。美國大兵曾這樣評價后勤承包商“我們只負責打仗,運送物品和收拾東西這種事還是由專業的人來吧,他們很棒”。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外國后勤承包商在戰場上為美國提供了極其出色的后勤保障。一是迅速。海灣地區距離美國本土十分遙遠,海上距離1.7萬公里,空中距離1.1萬公里。在海灣戰爭前,為保障部隊的衣食住行,美軍在戰前花費了3個多月的時間從本土和歐洲各軍事基地向海灣地區運送各類物資。二是方便。以前,美軍大兵們不得不親自收集匯總各種物品,甚至要梳理每一條電線,捆綁每一頂帳篷,雖然有條令規定,士兵們還是會出錯,嚴重拖累了美軍的機動能力。今天,由戰場附近的后勤公司為美軍提供補給和服務,以上混亂的狀況不再。三是多樣化。曾有報道指出,在滿眼廢墟、流彈橫飛的伊拉克土地上,中國商人把超市開到了位于巴格達的美軍兵營,為大兵們提供包括冰箱、彩電在內的任何他們能夠想到的任何物品。只要不在戰場第一線,后勤供應商可以為美軍提供牛排、烤肉、咖啡、茶等多樣化飲食保障。
(三)經濟政治的雙贏。LOGCAP為美軍提供了就地保障、伴隨保障,不僅節約了龐大的后勤開支,還增強了美軍的戰斗力,同時,美國政府也從中獲益。
三、美軍全球化后勤體系的風險
(一)承包商的戰場生存能力堪憂。企業不是軍隊,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公司雇員與職業軍人的戰斗力和戰場生存能力是無法相比的。美軍在正面戰場上與敵軍廝殺,后勤承包商也要面臨同樣的風險,雖然他們幾乎不會遭遇敵軍的主力部隊,但是要處理小股敵人的騷擾,后勤保障線路時刻面臨遭遇伏擊的危險。然而,如果美軍派地面部隊或陸軍航空兵保護車隊,一是會使后勤目標更大且更容易遭到襲擊,二是這樣做從成本上考慮還不如美軍自己運送物資。
(二)本國的利益被削弱。無論全球化在未來發展到何種程度,國民生產總值仍然是制約國家發動戰爭能力的最根本因素。Eccles的模型雖然是封閉的,但是所有的后勤流程都會增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隨著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外國公司參與到美軍后勤保障體系中,與美國后勤供應商展開直接競爭。目前來看,競爭產生的后果是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預算有相當一部分都不會給美國公司,導致本國企業的利益被削弱,相關行業的增長減緩,美國政府的稅收減少??梢灶A見的是,如果美國國防部雇傭本國后勤承包商與外國公司的比例出現失調,將對美國的GNP造成負面影響。美軍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享受后勤全球化的便利,又盡可能的減少對本國GNP的損害。
(三)供應鏈風險不可控。全球化供應鏈的風險不可控是美軍面臨的最大難題。首先,后勤全球化是美軍提出、實踐和完善的,需要注意的是,美軍與承包商是雇傭和利益關系,沒有上下級和據對服從,全球雇傭市場是靈活的,經過美軍戰火歷練的后勤承包商同樣會被他國雇傭,為他國軍事行動提供相同標準的保障。問題在于,這些國家有可能是美軍的盟友,也有可能是敵人,美軍培養的后勤承包商的各種商業行為有可能損害美軍的利益,使美軍的付出為他人做嫁衣。其次,全球化還有可能使美軍使用并支付了與其關系不友好的國家制造的產品,不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敵對國家的經濟增長做貢獻,還有可能裝備了危險產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鑒別供應鏈體系各個環節是否忠于美國,將是對美國情報部門的一大考驗。
今天,全球化已經徹底改變了美國的軍事后勤系統,通過實施LOGCAP,聘請國外后勤承包商,美軍后勤成為了一個基于全球的、開放的組織體系。雖然這樣的后勤系統可以迅速、靈活、有效的應對各種情況,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大,未來全球供應鏈的不斷延伸,美軍在享受后勤全球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面臨全球化產生的相應風險。
參考文獻:
[1] James Jay Carafano, Private Sector, Public Wars: Contractors in Combat—Afghanistan, Iraq, and Future Conflicts,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Westport, Connecticut, 2008.
[2] Moshe Schwartz, Department of Defense Contracto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for Congress, 14 Dec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