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問題設計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出了一些想法,如:問題設計的角度、設計的范圍、設計的契入點對學生思考問題方向和深度的影響。
關鍵詞:問題設計的角度;問題設計的范圍;問題設計的契入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個恰當的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浪花,激發學生的求學欲望,為學生發現、解決疑難問題搭建了橋梁和階梯,更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下面我就結合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上冊《倡導合理消費》這節公開課的設計過程來談談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幾點想法。
一、反復捉摸問題的設計角度
問題設計的角度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向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教學情境。如:教學情境一:兩幅圖片,圖片1中有四個人,三個學生和一位家長,其中兩個學生在聊天,一個在說:“我爸開寶馬。”另一個說:“我媽開奔馳。”第三個學生是家長騎著自行車來接的,第三個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表情是感到羞愧的。圖片2中一位女士左手提著愛馬仕,右手提著LV,神態趾高氣揚。依據這兩幅圖片,一開始預設的問題是這樣的“圖片反映的現象是哪些消費心理引起的?”(學生:兩幅圖片都是炫富心理;有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學生這樣的課堂反應和預設差距很大。結合學生的課堂反應,認真捉摸這個問題才發現,這個問題是從知識的角度設計的,存在缺點:學生還沒有消費心理這一知識基礎,當然就無從回答。前一個問題設計的沒有質量,直接導致后一個問題“生活中有這樣的消費現象嗎?請你舉例說一說。”的思維水平不高。(學生:生活中沒有這樣的消費,因為我們都穿校服,沒有辦法炫富。)經過反思重新設計問題“這兩幅圖片中反映的消費現象與社會風尚相適應嗎?請說明理由。”(學生:這樣的行為和社會風尚是不相適應的,圖片1中兩個學生是在相互攀比,圖片2中的女士是在炫耀。有的學生說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如果要炫耀應該炫耀自己的成績、成就。)這個問題是從價值觀的角度設計的,由兩個小問題組成,封閉性的問題為引出下面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作了鋪墊,適應或者不適應,請學生說明理由,學生可以放開思維,不拘一格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第二個問題的角度是要把學生的思考角度從課堂引向實際生活,由點及面,這樣兩個問題層層推進,讓學生認識了解這種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學生:生活也存在這樣的消費現象,有的人在比名牌鞋子,有的人會炫耀自己的穿著。)
二、反復推敲問題中的關鍵詞和疑問詞
一個問題當中關鍵詞和疑問詞運用的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如:以雙十一天貓交易成交額和家庭雙十一購物調查為背景設計問題“雙十一為什么會成為全民瘋狂購物的節日?”(學生:因為打折,因為大家都在買。)反復推敲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因為把疑問詞放在雙十一后面,讓問題的導向出現了偏差,學生交流的內容都是雙十一這一天成為購物節日的原因。而我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是人們在雙十一瘋狂購物的原因。經過思考,決定這樣設計問題:“為什么有的人會在雙十一瘋狂購物?”(學生:有的人在雙十一購物是因為這一天商家都在打折,周圍的人都在買,有的人是因為平時就喜歡在網上購物,今天更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有的人可能碰巧今天心情不好,正好購物可以發泄一下。)這個問題的疑問詞放到了句首,詞語“人們”改成“有的人”更加科學嚴謹,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去購物。改變之后問題的導向就變成了有的人在雙十一瘋狂購物的原因。
三、及時調整問題設計的契入點
問題契入點的范圍大小會直接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或深度,問題設計的契入點大,目的是要學生思考的內容廣一點,問題設計的契入點小是要求學生思考問題有深度一點。比如,最后一組問題,最初的問題“列舉生活中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費,針對這些行為尋找具體措施”(學生:沉迷打麻將、買煙酒等。)這樣的回答沒有針對性,究其原因是問題設計的范圍太大,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找不到方向,交流的內容也只是流于表面。調整一下契入點,這樣設計“雙休日在家,如果你想為星期天晚上返校準備一些日用品,你會選擇何時、何地去買比較合適?為什么?”(學生:選擇大型超市,因為相對便宜,選擇在中午的時候,這個時間人可能會相對少一點。列一份購物清單,這樣不會盲目,不會造成浪費,要貨比三家。)因為這個問題是從學生的學校生活實際出發進行設計的,這樣學生思考問題有具體的方向,交流的內容自然質量很高。
總之,問題的設計是一門學問,而要掌握這門學問,需要教師不斷地磨煉和思索。對于每一個課堂教學問題都要善于思考,謹慎斟酌,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盛開智慧之花。
參考文獻:
[1]王晶.淺談高中政治課堂中的問題設計.新課程(中旬),2015(3):122-123.
[2]張潤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問題設計研究[J].新課程(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