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語文課本中潛藏著大量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語文;人文;心康;個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語文課本中潛藏著大量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和諧的育人環境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場所。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善學生的心理品質。
1.課堂環境要寬松愉悅。
在尊重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寬容,在民主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理解。課堂心理氣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格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對話,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如課前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美麗的夏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說:“不要緊,注意聽講,下次一定不會再錯。”老師的微笑可以給孩子信心和勇氣,而嚴厲的呵責甚至辱罵,則會使孩子陷入自卑羞恥的心理泥潭。語文是充滿真善美的學科,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人文情懷,語文教師是傳播真善美的天使,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課堂氣氛的平等、和諧,老師的關心、鼓勵,是無形的心理教育資源,于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學生,轉變著學生。
2.創設好學樂學的教學情境
孩子們對于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總是樂此不疲,探索、鉆研,即使失敗也不氣餒,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反之,對于不喜歡的事情,他們興味索然,甚至抵觸抗逆。語文學習有其枯燥的一面,比如生字詞的默寫,重點語句的含義理解,作文訓練等。不少孩子一聽說語文課上老師要講個故事,就歡聲雀躍,一聽說要考試,就蔫頭塌腦。為什么?興趣不同而已。老師如果強制學生學習,比如罰抄罰寫、叫家長等,就會讓學生情緒更加抵觸,負面情緒高漲。因此,要想開展好語文教育,真正的使學生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首先,教師應具備設計頗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案的能力,這里包括確立目標、安排結構、運用方法等一系列環節。教師不僅要胸中有“綱”,而且目中有“人”,即從面對的學生新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優勢,關注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能力,把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機結合,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對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準確而又有新意,使教學活動成為蘊含審美價值,洋溢審美情趣的立體動態的藝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都是要以學生求知創新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場出發,通過引導堅持忘我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適當有意識的留出時間空白,讓學生充分的考慮、質疑等自主活動支予以填補。只有這樣,我覺得才會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滿堂灌的現象,進而開展好能力素質的教育。
二、在語文教材中挖掘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有幾百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有,為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為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憑借物。所以說,每篇課文都可以有側重地進行心理教育,而且許多課文中有十分明顯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這些因素并不單一,而是多角度多側面的,教師可有所側重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因素。在教學中,只要教師細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中,在一個個生動例子的研讀中,一定能挖掘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豐富內容,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優化學生個性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如組織開展“盤點作業中錯別字”,讓學生自愿結合、自主制定計劃。在這一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組織協調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從而自覺地提高了書寫正確率。同時,在活動中,也可以為性格孤僻的學生提供一個與別人交流的空間,并從中體驗到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快樂,從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積極總結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