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藝術選修課是選修課中的一個重要分類,也是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推行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裝飾畫》是以裝飾繪畫技能和美術審美的提高為目標的公共選修課程。本文通過對《裝飾畫》公共課程的教學思考和總結,以其提供課程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公共選修課程;裝飾畫
公共選修課程是指某個教育系統規定的,學生可以按照設定好的規則自主地選擇學習的課程種類。德國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馮·洪堡,曾率先提出選修課的這一概念。在我國,公共任意選修課指,綜合類高校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所開設的跨專業、跨學科課程。學生在大二、大三期間,根據自己的情況喜好和學校的具體規定,有計劃地選修公共課程,最終獲得相應的學分。此類課程的目的:首先,是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是對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可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需求。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選修性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顯而易見,公共藝術選修課是選修課中的一個重要分類,也是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本校內調查結果顯示,有82%的同學認為,公共藝術教育是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的;69%的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課許下了很高的期望值。
一、課程介紹
裝飾畫是一種不強調高超的藝術性,卻講究與環境的協調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藝術類型作品。裝飾畫課程易學易懂、容易出效果,對學生的繪畫基礎基本可以達到零要求,最適合高校非美術專業學生的學習。《裝飾畫》公共選修課程的開設,是以非美術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方案為準則,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建立課程標準,以提高學生繪畫能力的內容為載體,以裝飾繪畫技能和美術審美的提高為目標的教學課程。
(一)教學目的:通過對重視表現語言的裝飾畫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趣味以及美術創造力等素質,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目標。使非藝術類學生得到思維的活躍、視野的開闊、情感的豐富,從而形成敢于創造的個性和對藝術的敏感度。
(二)課程內容。第一章、裝飾畫基礎概述。第1節、裝飾畫概述;第2節、裝飾畫特征、中外裝飾畫介紹、現代裝飾畫介紹;第3節、作品賞析。第二章、 裝飾畫的材料的應用與表現技法。第1節、 黑白裝飾畫;第2節、 裝飾色彩;第3節、運用材料表現的裝飾畫種類;第4節、 裝飾畫材料制作技法第三章、裝飾畫主題性作品創作。
(三)教學受眾:面向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問卷調查,普通高校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大多沒有學習過此類課程,他們對繪畫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希望通過對該課程的選修,掌握一定的美學知識,培養自己的美學修養,對自己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二、教學方法
(一)基礎知識。本課程的基本知識包括,裝飾繪畫的基本理論、審美特征和裝飾繪畫史。基本繪畫技能包括對各種裝飾畫材料和工具使用,以及裝飾畫創作的技巧。本課程的授課要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講授,使非美術類學生掌握一定的裝飾繪畫知識,讓他們能夠深入生活進行裝飾繪畫的創作。
教師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和課時安排,采用全面介紹裝飾畫基礎知識和重點學習幾種裝飾畫技法相結合的方法,將部分理論知識穿插在繪畫與練習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學習和體會一些繪畫知識,避免理論與實際運用的脫節,強化能力訓練。
(二)互動教學。在課程設計中,每堂課都設置師生互動環節,加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性,鍛煉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講授黑白裝飾畫中引導中文、歷史、哲學系等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探索,黑代表實,白代表虛,黑的是一切,白的表示空靈,黑白之中是虛實相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蘊含一個有無相生的大千世界。
(三)中外案例。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裝飾畫”的魅力,課堂引入了中外裝飾畫案例賞析。中國自古代起就認為,裝飾畫是用來裝飾器物器皿的,是工匠通過工藝制作來表現的繪畫、圖案、插圖等。國外的裝飾畫畫面要求豐滿、平整、穩定,造型要簡潔而富有變化。在造型上,強調夸張和變形,突出高度的概括性與簡練性;在構圖上,都注重追求自由時空,表現平面化的無焦點透視的多維空間 ;在色彩上,簡單明了,不追求明暗、遠近及寫實的冷暖關系,而追求色彩的象征性。
(四)實踐教學。對裝飾畫的表現技法與材料的應用,采取課堂示范與市場考察形式進行。引導學生的興趣,結合所學的技能,從現實生活出發,學習創作裝飾畫作品,并通過搜集材、構思、構圖、調整、修改、體驗美術作品的創作和全過程。如:創作黑白裝飾畫一張。以點線面的裝飾性語言,運用美學原理進行黑白裝飾圖形的實踐,目的是掌握美學的組織原理,拓寬點線面的各種裝飾變化的能力。又如: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材料去進行裝飾畫創作,除了一般的紙、布外,油畫、國畫、水彩、丙烯、彩鉛、馬克筆、色粉等顏料都可以進行創作,還可以用撕、折、貼的手法在創作中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也能完成一副別具一格的裝飾畫作品。在布置作業時,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個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選擇的范圍。如:喜歡旅游同學,可以將自己曾經去過的自然風光照片作為裝飾畫素材。生物、地理專業學生可將自己喜歡的植物、動物作為裝飾畫主題。
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有效的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公共選修課《裝飾畫》教學的價值取向
(一)重視激發學生理想化的表現力。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讓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以主觀創作去表現想象中的物象,描繪出他們最理想的狀態。可以充分激發其他學科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繪畫表現手法和主觀創作能力,培養他們對生活、對專業的觀察能力。
(二)重在培養學生形式美的鑒賞能力。鑒賞能力是多種感知能力的綜合,它包括領悟能力、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回味能力等。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鑒別、欣賞的能力。在鑒賞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需要在鑒賞中著力培養對美的領悟能力,即美感。美感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利用經驗進行自我的思維選擇,然后對畫面的圖案、圖形、色彩黑白搭配,做出有序的安排,最終體現出美的韻律感和節奏感。
(三)重在培養學生抽象性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又被稱為表現能力或顯示能力,是指一個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想法、思維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案、表情和動作等明確清楚的表達出來,切讓他人體會、理解。抽象繪畫就是用極其簡單的圖形概括出的圖象,它并不像寫實繪畫那樣具體,卻卻可以賦予畫面中更多的的內容。藝術大師畢加索就是利用抽象畫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裝飾畫具有較強的使用功能和實用功能,抽象的形式更適合其表達。可以讓毫無繪畫功底的學生間能抽象地、間接地、象征地表達出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吳培秀著. 裝飾繪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