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該課程教學發展的現狀和實際問題,從教師自主學習和外源學習兩方面提出了翻譯教師自我發展的途徑,旨在幫助青年教師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教育工作者。
關鍵詞:《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自我發展;素養與能力;自主學習;外源學習
一、高校《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師教學發展的現狀
《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的一門核心課程。2010年底,張瑞娥、陳德用曾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145所高校翻譯課程的師資現狀展開調查,通過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位結構等方面進行比對分析,發現目前高校師資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接受調查的328位教師中,30歲以下教師占25.61%,超過50歲的僅占5.48%[1],可見教師隊伍的主體是青年教師,但這種年齡結構也不免帶來一些現實問題:一部分教師不熟悉高校教育規律,一部分教師畢業于非師范類的高校或專業,尤其是沒有教育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數量多。一方面新進教師從校門到校門,雖掌握了較為前沿的理論知識,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的系統學習和實踐,欠缺實際掌控課堂的能力和教學經驗,還有待于提高實際教學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課程由從其他高校或企業聘請來的教師承擔教學,而這些教師教學能力往往不強,只能從事基礎教學,傳授較為過時的技術,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這樣的師資隊伍明顯缺乏教學能力。具體而言,翻譯教師在執教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工作量繁重。高校翻譯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工作量大,調查中近71%的教師的周課時都在12節以上[1],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獨立學院的任課教師甚至達到18-20節,而且每學期還要承擔2-3門課程。
(二)缺乏教學帶頭人和科研環境。翻譯課程的任課教師普遍年紀輕,教學經驗不足,這樣的師資結構直接導致整體的科研能力薄弱,因而急需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帶領年輕教師從事學科建設和教學質量建設工作。
(三)翻譯能力和實踐經驗薄弱。具體到《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這門典型的翻譯課程,教師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一些獨立學院,部分任課教師原本是語言學、英美文學等專業畢業,從事了多年高校英語教育工作,但因為翻譯新設專業發展急需師資等客觀原因后來改教翻譯課程,從專業背景而言這些老師本身不具備系統完整的翻譯理論知識,實踐工作經驗更是無從談起,教學效果必然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無從保證。此外,盡管我國一些知名外語類高校翻譯專業已培養出大批翻譯碩士、翻譯博士,但從就業方向而言,大量優秀畢業生更傾向于在大型企事業單位、政府組織工作,只有少數畢業生從事高校教師工作,但由于其學習期間努力程度不夠,無論是理論知識結構、實際工作經歷還是自身專業素質都還有所欠缺,仍需通過繼續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養。
二、翻譯課程教師自我發展的途徑
(一)自主學習。教師自主學習是在學習者自主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要求教師本身也是一個學習者,和所有的自主學習者一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2]。教師自主學習應當終身化,這既是教師職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責任使然,僅憑學校學得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教師自主學習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服務于教學,展開課堂互動,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時發現、糾正教學中的問題。尤其考慮到翻譯課程互動性強的特點,教師必須時時學習翻譯理論、教育教學的新成果,更新自身的知識庫,才能應對課堂教學中五花八門的問題。這既有利于建構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也有益于指導學生,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和信息。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自我調整,教師才能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
(二)外源學習。(1)參加進修、培訓。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并不是靜態的,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新的詞匯,一些舊的詞匯隨之消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處在變化中。因此要向學生傳授準確的語言知識,教師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務實的進修、培養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教師既不具備能力為學生挑選最新最合適的翻譯教材,也沒有廣博的知識儲備給予學生最前沿的技術,授課內容空洞無物,缺乏生氣。翻譯課程的教師應具備“雜家”的素質,對翻譯材料中涉及的專業話題知識水平雖不及專家、大家的深度,但也至少都略知一二。但目前教師大多安于默默任教,與時代發展、翻譯材料所涉及的行業多半脫節,這是必須要改變的。在諸多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方式中,各種師資培訓活動的作用尤其突出。通過參加培訓計劃,特別是有關翻譯技術軟件方面的,教師可以直接與培訓方教師、軟件開發者當面溝通,得到技術指導。而且這類培訓計劃往往提供的選擇也比較靈活,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客觀條件,選擇恰當的時間,通過近距離或遠程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2)積極參與學術交流。翻譯教師還應走出大學校園,積極通過翻譯教學研討會、交流活動、學術訪問等機會,向專家、學者積極學習先進經驗,了解學術前沿動態,開闊學術視野,提升自身的理論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并同其他專業教師研究探討,交流信息,彌補知識欠缺,建立同行聯系、校級聯系,便于今后的溝通和相互幫助。(3)打造教師溝通平臺。網絡平臺可以向教師提供嶄新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方便教師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和同行間的相互學習。利用網絡平臺,校內教師乃至外校或跨區域教師可以就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交流討論、切磋溝通,積極尋求合作與支持,分享自學到的新知識與新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范圍,謀求共同發展。(4)引進學科帶頭人。考慮到翻譯課程教師普遍以青年教師為主的現狀,高校應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或者聘請專家,提高中年教師在整體教師隊伍中的比例,以有效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監督教學質量。(5)加強翻譯實踐。除了常規的在高校進修,針對翻譯課程特點,教師也可以到翻譯公司、大型企業等機構短期進修,拓寬實踐渠道,掌握多話題的翻譯技能,力爭成為雙師型教師。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和期望也不斷提高。教師自我發展既順應這一時代潮流,也是現代教育的內在需求。《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的授課教師要積極開拓深造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內外培訓、會議、學術交流活動或網絡平臺等多種途徑,發揮自身能動性,通過自學和其他外源學習機會促進教學,努力豐富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密切參與翻譯市場,并將實踐工作經驗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最終培養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實用型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瑞娥、陳德用. 中國翻譯師資基本狀況變化分析[J]. 外語研究, 2012, (2)
[2] 徐錦芬.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