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了高職學生在該科目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對參與式教學法對于提高《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考試通過率的重要意義展開探討。
關鍵詞:《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參與式教學法;通過率
一、高職《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繁雜的知識點,造成記憶的困難。財經法規的涉及范圍較廣,僅在會計法律制度方面,就涵蓋了會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同時還涉及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這就產生了學習過程中的繁雜的知識點,給記憶造成了極大的困難[2]。大多數學生都認為繁雜的知識點是學習《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的最大困難之一。
(二)較強的理論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不同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其他兩個科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集合了各種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理論性。而理論知識又極其抽象,學習過程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普遍都沒有太高的學習興趣。
(三)陳舊的教學模式,致使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比較重視《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的知識內容,而忽視了與該科目相關的技能訓練。教師的課堂教學大都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陳舊。而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也都只是被動地記筆記、劃重點,在極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缺乏學習動力的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收到顯著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們具有多層次的需求,并且由生理需求逐層向精神需求過渡,而人的需求的最高層次是對自我實現的需求。根據心理學觀點,人的需要分為內在需要與外在需要,人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動力是人的外在需要,激勵人們行動的內在動力是人的內在需要。參與式教學法正是利用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心理學對人的需要的劃分兩個原理,力圖充分利用學生的內在和外在兩個需要,既從外部環境,又從自身促進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自我實現,在自我實現中產生學習的動力。參與式教學法是國際上普遍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習者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作,一起尋找、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師生的批判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的提高。參與式教學法力圖使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都有機會進行表達和交流,在平等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認識,使自身的體驗和經歷得到豐富,并從中獲得新的成果和智慧,進一步增強自己改變現狀的信心和自主能力。筆者總結了參與式教學法的特點,具體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參與式教學法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力于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學準備、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的每個環節。學生不但是學習者,還是學習的設計者和評價者。因為學生參與了全部的教學過程,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比較客觀實用。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在運用參與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時,不僅要把成熟的、基本的學科知識作為教學的核心,還要充分引入各種新穎的學科內容,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
(三)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參與式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開放包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做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還要做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成為集體討論中的一員,對學生的思考加以引導,隨時歡迎學生問問題,在與學生的共同探討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
三、參與式教學法應用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一)教師需要轉變角色,成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上課就像教師在講臺上作報告,而學生在講臺下聽報告,這樣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的狀態,沒有學習的主動性,致使課堂效率比較低下。這時,就需要通過教師轉變師生觀念來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的做好引導者、組織者以及參與者,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切實地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自身要處于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參與到學生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產生了學習的內在需求后,學生便能勇敢并快樂地在課堂上展現自我了。
(二)鼓勵學生參與教學,促進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的傳統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經分析,主要是因為缺少了學生的參與。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全程參與教學,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參與內容可先從備課開始,讓學生參與備課的過程,能夠對學生的真正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課后,要多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刺激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利用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機制能夠使人們產生動力,在學生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激勵機制有多種實施方式,比如,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分組競賽來激勵學生,在課外,可以通過舉辦財經法規知識競答賽來激勵學生。學生不斷地在活動中受到激勵,能夠產生自我實現的感覺,得到精神需要的滿足,也必定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四)倡導合作學習,鼓勵互相幫助。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背景以及智力因素都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造成了差異。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倡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組成學習團體,互相幫助,查漏補缺,共同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實現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
(五)讓學生參與評價,促進學習動力的產生。傳統的評價模式往往是采用教師單一的評價方式對學習主體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能客觀地看到學生的短期進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讓學生參與評價是可行的解決方法之一,學生們都來自于同一團體,對彼此之間的情況更加了解,因此更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更加能夠激勵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成績獲得提高。
小結:作為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三大必考科目之一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以“參與”為核心的參與式教學法,可以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的課堂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法應用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轉變教師角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利用激勵機制、倡導合作學習、讓學生參與評價等方法,提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堂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該科目的考試通過率。
參考文獻:
[1] 李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路[J].今日財富(金融發展與監管),2011(11).
[2] 中國會計學編寫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