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學原理》是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形成一套理論教學模式。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視角分析傳統模式下《管理學原理》教學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管理學原理;教學模式
應用本科大學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生產生活實踐,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知識的實踐性,在教學中應轉變傳統的重理論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思維以提升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培養出符合培養目標的人才。
一、傳統《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不足,且效果不明顯?!豆芾韺W原理》作為一門樹立學生管理思想和培養管理方法的基礎課程,最終要實現知識的接受者對課堂所學習的管理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而不是學習者簡單的、單純的記憶一些管理理論概念,但目前許多高校主要以注重課堂理論教授的環節,理論實踐環節偏弱,這主要是由課時安排所局限,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理論教學任務,又要完成實踐活動,兩者很難平衡。如本人教學實際情況,按照教學計劃,《管理學原理》的講授為一個學期,按14-16教學周計算,每周安排有4個學時,整個學期共計56-64學時,理論學時為44-52學時左右,實訓學時為 12 個左右,有限的學時內要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難度比較大 ,通過實訓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的效果有限。
(二)授課以講授為主,師生互動較少。這主要是由課時不足,課程知識量大的特點而導致的不足。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很多老師進行過相關教學模式創新的嘗試,但是由于課時不足的局限導致授課老師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整個教學理論內容的講授,如果安排過多的互動環節時將使授課老師無法按要求完成知識的講解,導致老師在課堂中無法有效合理的開展師生互動環節。這將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師偏重于傳統理論教學模式而忽視其他教學法的運用與研究;其次,長期理論灌輸式教育使學生養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習慣,將逐漸失去對參與互動活動的興趣與熱情。
(三)考核形式單一。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成績、課堂表現成績、期末成績。每一部分在最終成績中的權重各不相同,這是比較理想的考核模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對學生的平時作業全程的跟蹤指導,并且課堂表現由于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展示時間有限,這兩部分的成績很難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應用能力水平,而作為最終成績重要權重的期末考試,其通常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內容以單選多選、判斷、簡答題等靠記憶為主的題型,更多的考核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難以考核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
二、提升應用型本科《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建議
(一)根據培養要求設計教學方案。應用本科大學主要培養具有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可適當增加課程課時量,同時可考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分開展開,理論教學側重培養學生對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教學側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活學活用,真正做到知識的實踐應用,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實踐運用能力。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首先,在課堂內的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邀請企業管理者或者管理專家進入課堂,就實際工作中的管理問題給大家做講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與專家學者進行面對面交流,提升學生對管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增強案例、管理游戲、辯論等教學方法的應用,促進師生間互動,達到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
其次,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的場地不僅可以設定在教室,也可以讓學生到校外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現場教學,通過課堂所學知識理論與企業真實管理環境相結合進行思考,可以極大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開辟第二課堂可以使教師了解企業實際管理,更好的提升今后的課堂教學水平。
三、考核方式改革
轉變考核方式。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同時,也要轉變現行的考試考核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學考核方式。傳統《管理學原理》考試,其理論性考點多,需要花大量時間復習記憶,而且內容遺忘較快。對于《管理學原理》這門課而言,不應簡單的采取那種死記硬背題型的閉卷考試形式,可以加大實踐成績的比重,對于案例分析、管理游戲、管理實訓等活動的互動參與和知識的理解程度打分,使學生真正掌握一些實用有效地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 李小明.《管理學原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探索. 教育教學論壇.2014.02.(8)
[2] 夏巖.應用型本科《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探索.20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