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數學都有一個思考理解和消化接受的過程。數學學得好的學生,往往思維能力很強,他們不僅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還有正確的學習途徑和領域。高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思維能力;興趣
思維能力,也就是探索發現能力。高中生的思維特點仍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面對一個個復雜的數學問題,很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彰顯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教會學生思維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獲得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克服難題的意志和勇氣,還可以促進思維由具體形象向邏輯抽象轉化。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
一、激發思維興趣
學習興趣是由個體學習過程本身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人格魅力而引起的一種無形的力量。剛參加工作,我認為只要課前做好準備,課堂內容講得多一些,學生就能學好。所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嘴巴的功能,一個勁兒地給學生灌,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信息得不到及時反饋,對所學內容掌握不了,只好跟著老師“坐飛機”。課后學生的反應是:聽課時懂了一些,做起題來就不會了。學生感到一節課比一節課難懂,逐步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特別是成績較差的學生,上課時看到老師那嚴厲的面孔,上課內容又聽不懂,只好坐在那里發懵或打瞌睡,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也難怪,如果做一件毫無興趣的事,誰還會有持久的興趣呢?
隨著工作閱歷的豐富,我有一個簡單的認識,那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要讓他們會做數學題,起碼要會做基礎題目。學生有了成功的學習體驗,就需要老師教學方法的及時跟進。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走進課堂。現在,我在課堂上每講一句話都留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理解體會,再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學生不敢接近老師,老師就應該主動接近學生,多和學生談心。上課時對授課內容較簡單的問題,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回答正確的問題,適時鼓勵表揚,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現在,問我問題的學生多了,跟我談心的學生多了,使我真正感覺到:興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指引思維途徑
思維來源于疑問,有了疑問才會產生為解決疑問而進行思維活動的需求。因此教師上課時必須創設一定的疑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合作動機,既解決了疑點又增強了合作意識。原先我上課時總是不放心這,不放心那,自以為講透了,學生就會了。特別是一些幾何證明題,學生一直覺得很難,我就把課本中的練習題大部分都講出來或揭示解題思路。有的題目的解題方法和解題過程甚至讓學生抄在書本上,上數學課幾乎都是“滿堂灌”,整節課不見學生討論,練習又跟不上,結果是老師講得苦,學生聽得累,教學效果甚微。
這些年我有一個認識:學生到學校來,并不是一定要聽老師講課的,他們自己通過自主合作能解決的題目,就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做出來。新課程指出:教學是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教給學生思維的途徑。教師演學生看,不是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嗎?作為高中數學教師,除具備豐富的知識外,還應具備使用教材的能力,不能把教材上設計的題目,全部讓學生去做。備課時一定要精選題目講解,同類習題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想不出再問教師。輔導學生時,不能直接說出解題思路,而是先讓學生回憶該題能用上哪些公理、定理和推論,讓他們自己找出解題方法,這樣會大大開拓學生的思維途徑,提高思維品質。
三、開拓思維領域
學生的思維是不斷發展的,思維活動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開拓思維領域,發展求異思維。我們知道,學生思維發展是有順序性、有階段性的,更是有個體差異的。所以,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對成績好的學生要求更高些,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可以降低標準,我們的教必須與學生的思維水平相符。例如,有的證明題,對成績好的學生我要求用多種方法證明,逐步探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遇到題目,先獨立思考,實在想不出,可相互合作討論或找老師探究,讓學生養成自覺思維的習慣。
當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方法多種多樣,但是我們都體會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成績的高低。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智力的開發,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探索。只有這樣,高中生的數學成績才會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喜林.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6).
[2]高圣清.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思維能力的構建與培養[J].數學通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