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校園網絡語言和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社會生活的鮮活體現,也是當代大學生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反映,展示了大學生的獨特的文化心理和內心世界,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風貌。
關鍵詞:大學校園;網絡語言;流行語;教育價值
在大學校園內,網絡以勢不可擋的力量介入到大學生活的各個角落,喜歡接受新事物、新思維的大學生們熱衷于網絡交流。隨著網絡的普及,它所產生的插件——網絡語言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語言交流,成為有別于傳統語言文字的流行時尚,也成為了大學生的流行語。大學校園網絡語的流行是當前網絡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的一種必定結果。大學生使用語言時,往往打破語言語法、語義及語用規范,創新的很多“網絡語言”,其不僅反映大學文化生活的現實狀況,而且折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社會心態。
隨著網絡語言的風行,人們對大學生校園網絡流行語的看法褒貶不一。筆者認為大學生校園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存在的利和弊,主要取決于我們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它的存在。本文主要探討大學校園網絡語言的特點、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存在的弊端,從而挖掘其教育價值,發揮其對構建更加健康和活躍的校園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大學校園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一)標新立異,求奇幽默。首先使用并創造新詞語,如以“i服了u”表示“我服了你”,“考試又掛了”表示“考試不及格” ,青蛙”表示不英俊的男孩,“恐龍”表示不漂亮的女孩,“后起之秀”表示“起床較晚的同學”等。其次通過改造詞義,賦予其嘲諷意味。如將“偶像”賦予“嘔吐對象”的意思,將“天才”賦予“天生的蠢材”的意思,創出“考試時節雨紛紛,路上考生欲斷魂。借問答案何處有,老師遙指筆記本”等。
(二)簡單快捷 ,創新發明。運用一些簡單的字母、數字、符號,甚至特定詞語,巧妙地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
例如用字母詞、數字詞,以“gg”表示“男孩”,“mm”表示“女孩”、“pose”表示“造型”、“fans”表示“追星族”,以“584”表示“我發誓 ”,以“886”表示“拜拜啦”、 “065”表示“原諒我”等等。
或者借用計算機鍵盤上的特殊字符表達意思。比如:“^_^”表示“微笑”、“@@”表示“童心未泯”等等。這些可愛又生動的字符組合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的生氣。
也非常幽默地使用縮略詞,比如“特困生”表示“特別喜歡睡覺的學生”等。此外,“泄題門”、“李跑跑”、“打醬油”、“俯臥撐”等網絡及熱點新聞詞匯成為校園語言的熱門。
二、網絡語言在大學校園流行的原因
為什么校園網絡新詞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幽默新潮,利于交往。校園風趣幽默、生動輕松的網絡語言的使用,為學生間的提供了交流上的方便,縮短了同學間距離。這種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符合了大學生喜歡獵奇、追求新奇的心理。同時認為使用網絡新詞就是一種最前衛、最現代的標志,若自己不跟上潮流就會就顯得不合潮流,被同學認為是“out”了,于是相互模仿。
(二)防御保護,張揚個性。隨著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眾多大學校園網絡語言和流行語發展快速。一些如 “傷不起”、“吐槽”等詞匯體現大學生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宣泄心理的網絡語言也風靡校園。同時大學生為了體現自我價值和個人魅力,張揚個性,存在“求異心理”,如常見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宣泄壓抑、排解孤獨。由于大學生群體有許多共同的經歷,對學習、生活、就業及社會期盼等各種壓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狀態,使用校園流行語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徑,一些“另類”的負面詞在校園中占一定的比例。比如“不給力”表示“沒勁”,“神馬都是浮云”抱怨感嘆之意,以“蛋疼”表示“無奈”,以“我勒個去”表示“沒辦法”?等。
大量的語氣詞和感嘆詞,或者帶有諷刺挖苦的詞也充斥著大學校園。比如“我靠”、“郁悶啊”等感嘆詞此起彼伏,“去死吧” 、“惡心”等詞語也經常出現在口語中。
一些戲謔語也成為大學生之間語言交流的“時尚”,比如 “我爸是李剛”“我不是一個隨便的人,我隨便起來不是人”“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他們找去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車去吧”“騎白馬的不一定要王子,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鳥人”。這類語言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煩躁心情,從某個角度也折射出一部分當代學生的消極心理,其頗有“苦中作樂”的感覺與快意,成為了調適心理狀態、適應緊張枯燥生活的一種嘗試?!百u萌”、坑爹”、“吃貨”這些詞就是很好的印證,這些校園流行語的傳播為他們宣泄情緒提供了一個平臺。
三、校園網絡流行語的弊端
(一)大學生在長期接觸這些粗俗之后難免會形成慣性,輕佻的網絡語言隨口而出,不僅有損大學生的文明形象,也不利于社會文明建設。我們在欣賞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優點時,它帶來的一些負面消極意義也不容忽視。比如“屌絲”、“尼瑪”“裝逼”“傻逼”等不文明流行語在校園橫行。通過百度搜索發現包含“狗屁”(GP)字眼的中文網頁有101,000個,而被稱為“國罵”的“他媽的”(TMD)則高達197,000個之多。
(二)網絡語言對我國漢字體系也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將網絡語言應用于正式的文字表達就會使人不知所云,霧里看花。一旦它納入漢語的體系,就會亂了語言文化的陣腳,顯得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尋,不利于我國漢字的發展。
