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財政審計大格局的定義以及構建思路,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各方面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財政審計大格局;思路;定義;保障措施;預算
隨著財政框架機制的確立,財政審計有了新的價值,也就是將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作為指導,建立公共財政體系并統籌審計資源,最終實現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構建。要想提高財政審計工作質量,需要轉變審計思路,跳出傳統的財務收支以及部門審計模式,準確定位財政審計的目標,不斷適應社會經濟變化,最大限度發揮財政審計的保駕護航功能。
一、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思路
財政審計大格局指的是審計機關將全部財政資金作為內容,將財政管理審計作為核心,將政府預算作為紐帶,統籌各個方面的審計資源,整合利用審計計劃,并且有機結合各種審計類型,從整體性、宏觀性以及建設性層次來整合構建財政審計體系[1]。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轉變審計目標。財政審計大格局審計目標主要是科學整合各方面的審計資源,從而構建有利于體現專業審計優勢以及提高審計機關合力的機制,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提高審計工作的水平與層次。第二,轉變審計計劃。根據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構建思路,應當構建將部門財政預算執行作為核心的管理系統。第三,轉變審計組織方式。審計組織方式方面應當密切結合各項專業審計以及行業審計,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出審計機構的合力。第四,轉變審計成果利用。要想真正發揮審計工作應有的免疫系統功能,充分實現審計工作的建設性價值,需要改善審計成果利用的水平與層次。通過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模式,轉變考核機制,鼓勵審計工作人員將關注的重點從微現個案問題轉到宏觀綜合問題,從重在揭露問題轉變為重在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
二、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思路和保障措施
第一,轉變審計理念并拓展審計職能。在當前形勢下,財政審計的大格局需要堅持立足于推動公共財政建設,將改善政府財政收支以及相關經濟的管理績效以及質量作為目標,一方面要重視預算資金的審計,另一方面也要加大那些未納入預算的各項財政資金審計的力度。在審計具體實施的過程當中,要對財政預算編制、執行以及決算的整個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審計,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當作整體進行整體性的免疫,從而有效防范財政風險,強化財政管理以及政府預算,確保各項財政政策能夠得到有效全面的實施。在審計思路方面也應當實現全面性的轉變,結合財政審計以及其他類型的審計,積極推動績效審計以及聯網審計,力求達到一審多果以及一果多用的目的,改善財政審計的宏觀性以及整體性,準確反應財政運行過程當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嚴肅查處那些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保證財政資金的配置能夠得到最大的收益。
第二,整合審計資源并轉變審計方法。財政審計大格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是整合各方的。在審計項目計劃制定的過程當中需要從長遠考慮,并且根據審計大格局目標,確定項目計劃原則、關鍵項目審計的周期以及特定階段需要審計解決的重要問題,從而確保項目計劃有著預見性。審計實施方面需要根據項目工作量以及性質,分別采取各自的組織方式。一種是高度集中的審計方式,主要是統一方案以及統一組織,來打破科室部門之間的界限,調配各方面的審計力量,集中完成那些任務重、時間緊以及綜合性比較強的項目。另一種是在確定審計目標的前提下分兵作戰,也就是在統一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審計專業分工來單獨實施,其中要共享審計的成果,適合那些經常性以及審計領域比較多的項目。
第三,充分利用審計成果改善審計效能。綜合利用審計成果對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構建有重要價值。審計工作最主要是目的是從體制以及制度層面解決問題,從而推動制度的改革。所以需要深度開發并且提煉審計的成果,加快成果利用轉化的效率,努力改善財政審計的效能,從而增加審計成果的價值,實現財政審計成果的多角度利用。在每項財政審計工作當中,從項目立項到審計報告以及整改等環節下達統一的信息任務,從而集中開發組織,主動反饋審計過程當中發現的情況與問題,注重反映并且揭示體制性的障礙以及制度性的缺陷,不斷改善審計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及時性,讓更多信息進入決策層。
第四,強化審計整改構建長效整改制度。財政審計大格局的構建需要始終將推動整改、規范管理以及完善體制當作重要工作來抓,并且要從誰審計誰督促以及邊審計邊整改的原則出發,提高審計整改跟蹤檢查的力度,集中力量檢查被審計單位執行審計結果的狀況以及采納審計意見建議的狀況。依靠政府以及人大的力量,構建審計整改的主導制度以及通報機制。
綜上所述,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可以所是適應審計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財政強管理并落實財稅改革的重要途徑。審計工作人員要充分把握其思路,在審計實踐過程當中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的“免疫功能”,不斷推動財政審計工作的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新平.構建財政審計大格局推動審計工作大發展[J].中國審計,2014,28(3):3O-31.
[2] 劉正均.財政審計一體化研究[J].審計研究,2014,25(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