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勢必會影響到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差。因此,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材,集中心智備課,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使課堂效率有效提高,課堂活動有序開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好語文,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而且可以使學生能更深刻、透徹地了解祖國燦爛的文明。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有些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厭惡甚至恐懼。提起寫作文,更是無從下手,無話可說。因此,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學生的語文成績也并不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去思考、探索和總結。那么,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喜歡學語文,樂意學語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心得體會,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課前充分備好課,吃透教材
教師要想把一堂課上精彩,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不備課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課前充分備課非常重要。可是,備課并不是草率地抄寫參考用書或者輔導資料就行了,這只是一種敷衍的做法,對教學沒有任何的幫助。教師必須在備課中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夯實基礎,把握重點,化解難點,提問由易到難,適當地加以點撥、引導,課堂作業和課外練習布置有的放矢,適可而止。除了備課之外,教師還應該備自我。教師在進入課堂的那一刻,一定要以最佳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不能向學生甩臉色,而應微笑、從容地解答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自信、快樂地遨游在語文學習的海洋中。這樣的學習氛圍一定會得到學生們的歡迎,教學效率也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教師要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教師在教學時要把握好上課的節奏。不緊不慢、死板板地講解不可取,那樣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沒有吸引力;“填鴨式”、“滿堂灌”地講解也不行,學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有些還沒來得及反應和消化。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教學內容,把握好側重點。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這篇課文篇幅很長,思想內涵也比較深,所以在教學時,我以故事情節(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為切入點,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來概括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的個性特點,學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表現出色。這樣安排不僅大大地縮短了課堂的教學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和歸納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情況的需要,遵循“教學有法、教法得當”的原則,獨具匠心地運用多種方法,比如談話法、討論法、啟發法、創設情境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力。總之,不管教師使用什么教學方法,只要能使認真的學生滿意的就是好的方法。
三、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果教師合理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就會漸漸地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會很輕松、很樂意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種方法去嘗試:
(1)課型變換花樣,可以以朗讀為主,可以以表演為主,可以讀寫結合,并適時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設置懸念等。
(2)引導學生多參與一些課外活動。比如詩詞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搶答賽等。這些活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熱愛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3)努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比如,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既不會使學生們無從下手,又不至于太過簡單,使他們答了缺乏成就感。成就感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如果在語文學習上很少有甚至沒有成就感,時間長了,就會喪失積極性和動力,對語文變得敬而遠之。相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將會得到提高,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課堂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四、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思想,同時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教學理念都提醒我們廣大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前那種教師獨攬課堂大權的教學風格,已經不再成為風尚,而應該營造一種平等、友愛、充滿靈氣和活力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內容,為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去努力拼搏。教師的角色也應有所改變,從“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多與學生交流、溝通,聽聽他們的心聲,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
五、教師要積極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基本功。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個人的形象。教師如果業務知識不夠豐富,基本功不扎實,在教學活動中難免會出現尷尬的現象,不利于組織教學。因此,教師除了教學之外,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多充電,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
一般來說,學生對有人格魅力的老師都會產生仰慕的心理,敬重他們,崇拜他們,把他們當作學習的榜樣和楷模。有的學生還會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偷偷地模仿老師。教師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改變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大家”,多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多練筆,發揚愛讀書、讀好書的傳統美德,在學生面前展示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風采,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從而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
總之,教師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多鼓勵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我不行”為“我能行”,“我可以”,我相信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聽語文課,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語文成績也會大幅度的提高。當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應該不斷地思考、探索和總結出更多的方法來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使語文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綻放出絢麗多彩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