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新課標對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為了達到古典詩詞教學的高效,可以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建構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我在構建古典詩詞教學的模式時,考慮了寫作、會話、情境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在具體環節的設置上,大體上有確定學習主題、進入情境學習、效果評價這幾個基本步驟,在此基礎上,每種模式再依據各自的需要有所增加。
一、單元教學模式
單元教學模式的策略目標是,將每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置于本單元的宏觀整體背景上,將單篇課文教學的目標看做是整個單元目標的組成部分。單元教學模式把設計單篇課文教學作為設計單元教學的一個階段,從而形成一種無論是樣式、風格,還是目標、行為都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學生獲得的經驗是相對完整的,學會的和應用的技能是相對系統的。
單元教學和單篇教學相比較,最根本的的不同點是,單元教學是把由幾篇課文組成一個單元作為一個基本的教學單位。它不僅重視對單篇課文的深入研究,更加強調每篇課文在整個單元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單元教學有益于加強教學的計劃性,有益于克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有益于體現教學過程中的連續性、階段性和循環性。所以把單元教學運用于古典詩詞教學中,這對于我們的學生系統地掌握古典詩詞的基礎知識是非常有好處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建立起篇與篇的聯系,可以解決學生古典詩詞知識零散沒有系統的缺點。
一般來說,單元教學的內容應包括基礎性知識(詩詞本身知識、作家常識、題材知識、鑒賞知識等)、策略性知識(具體如何教學、如何最有效地讓學生有收獲等)、結構性知識(文章之間的位置、構成、關系等)三大方面的內容。而單元內重點教學篇目要具備以下特點:有益于節約課時,且能最有效地把握;有益于較好地落實這個單元的古典詩詞的基本詩體知識;有益于學生真正地走進且精透地把握這首詩;有益于帶動學生有效地鑒賞本單元的其他被選詩詞。單元內的其他重點篇目可以參考以下標準,比如學生的閱讀取向及知識儲備,比如作家作品的知名度(李白、杜甫、李清照、屈原等)及其編排位置(越重要、越有價值,越靠前),比如作品內容、主題(愛國、思鄉、離別等)的豐足及深刻等。
這一教學的模式可以分成簡單的三步:總體介紹單元主題、題材知識及相關作品內容,重點研讀必讀作品中的一到兩首詩詞,賞讀必讀作品中其他詩詞及擴展閱讀詩詞。這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點面結合,學習目標明確,平均每個單元只要三個課時,時間短,而教師可以從容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按主題和題材來編訂的,這本書前三個單元內容是古典詩詞,后三個單元是古代散文。而且每個單元都有共同的學習目
標——鑒賞的方法。比如第一單元詩詞的學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事”,第二單元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第三單元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賞析指導,即單元學習方法、相應概念的知識介紹;第二部分是賞析示例,即本單元的第一首鑒賞詩詞,有該詩詞的內容和名家的賞析;第三部分是自主探究內容,每個單元有四首不同作者的詩詞,每一課都包括原文,探究、討論題,相關鏈接的資料補充。第四部分是推薦作品,一般有五首同主題或題材能用共同方法鑒賞的名篇。非常幸運的是這本教材的編排比較有條理和系統,符合單元教學的基本條件,為古典詩詞的單元教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這本教材的古典詩詞教學時,若首選單元教學模式,必定可以實現古典詩詞的有效教學。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詩歌,從外在形式看給人一種特殊的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從內在形式看是對無盡的人生體驗和感受的藝術表達。學生獨自反復地吟誦品讀是把握一首詩詞、體驗詩人思想情感的前提,但獨自品讀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學習困難,比如意象的含義、詩人情感的把握、主題的理解等,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如果單純地聽老師講就喪失了個人獨到的感悟。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改變過去習慣性地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接受學習的狀況。合作、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所以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可以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五個環節:(1)充分閱讀古典詩詞,熟悉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有個整體把握;(2)分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各小組的特長興趣愛好確定探究的主題,或由教師給定主題,讓各個學習小組自由抽簽決定探究的內容;(3)主題確定后,以防有的學生偷懶,也為更高效地完成學習內容,可以把主題拆分成幾個小問題,小組內成員分配任務,明確各自的職責;(4)各學習組長組織組內成員相互督促,深入探究,在各個成員完成各自任務的基礎上,小組內成員一起合作討論交流組內的所有問題;(5)最后各個學習小組成果展示,展示成果的方式可以多樣,可以小組集體形成紙質文稿呈現,可以小組派代表總結發言,也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探究成果等。在展示成果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由點評,甚至其他小組的成員還可以提出疑問,再班內交流;最后教師總結評價,這個尤為關鍵。在評價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激勵和保護的作用,盡量發現他們的優點,既要讓學生在自由的交流、評價中能取長補短,有所收獲,又要喚起學生下次積極參與的欲望,不能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古典詩詞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一個袖手旁觀的旁觀者,也不是一個不參與教學、不對教學負責的放任者。教師應是一個管理者、引導者,要組織活動,負責幫助學生確定主題或分配任務,調控選題的范圍,安排活動空間,控制活動的時間,提供教學資源等。教師還應是一個熱心的、有充分準備的參與者,熟悉各個學習小組的課題開展情況,甚至可以參與探討、解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了解學生在探究中已經達到的程度和還沒有達到的學習目標等;教師還應該是一個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價者,不僅要有最后的總結性評價,還應該有探究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總之,在整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不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是在課外,可以根據學習內容來定。如果是不太復雜的主題,在短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能有結果的,可以在課堂進行;或者為了節省課堂時間,為了探究更有成效,鼓勵學生課外查資料,可以在課堂上交流展示;如果是主題復雜,花時間多的,則可以把前期都放在課外,最終在課堂展示成果或以書面材料上交呈上結果。總之,視情況而定。
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是從宏觀的角度構建的,而古典詩詞教學過程畢竟是微觀的生成。所以,教師在新課程的古典詩詞教學中,在使用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時,應根據所教學的古典詩詞的不同特點及其在必修、選修不同教材中的不同地位、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誦讀法、比較法、活動法等都可以納入教學過程。而且教學模式不是僵化的、刻板的公式,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是萬能的,這兩種教學模式各有特點,各有特定的適用范圍。如果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只應用一種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教學活動的單調,教學氣氛的乏味和枯燥,從而影響教師和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正所謂教無定法,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靈活變通地選擇、運用最適合具體教學情境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波.中學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模式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2]馮雅.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現狀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