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職業教育教學目標,把課程分三個級別來設置,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教材是直接體現校本課程理念、學校及相關學校教育策略的物質和媒介,它與地方教材和統編教材是并列的互相補充的關系,都是學生獲取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所依賴的傳媒手段。
【關鍵詞】校本課程;校本教材;必要性
現階段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很多老師也會編寫校本教材,尤其是學校相關項目驗收時更是會涌現一批校本教材,很多的校本教材可能也就是這個時候“露一下面”。筆者認為這是校本教材建設的一個誤區。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校本課程的物化形式。從課程設計的功能看,校本課程大體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以學科課程拓展為目的的校本課程。現在的學習以學科課程為主,這些課程屬于國家課程,由國家制定課程標準、國家組織專家編寫教材、學校組織實施。但由于國家的教材要兼顧不同的學生群體,是從確保課程標準的底線出發編寫的,因此不一定會完全符合某一個學校的具體情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對國家的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高質量實施基礎型課程的舉措之一。
二是以建設拓展型課程為目的的校本課程。國家雖然給我們搭起了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的三維框架,但提供給我們的教材主要是基礎型課程方面的,拓展型課程主要靠學校的教師來建設。如何通過學科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交融,使學生更全面的解釋一些自然的或社會的現象,透徹地領悟一些基本的觀念和原理,張揚學生的個性,是課程建設方面需要老師們認真思考的。
三是以建設校園文化為目的的校本課程。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載體,校本課程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好的載體。通過課程的建設和學習,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營造學校的校園文化,是各個學校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以上三種類型的校本教材筆者所在學校均有開發,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集中職(就業、對口升學)、高職一體的學校,所開設專業一般均有中高職學生,這就涉及了教學內容差異,國家有相應的規劃教材,但對于本校教師教學授課組織就帶來一定困難,如中職就業班的學生教學重點側重于專業基礎技能教學,中職對口升學班側重于理論知識教學。筆者所在學校近年來摸索出一套“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學校大力組織開發校本教材。如何開發有效的校本教材,是教材開發質量保障的前提。
明確教材類型,找準編寫方向
教材編寫前首先要明確教材類型, 也即明確教材內容。我校基于“寬基礎、活模塊”教學模式所編寫的教材實為以學科課程拓展為目的的校本教材。基于學科課程內容,需要兼顧“就業”“升學”兩類學生群體。這就需要梳理教材涵蓋的“知識點”、“技能點”。教研組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認真研讀、對照地方經濟特色、職業崗位需求,對知識、技能需求進行梳理,同時對照江蘇省對口單招考綱,將課程知識點、技能點進行剖析、重構,列寫“知識點”、“技能點”表格,力爭滿足多層次教學需求。
頂層設計做好,課程角度梳理
編寫校本教材,很多編者簡單的認為是課程學科內容的疊加,將各章節的知識內容進行簡單的堆砌,甚至是這本書抄一點,那本書借鑒一段。教材其根本作用是為課程服務,這是教材有別于使用手冊或說明書、工具書的一點,有些教材為什么老師不喜歡用,學生不愛用,其原因就是沒有從課程的角度梳理,導致老師使用時不利于組織教學。因而教材編寫不僅需要有完備的知識點、技能點,更要有明確的三維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包括內容的呈現方式、內容的框架結構,)、課程的實施(課時,教學的具體形式和手段等)、評價的設想和做法等。自2006年起如皋教育局推行基礎課程“活動單”、專業課程“任務單”的教學形式,自2006年后各校出現了一大批基于“活動單”、“任務單”的校本教材,但很多參編老師甚至都不理解何為“活動單”、“任務單”,這也就導致一些教材簡單的將教材的“章”、“節”替換為“項目”、“任務”。因此,筆者認為在教材編寫前就需經過多次的論證,反復的研討,編就要編利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的教材。
設計樣張,注重細節
教材的最終是要交給老師、學生使用的,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也是規范的體現,編寫教材不僅要關注教材知識內容,更要注意細節,每一個項目單元要有哪些板塊組成,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把很多資料堆砌在一起,不能將所有的內容都呈現在教材之中,如果這樣,就變成科普類的讀物了。要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給教師留下引領的空間,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同時也要注意如標點符號,字體字號等細節,老師們可能認為這些工作是出版社的事,實際是如果編寫教材的老師不注重這些細節,那編輯是很難發現這些的,尤其對于職業中學的這類專業較強的專業課程。這就需要我們先設計一個單元樣張,再進行交流和研討,最后統一項目單元結構、字體、圖標等。
參與校本教材建設,對老師來說,是專業成長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要編寫有效的教材,就要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就要認真學習課程理論,就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這是一個促進個人成長的過程。陸游題為“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很難獲得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建設校本教材,也是一個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過程。讓課程校本化,其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本校學生的實際,本校學生的發展。建設校本教材,同時可以為學校的課程建設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葉波.范蔚課程改革十年: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問題與展望[J].中小學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