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配送是物流領域的“最后一公里”,是物流價值實現的最終環節。目前城市配送領域缺乏大規模的主體來主導經營,其組織模式現代化與效率提升問題也是學術研究和企業實踐的難點。本文分析了城市配送的相關問題,提出來打造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思路,并結合案例城市和本地企業的實踐,初步構思了平臺建設與運營的方案。
關鍵詞:城市配送;公共平臺;運營模式
一、城市配送的概念與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45-2006),城市配送是指服務于城區以及城市近郊的貨物配送活動。在實踐中,物流供應鏈總是一環扣一環,城市配送往往和區域的干線運輸、區縣中轉、鄉鎮配送等緊密聯系,并形成一個整體。所以,本文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將城市配送定義為城區及近郊的市區配送,和城區中轉到各區縣的區縣配送兩部分業務活動。城市配送的體系如下圖所示(具體見圖 1 城市配送組成體系圖)。
圖 1 "城市配送組成體系
完善、高效的城市配送體系是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是優化交通資源配置的有效舉措,對于提升城市配送效率,保障城市物流系統正常運行,改善城市環境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城市配送的現狀與問題
城市配送主要呈現小、散、亂等特點。初具規模的物流企業,往往更愿意從事干線大批量運輸或者專線運輸,而多品種、小批量、高頻次的城市配送多由零散從業者利用面包車、貨三輪等不規范的交通工具來實施,總體呈現運輸工具不規范、組織運營效率差、無法實現第三方物流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的特點。(1)交通問題。城市配送通道規劃不合理,貨流與客流爭奪城市交通設施空間資源,重復運輸、迂回運輸、空車運輸等現象嚴重。城市的商貿流通乃至于居民消費都需要城市配送來支撐,但缺乏合理、良性的組織模式,讓城市貨流加劇了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2)城市形象和環境問題。現目前城市配送車輛有三輪車、面包車、金杯車等車型,車型不統一、缺乏統一的管理,給城市形象代理負面影響;另外這些車輛缺乏統一調度,配送效率低下,加大了尾氣排放、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3)市場運行問題。配送市場嚴重缺乏秩序,整個配送市場社會化程度不高,也使得先進的理念、技術、設備無法退推行。同時,配送主體運行困難,存在進城難、停靠難、裝卸難、倉儲難等問題。(4)服務質量問題,誠信機制欠缺問題。城市配送質量差:慢、貴、不準時、不安全。市場中普遍缺少誠信機制,使得市場雙方的交易成本大為提高。城市配送的不發達,還間接的推高了城市零售商品的物價。
三、城市配送服務對象及需求分析
城市配送服務對象即城市配送的客戶,既包括不同規模大小的商場、超市、商鋪、餐飲、專業交易市場等商貿服務業態,也包括個人、社區、事業單位等。城市配送服務對象從屬的不同行業,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業務需求。城市配送需求詳見圖 2城市配送不同維度下的多樣性需求示意圖。
圖2 "城市配送不同維度下的多樣性需求示意圖
根據對不同服務對象的具體分析,其需求的具體特點如下表所示。
表 1 "城市配送需求分析
備注:OD, “O”來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發地點,“D”來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OD即配送的起終點分析。DC指城市配送中心。
四、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理念與思路
(一)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理念。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基本理念是借助統一的配送平臺,集成眾多的城市配送經營者及其配送資源,建立統一高效的信息和業務運作流程,進行設備、管理制度、運營模式、服務質量、業務規范、信息化等各方面的改進,以標準化的設備、統一的標識、合理的價格、穩定高效的質量向用戶提供配送服務。通過平臺的構建、整合、發展,實現城市配送從自營配送→集中配送→協作配送(眾包)→智能配送的發展進程,打造城市貨的和城市配送貨運班車的子品牌。以完善可行的商業模式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作為核心支撐,通過降低車輛空駛率和非滿載運輸,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打造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大型城市配送電子交易平臺。平臺為整合各類配送資源、服務需求市場,配備相關功能如下圖所示(具體見圖 3 城市配送平臺功能規劃圖)。
圖 3 城市配送平臺功能規劃圖
(二)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運營模式。(1)配送模式。整體上可以將平臺運行下的配送模式分為整車配送和零擔配送兩大類,整車配送模式相對簡單,利用調度系統實現直達運輸。零擔配送主要的配送資源包括社會車輛和快遞車輛,根據配送時效性不同,具有不同的配送流程。城區內當日送達,平臺主要利用社會車輛實施直達配送,具體配送流程見圖 4所示。
圖 4 "城區當日達零擔配送流程圖
(2)實施保障。城市配送公共平臺的運營,除了理念和模式的確立,還需要具體的實施舉措去保障。包括節點網絡和路線規劃、技術推廣、調度與信息平臺、服務標準和管理制度等。
節點網絡和路線規劃:平臺網點間規劃固定線路和隨機線路兩類。固定線路指區縣和DC間固定班列的運行線路、DC和城市配送站之間的配送路線。隨機路線是根據客戶訂單的時效、批量要求,結合平臺資源信息,實時調度最優化路線。技術推廣:借助平臺大量集聚城市配送零散資源的時機,積極進行技術推廣,包括車型的選擇和統一、新能源的引進、GPS及呼叫系統的應用、統一面單的使用、社區冷藏自提柜的應用等。調度與信息平臺:包括信息發布、呼叫調度、客戶咨詢投訴、質量追溯功能等。服務標準:建立質量和信用的可追溯的“一體系”,作出質量與理賠、保險的“兩承諾”,實現業務流程、車型、價格的“三統一”。管理機制:一是對參與主體與平臺間的加盟機制,包括參與主體的融資方案和貨源信息。二是對加盟主體的內控機制,包括平臺與主體間的利益分配方式,質量與理賠追溯機制等。
五、結語
城市配送是物流領域的熱點問題,也是城市發展和進步必須要解決的民生問題。通過公共平臺的建立運行,核心是對接需求、集聚資源、提高效率,預期能實現經濟和社會兩方面的效益。經濟效益方面,理想的局面是能實現公共平臺方獲得經濟收入、城市配送服務方業績提升、城市配送需求方物流成本降低的共贏局面;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公共平臺的統一管理,能使城市配送相關的交通、環境、城市形象、市場秩序等領域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商貿流通等行業的良性運行,促進電商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永仕.城市配送體系構建的理論框架———以福州市為例[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4,04(12):375-380.
[2] 王漢新. 中國城市綠色配送體系的構建途徑與未來趨勢[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4,06: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