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融資環境以及發展方向兩個層面探析了宏觀經濟環境對現代企業發展的影響,并結合企業實際案例研究了現代企業應如何應宏觀經濟之變,旨在探討企業做好、做強、做久之道。
關鍵詞:宏觀經濟;企業發展;影響;對策
一、宏觀經濟環境對現代企業發展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環境的影響。企業籌資的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足夠的資金支持是企業生產經營發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的現狀下,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來看,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著我國企業融資環境。如2008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席卷全球,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我國很多企業融資困難,甚至導致部分過分依賴國際資金的企業慘遭破產,可見,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到我國企業的融資發展,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部分企業籌資渠道單一、過分依賴國際資金的弊端。
從國內環境來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著我國企業融資環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以利率為核心的調控機制,政府如果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銀行等金融機構就會放出更多的貨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就會更加多樣化、貸款渠道也會更加順暢。
(二)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發展方向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對企業發展方向的引導雖比不上計劃經濟政策那樣明顯,但政府進行的很多宏觀調控政策都會給企業或多或少的帶來一些指向性影響,促使企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緊跟宏觀經濟走勢 創新企業發展戰略
宏觀經濟是企業發展的指向標,未來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面對日益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應保持清醒頭腦,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勢,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戰略,不斷推動企業戰略轉型,促進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頭腦,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經濟態勢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因此,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業,首先要成為宏觀政治形勢、經濟形勢的分析家,同時保持自己企業的機制靈活,對市場反應要靈敏。
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密切關注國際宏觀經濟形勢與國內宏觀經濟態勢,依靠冷靜而理性的分析,確保企業戰略決策的科學性,盡可能降低企業風險。為此,企業重大決策應盡量集體進行,吸收有關人員的參與決策,這是確保企業決策科學性的有效途徑。比如,青島著名品牌海爾集團,改革開放以來,海爾總裁張瑞敏就敏銳的嗅到了多元經濟的新氣息,從單純制作冰箱,逐漸擴展到洗衣機、冷柜、酒柜等其他產業,大大擴展了其影響力。海爾從最初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今天全球家電第一品牌,與歷代經營管理者的與時俱進、緊跟宏觀經濟形勢不無關系。
(二)結合企業實際,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在當前宏觀經濟態勢下,企業應注重聯合重組,走集團化發展之路。美歐主權債務危機后,世界經濟出現了大調整和大重組的新動向。為此,企業應結合企業實際,積極順應宏觀經濟發展大勢,突出強強聯合,在聯合重組中優化自身結構,走集團化、集群化發展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態勢,如黑龍江省的哈電集團就是在與國外企業的兼并重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此外,現代企業還應積極順應宏觀經濟形勢,注重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走創新發展之路。創新是新時代宏觀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現在和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來自于市場對于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認可和支持,因此,企業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積極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依托于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推動企業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
(三)不斷與時俱進,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發展。要想促進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就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永葆青春活力。比如,傳統的醫藥化工企業對環境污染較大,但在建國之初,國家將國民經濟的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時的醫藥化工企業高度重視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產量,以滿足日益龐大的醫藥消費需求。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認識到了環境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犧牲環境式的經濟發展,此時,具有前瞻性的很多醫藥化工企業積極順應宏觀經濟走勢,高度重視提高技術含量,嚴格控制污水污氣的排放,比如通過對甲基多巴等產品的技術革新,大大降低了廢污的產生,有效的保護了環境,促進了醫藥化工企業的發展進步。因此,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要緊跟宏觀經濟走勢,積極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主義市場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坐標定位,創新企業發展戰略,自覺趨利避害,抓住宏觀經濟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早日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永昌.把握宏觀經濟走勢 創新企業發展戰略[J],北方經貿,2012(07)
[2] 楊平軍.淺談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的思路和要點[J],東方企業文化,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