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文史一家”,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運用語文知識,導入歷史新課學習;運用語文知識,促進歷史新知理解;運用語文知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運用語文知識,鞏固文化背景的理解四方面入手,探討了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恰當運用語文知識,培養和提高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遷移;新知;深度記憶
“文史一家”,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無論是語文課堂,還是歷史課堂,我們都無法將兩者割裂開來。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中學語文知識涉及幾乎所有的歷史階段。基于這種“先天”的優勢,在歷史教學時,適時適度地把語文課本上學到的一些知識遷移過來,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和大有益處的。
下面就結合本人在平時歷史課堂中的一些實踐,探討一下歷史課堂中語文知識的運用。
一、運用語文知識,導入歷史新課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強化首次認知對后繼學習至關重要,所以‘萬事貴乎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運用學生所學語文課本中的知識導入,熟悉的知識,出現在歷史課堂,學生很想知道在歷史課堂上這一知識是如何呈現的,探求知識的欲望一下子激發了出來。
例如在學習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時,我就是以學生背誦剛剛學習的語文課本中的《論語十則》導入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背誦結束,我的問題拋出:孔子這樣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需要了解哪些相關的內容,又是如何定位他呢?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積極投入到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對于本課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運用語文知識,促進歷史新知理解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希望把學習置于真實、復雜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情緒,在實際生活中能有廣泛的遷移。學生已掌握的語文知識正是歷史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材料,也是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大膽應用的教學輔助材料。
在學習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時,學生了解到官渡之戰曹軍取勝,之后曹操實力大增,統一了北方。如何突破曹操還要繼續揮師南下的這個問題呢?我引用了初一語文課本中曹操《龜雖壽》中最有名的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學生很熟悉的詩句,很容易從中悟出曹操的志向是:一統天下,進而很容易理解曹操為什么要率領二十萬大軍同孫劉聯軍進行決戰了。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生通過對已掌握的語文知識遷移到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效率,又有利于深度記憶。
三、運用語文知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011版《歷史課程標準》中界定歷史課程性質的第一點就是“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歷史課程有很強的思想性,其鑄造民族精神,堅定政治信念和拓展國際視野的功能,體現了提升公民素養的課程理念。”歷史課堂上,充分運用語文知識,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畫龍點睛之筆。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結合課本中給的文獻資料,我大量地引用到了剛剛學習的語文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內容,侵略者的貪婪無恥昭然若揭,一目了然!一位國際友人尚能主持正義,還原歷史真相,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呢?我更多地不是引導學生去譴責惡行,而是喚醒他們的愛國情感,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肩負保衛祖國,振興中華的重任。相關語文知識的融入,讓一切水到渠成,毫無牽強附會之感。
四、運用語文知識,鞏固文化背景的理解
語文課中已經講過或將要講的文化人物、文獻、事件,歷史課要略講,一般只提一下就行了,如唐朝三大詩人,語文課是期期講、年年講,歷史課大可放過,這樣可以節約時間。
語文課中雖然講了這一人物的文學成就,但并未涉及其它成就,其它成就就是歷史教師補講的內容。如柳宗元、劉禹錫,語文課中講了他們的文學成就,而他們的哲學成就語文課就很少涉及,因此,歷史課在講這兩個人物的時候,他們的文學成就只提一下就行了,著重點是講他們的哲學成就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至于重要歷史人物如劉邦、曹操、諸葛亮等人則側重講他們的政治活動,他們的生平就可從略了。
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貢獻和歷史大事的經過語文課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歷史課上可以從略,重點放在分析上。如祖沖之,主要指出祖率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又如赤壁之戰,語文課本選了《資治通鑒》這一部分,經過就可以從略了,著重分析曹操失敗和孫權、劉備聯軍取勝的幾個方面的原因,以及這一戰役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總之,歷史課運用語文知識,這對歷史教師來說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語文課程標準以及語文課本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必須通讀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課本,必須思考如何運用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課本涉及的知識與能力,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進一步學習相鄰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與教法。這樣做以后,我們就能明了哪些可以不講,哪些可以略講,哪些可以少講,哪些應該補講,哪些必須詳講,我們的歷史教學就會更準確地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尺水可以興波,三尺講臺就是創造的天地,在歷史課堂中,恰當運用語文知識,必要、重要、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周才方.《歷史教學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47-148頁
[2]《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