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編織活動既是游戲,又是藝術,它把教育與游戲相結合。我運用家鄉特有的鄉土資源——藺草,創設了藺草編織區。吸取民間編織的傳統方法,從幼兒思維的發展規律出發將編織藝術,運用到幼兒的游戲和學習中,讓幼兒體驗到古老的編織藝術的樂趣。
【關鍵詞】藺草;區域編織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是加強幼兒腦功能的鍛煉、發展幼兒智力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編織活動既是游戲,又是藝術,它能把教育與游戲相結合,手腦并用,動靜交替,很適合幼兒期的孩子。為此,我在創設區域時,創設了一個編織區,運用我們社區特有的鄉土資源——藺草,吸取民間編織的傳統方法,從幼兒思維的發展規律出發,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將鄉土資源和古老的編織藝術,運用到幼兒的游戲和學習中,從而讓幼兒體驗到傳統編織文化的樂趣。
一、收集材料、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動手編織的欲望
(一)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1.創設環境,布置展示區。編織活動開始的最初我給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編織品,用于激起幼兒對編織活動的興趣。利用教室里的空置角落,我在教室開辟一個展示區,展示教師、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的藺草編織作品。向幼兒介紹:“這些都是用藺草來編織成的!有的是藝術間編織的,有的是小朋友的爺爺奶奶編織……好看嗎?”在幼兒嘖嘖稱奇時順勢引導:“只要努力學習,我們也可以編出這么漂亮的作品!”一次激發起幼兒也想操作嘗試的沖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各種藺草制作的工藝品。如:藺草娃娃、漂亮的杯墊、鞋墊等。讓幼兒感受到藺草編織藝術的多姿多彩。
2.收集材料,創設編織區。為了傳承前人的傳統編織方法,我們還專門請人模仿以前人們用來編織用的架子,在教室里創建了一個專門用于編織的編織區——藺草手工坊。在收集材料的時候,我們以藺草為核心,以其它廢舊材料如,田野里的麥秸稻草、小女孩扎頭用的絲線和牛皮筋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質地的物品為輔,組成了我們編織材料群。然后根據主題課程的目標、內容在活動室設置編織區角,區角內投放各類編織材料:有藺草、有線、有繩、有布條、有紙條有彩帶,當然還有不可缺少的雙面膠、膠水、剪刀、彩筆等工具。幼兒在編織區內操作,如魚得水,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創設寬松的精神環境
有了興趣幼兒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去動手,從而積極探索,促進其編織潛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平時指導幼兒的編織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自由地表現自己,讓幼兒自由的創作。孩子往往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有一種成功感,希望得到成人的夸獎。因此對于每個孩子的作品,我都加以肯定、給予贊揚。如:“你編的是什么啊?太可愛了,你能舉起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嗎?你真了不起!”使他們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識,使他們由此而更加喜歡編織活動,更富有創造的勇氣。
二、方法多樣,形式靈活,引導幼兒掌握編織的技巧
(一)觀察引導法
編織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都來源與生活,來源與大自然。因此,當幼兒在學習編織時,他首先就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就需要幼兒在平時生活中學做一個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善于觀察。
例如:在第一次引導幼兒學習用編織架進行編織時,我沒有急于讓幼兒動手進行編織,而是把預先編織好的藺草簾子,展示在展示區,同時把編織的過程進行錄像,利用空余時間讓幼兒觀察,編織時怎樣放麻繩,怎樣用麻繩把藺草進行打結,同時兩個人之間是怎樣進行合作的。通過孩子們細心的觀察,不久孩子就能很好的合作來用編織架進行編織。
(二)兒歌輔助法
兒童歌謠生動形象,順口好記。用兒歌的形式可激發幼兒學編織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幼兒掌握編織的技巧。
如:在編織的過程中,有一個技能十分重要那就是打結。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打結的方法,我編了一首打結的兒歌:兩個小朋友,一起手拉手,兩手抱一抱,變成好朋友。最后在完成打結的絲線上穿上漂亮的藺草花,一個漂亮的藺草手鏈就完成了。有了兒歌的幫助,幼兒掌握編織技巧更加的得心應手了。
(三)合理整合法
編織活動本身是比較枯燥的,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活動,因此我將編織活動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的融合,在編織活動中插入一些小插曲,增加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1.將編織與繪畫、粘貼相結合,豐富作品。如,編蝴蝶、花籃其中細小的部份:蝴蝶的觸角、花籃的提手,幼兒很難編織,可指導幼兒用筆畫出。同時也可以用一些漂亮的彩紙來進行裝飾,讓幼兒的編織作品更加的美觀。
2.編織的作品可用來進行游戲或美化環境。如:編織的帽子、辮子,可以玩理發店的游戲;編織的藺草花、掛簾等可以做裝飾。
三、展示作品、鼓勵贊賞,引導幼兒體驗編織的喜悅
無論怎樣的手工活動,只要反復實踐操作就一定能掌握技能技巧,做出較滿意的作品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把孩子的編織活動納入成人化的教育模式,會使孩子失去了靈性和個性,所以老師應善意的接納孩子,哪怕編的不像作品,也要盡量去找出它的散光點,表示你的贊賞,以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幼兒只要有一點細小的進步,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這樣他們的編織興趣越來越濃了。
通過藺草特色區域編織活動的開展,幼兒逐漸喜歡上了中國民族特色的編織藝術,他們經常在作品前欣賞、討論,這無形中讓幼兒感受到中國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讓幼兒更熱愛自己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