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不容假設,但課堂教學情境卻可以假設。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假設教學法能夠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課堂情境的創設知識的建構。
【關鍵詞】假設教學;課堂情境
一、問題的由來
一次公開課上,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分析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如果太平天國運動不失敗會怎樣?”這個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但也引起了聽課老師的巨大爭議。老師們的意見主要有兩種:1.問題很有創意,激發了同學們巨大的討論熱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益;2.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歷史不可以假設。
這次評課讓我感到很迷茫,不知何去何從。請教了不少人,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這樣一個教學設計:
“18世紀晚期,美國有一位總統在任職期間,沒經過會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個人私怨,他又免了該法官的職務。后該總統為爭取連任,特意討好選民,否定國會提出的‘增加個人所得稅’的立法草案,國會不服,經再次討論,最后以2/3以上的總人數通過。總統很不高興,再次行使否決權并解散國會,卻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總統的這一行為是違憲的,該總統十分郁悶……”(1)請找出文中的錯誤之處。(2)請根據所學知識,畫出美國中央政府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的結構示意圖。
網絡上,大家對該設計評價非常高,一致認為,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恰當,使學生既能主動去探究美國政府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關系,又學會了用圖示表達歷史知識的方法,滿足了學生求異、求新的思維需求,學生的能力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
二、問題的分析
以上問題的設計,其實就是建立在對歷史假設的基礎之上的。仔細一想,很多觀點的提出,不都是用假設來說明問題嗎?
列寧說:“如果沒有戰爭,俄國也許會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不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鄧小平說:“如果沒有毛澤東思想,中國人民可能會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江澤民說:“如果沒有鄧小平理論,就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都是我們經常用的歷史資料,有的甚至出自于課本。誰說歷史不能假設?
于是,在《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這節課中,為了探究日本崛起的原因,我在兩個平行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班級是:“請大家閱讀課本,概括二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第二個班級是:“下面是日本人北山的故事:
1.1946年,新的日本憲法頒布,天皇權力受到限制,政治更加民主,北山感覺到了作為一名公民的自豪。
2.1949年,美國向日本索要戰爭賠償并且強拆工業設備,北山的工廠倒閉,他失業了。
3.1951年,通過朋友介紹,北山開始向美國軍方倒賣軍用物資,成為大富翁。
4.在政府支持下,北山的兒子經營外貿公司發了大財,對于他們這一代年輕人來說,雖然很多人都沒什么文化,但經濟上相當富裕。
根據課本內容,你認為北山的經歷符合實際情況嗎?為什么?”
結果,第二個班級的學生討論熱烈,學生積極參與,對該知識點的掌握遠遠要好于第一個班級。究其原因,我想還是因為第二種設計創設情境,降低了問題難度,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的緣故吧。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我們常說“歷史不容假設”,指的是歷史一旦發生了,就不可以再改變。然而,我們的歷史課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并且從中了解到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對我們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塑成提供借鑒。歷史課絕不僅僅只是歷史的再現。因此,筆者認為,只要是能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啟迪作用的教學方法,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而假設式的教學方法恰恰能夠起到這個作用。
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歷史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創設和營造開放性的課堂氛圍。新教材使我們能更好的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親身實踐的學習情景機會,盡可能讓學生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問,教師要精心設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多給學生交流表達的機會,多為學生創造歷史考察、調查、探究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結論
筆者所提倡的假設式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鳴形式來烘托學習氛圍等等,目的就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課堂上經常創設一些虛擬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等,是要經常用到假設的。如果動輒就拿“歷史不可以假設”這樣的條條框框來束縛教學活動,新課改的要求又如何落實呢?
歷史不可以重來,但假設作為我們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特別是歷史教學的一種方法,可以采用。只要我們嚴格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最終必然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姚高文.情境的創設與知識的構建[C].教學廣場,2005.6
[2]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C].課程·教材·教法,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