(三)激發了創新意識,但弱化了價值判斷能力。大學校園網絡語言的流行,雖然推動了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尚淺、缺乏一定的政治鑒別力和價值判斷能力,難免在琳瑯滿目的網絡信息中迷失方向,被網絡流行語中的不良信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弱化了其社會主義價值觀、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等。
(四)情感任意宣泄,缺乏必要的自我約束力。某些大學生在宣泄情緒時容易出現語言暴力現象,表現為利用網絡流行語出口成臟、肆意謾罵等。有調查發現,對于SB、TMD、NB、臥槽等不文明網絡用語在平時交往中隨口而出。
四、大學網絡流行語的教育價值
校園流行語幽默風趣、新穎、便捷,深受大學生歡迎;又有粗俗消沉的消極成分,需要摒棄。但校園流行語作為一種校園流行時尚,確實給單純嚴謹的校園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也給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內容。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感慨,正是社會變化帶來了生動的語言。敬一丹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放棄外來語,怎樣稱呼沙發呢?一種坐著有點軟、類似于椅子的東西?!盀槭裁匆艞壞菢雍啙嵉恼Z言?”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認為,一個國家在經濟政治變革的年代,必然導致相應的文化變革。一些外來語,翻譯得非常到位,比如可口可樂、宜家等。同樣,當新詞語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年輕人都熟知的NBA,還用在后面加上注解嗎?“新詞語的應用并不意味著漢語的悲哀。漢語的獨特魅力是任何語言也無法取代的?!毙团d指出:“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對語言有多元化的認識與寬容。對于新詞語,我們也應該靜心容忍,讓時間來大浪淘沙?!彼詫Ξ斍按髮W校園網絡語言和流行語進行剖析,正確理解其特點和產生的原因,科學利用價值,對其進行規范引導,這也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帶來了新的契機。
校園網絡流行語的的主要教育價值有:
(一)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為反叛的大學生一族提供了一個個性自由張揚的廣闊空間。大學生通過創新詞語、跟潮網絡語言方式,自由抒發情感,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點和看法,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如果教育者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代大學生具有極端推崇自我、崇尚自我的特點,在網絡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他們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有意識地把一些詞匯、詩詞、字母或者符號,通過獨創的組合轉變或者創新性運用,從而演化出奇妙的網絡語言和流行語,這樣有利于他們的自信品格、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因此,我們可以積極發揮網絡流行語言的積極作用,適當引導學生們規范地使用網絡語言,使語言的創新變成與生活、學生以及工作有關的創新,讓學生在創造流行語方面的熱情轉移到學習和工作當中,讓網絡流行語創造成為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動力。
(三)拓寬學生視野并提高認知水平。大學校園網絡流行語是貼切現代化社會的,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因大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監督和評論的過程,于是在一定程度上網絡流行語能增強他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感。
(四)塑造優秀的人物性格。網絡新詞又因為使用的不規范,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正確引導學生運用網絡新詞,
(五)利用求新求異心理創造高雅新詞,營造健康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在制定統一的語言使用標準,規范教師授課、學校標語、校園媒體的基礎上,也不限制積極校園流行語在校園中的使用,而是要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補充。學校各社團可通過各種形式學習與傳承現代漢語,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語言、媒體語言、官方語言、方言等多語言環境,使校園語言建設在變異的前提下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既滿足他們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使他們得到較為規范、高雅的語言教育,幫助他們自覺抵制趣味低下的網絡新詞的侵蝕,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的頭腦。。
(六)通過健康的網絡語言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創新。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學習和生活環境,校園媒體依托網絡關注師生、輻射學校。所以學校若能很好地利用網絡語言的積極作用,鞏固主流校園媒體的優勢地位,對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創新有著積極作用??梢酝ㄟ^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平臺、校園APP開發程序等新興信息技術,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網絡語言為主題,舉辦優秀短信創作征集活動、原創動漫大賽、漢字聽寫筆會等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網絡語言,理性地使用網絡語言。
參考文獻:
[1] 吳傳飛.中國網絡語言研究概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6期
[2] "李鐵范,張秋杭.網絡語言的負面影響與規范原則[J].修辭學習.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