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情趣指的是挖掘文本閱讀情趣,優化教學產生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以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方式輕松教,學生在教師獨特的教育教學方式下愉快學的一種教學藝術。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使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情趣;教學藝術
客觀審視語文教學現狀,還是有許多問題:如注重知識傳授,疏于自主探究;注重機械分析,疏于體驗感悟;注重學習結果,疏于教學過程。閱讀教學中的消極與冷淡本不是學生原有的狀態,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情趣,故要重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就應當挖掘文本閱讀情趣,優化教學產生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探幽發微,挖掘文本閱讀情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要發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學生的背景知識與新知識有一定的相關度,新知識的潛在意義能引起學生情感的變化。”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高效催化劑,當學習者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出強大的內部推動力主動自覺地學習,如饑似渴地去探求。
一是善于尋找文本情趣點。知識是枯燥的,文本是沒有生命的,只有當教師精心研究深入挖掘,它們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讓學生樂學好學。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就善于尋找文本中的情趣點,他在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例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向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之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例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一篇枯燥的文言文被他教得風生水起趣味盎然。容易產生疑問處,文本情感濃烈處,易于生發想象處,新舊知識聯系處等地方,都是尋找文本情趣點之所在。
二是精于思考生活聯系點。語文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一門學科,教師要精于思考文本與生活的聯系點,用生活解讀文本,讓課堂充滿情趣。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在執教《祝福》時就精于思考文本與生活的聯系點,他說:“禮教殺人”無疑是《祝福》要表現的主題,但我不應該讓學生抽象地知道這個結論,而應該讓他們在感受形象的同時受到心靈的觸動,進而認識到“禮教”何以能夠“殺人”。于是他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的“新的禮教”,從對毛澤東的絕對崇拜,到現在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從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到人們的等級觀念,再到楊振寧新的婚姻。師生互動,各抒己見,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課后學生是這樣評價的: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表達方式不是很通俗,總是不很喜歡他的文章,但李老師讓魯迅的作品走進了八十年后的今天社會,由小說走向現實,由一個時代跨入了另一個時代,這篇課文上得非常成功。
結構主義美學之父J.穆卡洛夫斯基認為:作品只是一個物質成品,只有潛在的審美價值,在讀者的理解和解釋中,它才表現出實際的審美價值。但對于一般學生來說,體會課文“潛在的審美價值”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特點,挖掘文本閱讀情趣點,才能因勢利導,使學生入境生趣。
二、精雕細刻,優化教學產生樂趣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要使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先得讓學生對語文老師感興趣,教學的語言、教法的設計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師用心打磨,才能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是語言藝術感染學生。語文教師應當做到談吐文雅,表情豐富,或慷慨陳詞,或娓娓而談,或幽默風趣,或言盡意窮,這樣就會啟發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開創“親其師,信其道”的活躍氣氛。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教《長相思》時,就善于用充滿魅力的語言創設如詩般的畫面,讓學生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與文本和教師對話,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他說:“好一位賢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啊,我是何等地重離別啊。可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我舍不得離開年邁的老父,舍不得離開溫柔的妻子,舍不得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園啊!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長相思》中。”王崧舟老師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的畫,讀出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通過情感與形象的對話建構語言,于是情趣、情感、精神在他的課堂里共生。“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確實要下一番功夫。
二是變換教法吸引學生。錢夢龍指出“一位乏味的語文教師肯定不是好語文教師,一堂乏味的語文課肯定不是好的語文課”。如果一上課,學生就知道老師要介紹作者了,要介紹背景了,那還有什么興趣可言,激情可言,學生的思維調動不起來是理所當然的。講散文,不管面對的是郁達夫還是朱自清,一律的“形散神不散”;講詩歌,無論是《大江東去》還是《寒蟬凄切》,一概的意境分析,只講共性而忽視個性,千人一面,那是多么令人乏味!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那教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孔雀東南飛》可上成雙方對擂的辯論課,《我有一個夢想》可上成師生同臺的演講課,《故都的秋》可上成配樂朗誦的品味課,《赤壁賦》可上成詩文互賞的比較課。《荷塘月色》可采用自讀涵泳的教法,《游褒禪山記》可采用比較閱讀的教法,《陳情表》可采用層層剝筍的教法,《咬文嚼字》可采用自學考試的教法。
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學生始終對教師的教學保持一種新鮮感,欣賞到了老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創新,那老師教法的“活”,就演變成學生思維的“活”,課堂上自然就趣味橫生,鮮活起來了。
三、探究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要能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就一定要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少講甚至不講,學生仍然學有所獲。
一是讓學生主動探究。以姚斯為代表的接受美學特別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態,“書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連串小的印成的記號而已,它是要讀者自己添補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記號相應地活躍起來。”只有當學生能主動探求知識,那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情趣,才真正構建起來了。教學《項鏈》,我一上課就單刀直入提出問題:“瑪蒂爾德值不值得同情?”面對問題,學生不敢貿然作答,于是令人欣喜的場面出現了:認真地閱讀,緊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出現了“值得”“不值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此時我并沒有急于作結論,而是讓學生再認真閱讀思考,找出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于是令人欣喜的場面又出現了:細心勾畫地閱讀,歸納整理地思考,激情熱烈地辯論。整堂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是讓學生積極體驗。我們實施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能力”,是要靠“練”,即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的。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校長書記一肩挑,上兩班語文課,另有30多個社會兼職,經常外出開會講學,還做兩個班的班主任。他班上學生的語文成績依然遙遙領先,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他說:“教材上的課文,我一節課也不講,全憑學生自學自練。”他首先和同學們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試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們了解各種語文知識在試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學生自己出試題“自測”、“他測”或“互測”。檢測后學生通過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繼續自學。他多次用“騎自行車”來類比語文能力形成的觀點:一位家長反復地對孩子講諸如騎車要領(知識),結果給孩子一輛自行車,照舊還不會騎;另一位家長則給孩子一輛自行車,又找了一個大操場,讓孩子自己練,練不了三天,孩子便會騎車了。
錢夢龍先生說:“我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摒棄那種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填鴨注入的教學模式,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進行角色表演體驗,開展讀書看報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稿等形式,都是激發語文閱讀情趣課堂的有效輔助手段。
綜上所述,特級教師于永正說:“對學生的學習來說,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學生如果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熱情。語文課堂理應成為學生情趣的培養地,語文教學要重視情趣化的教學,達成文趣、教趣、學趣三趣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柏勛.《語文教學情趣論》
[2]王榮生.《魏書生的語文教學思想》
[3]劉國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