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我國現在教學的特點來看,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直奔高考,且書本與課堂上講的大都是理論知識,即使涉及時事政治也只需要學生熟背硬記,這給學生造成一種政治與他無關的假象,認為只要能背會理論和知識點就可以,因此,很多學生上課時無精打采,強調引導學生將政治與生活聯系到一起,使學生轉變對政治學習的看法,從而對政治學習更加感興趣。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行,教育立足生活成為現代教育的新特點。這也是教育高中生如何為人處事,將來如何立足社會的一個起點,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結果。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緊密連接起來,是現代高中政治教師研究的新課題。
一、生活化教學內容
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內容繁雜且難懂,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教學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選擇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需要與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在一起。根據教學中展現的教學內容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學科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的關系。高中政治從高一到高三的教學主題不盡相同,包括經濟學、政治學和哲學三大塊,可以根據三大塊與現實中的不同的聯系作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在進行政治經濟常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現階段的人民生活水平聯系起來進行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的經濟常識設計一個適合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的投資方案,這就要求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在現實生活中靈活應用。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俯視的姿態對學生授課,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從這種理念中轉換過來,使教師的角色由園丁向引路人轉變。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快樂地學習,使學習不再成為負擔。教學理念的生活化是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前提,因為教師只有在理念上完成生活化的轉變才會完成教學過程的轉變。
三、生活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固定的、死板的,是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但是對學生來講,他們認為學政治與現實生活沒有多大聯系,只要把課本記住,通過高考就行,所以教學效果始終不好。新課標要求現代的教學需要走進生活中,讓學生感受現實與理論的密切聯系,只有這樣,才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驗證了理論來源于實踐,最后還要為實踐服務的觀點。例如,在教授經濟常識這一塊時,會涉及買方和賣方市場的理論,如果只是按照理論解說,學生未必會理解其中的道理,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隨機抽出幾名學生,自發組成兩個方隊,一隊為買方,一隊為賣方,以書包作為道具實地演練,買、賣雙方在進行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領略到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區別。教師也可以編排接近學生生活的小品,讓學生參與演出,使學生在娛樂中完成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政治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對政治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四、生活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轉變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還原生活。使學生領悟到學習是為了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以此完成從生活中走出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生動地再現生活是教學的亮點,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現代的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許多教學點都導入了生活的理念,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導入生活化特征,則會使學生對政治有新的認識,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其次是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實體化的理解,這樣才能使知識更加鞏固。例如,在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時,需要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特點,一時無法確定,如果教師這時能夠用“多大的腳就要穿多大的鞋子”的實際關系講解,就會使學生自然而然產生親近感,也會因此理解所學內容,進而喜歡上政治學習。
五、生活化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要求的是選拔功能。而新課標的推進使學校的評價也有所改進,這也是校內改革的一種方式。學校需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不斷改進評價,原來的評價目標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和教學要求。生活化的教學評價可以從多元化目標和多樣化的方式出發,評價的原則是以實踐為基礎,在相互交流和測試的過程中完成評價。這種評價的基礎來源于生活,推動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理論相聯系的地方,讓學生在意識形態中完成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而促進學生帶著政治課的理論觀點完成生活化的學習。高考固然重要,但是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疑問更重要,所以,需要多個層次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胡曉麗.高中政治課堂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3(8).
[2]武佐珍.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探析[J].學周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