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國范圍內的新課程改革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新改的實施對傳統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新課改下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間的矛盾,以及新課改中教材內容的豐富與教學課時的矛盾仍困擾著現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本文通過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育的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思路調和以上矛盾,以期為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提出有貢獻性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與時俱進
1.關注課程功能轉變,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傳統歷史教學以高考作為教學指揮棒,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強度和課業負擔為代價,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最終歸宿。為適應應試教育的需要,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的愛好和特長被扼殺,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而新課改的核心目標是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由單一走向多元化,即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形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強調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獲取的途徑與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思考、探究等多種形式,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獲取新知識。同時,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教師應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圍繞新課改理念大膽嘗試,積累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改進。
2.關注教材結構變化,合理利用教材。首先,新課改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教材相比,無論從體例的編排,還是教材的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已經頒行的教材為例,內容以專題方式呈現,由諸多的模塊構成,強調相同或相似的重大歷史題材為中心,貫穿古今中外的歷史現象和歷史史實。教材的知識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長期的教學中,教師已習慣傳統教材的體例和內容,很難在短期內適應這一變化,這無疑是歷史教師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其次,初中歷史教材已將史實大體講完,而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課關注較少,在新課程教學中很容易造成知識的脫節。如何兼顧初高中歷史教材的銜接,無疑是歷史教師面臨的又一大挑戰。最后,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識點,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研究這些新的變化,在教材研究上下足功夫,過好教材的知識關,同樣也是歷史教師面臨的挑戰。
二、實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改革歷來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拋棄傳統教學無疑是錯誤的。首先,傳統教學固然有其弊端,但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新課改依然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傳統教學在這方面則顯示了其獨特的優勢。如果單純追求課堂教學的形式而不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則無法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其次,傳統教學中有許多教學方法同樣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閱讀教學法、圖表法、討論法等。教師應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在學生中的威望,將傳統教學中的優勢和新課改的理念有機結合,以繼承求創新,既不能無所適從,又不能走向極端。
三、進一步改變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引導自學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勵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它的著力點就是“問題”。沒有問題的教學,不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多少痕跡,更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開始學生可能不習慣思考,不會提問題,所以首先,讓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構建出本課的知識網絡,了解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設計問題,帶到課上,師生共同解決。逐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
2.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它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2)探索系統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出現新問題,我們要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
[2]韓麗美.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初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