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公元前260)是發生在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決戰。戰爭經歷了兩年多的對峙和兩個月的殘酷殺伐,最后秦國以“死者過半”,趙國全軍覆沒的結果結束戰爭,極大的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千年之后,再次翻開史料,面對驚心動魄的殺伐,我們思冷靜地再次考這場戰爭,不做任何假設,只想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再次審視這場戰爭。
【關鍵詞】長平之戰;外交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即廟堂的運作能力
秦國:秦昭襄王53歲,及位第45年。前面經過了多年的察政參政,到公元前266年親政,昭襄王個人方面性格成熟穩定;趙國:趙孝成王23~28歲①,公元前265年及位。長平之戰時只有4年的執政經歷,趙孝成王個人的思想性格肯定是沒有秦昭襄王成熟的,所帶領的趙國其廟堂的穩定和運作能力是不能和此時的秦國相提并論的,其對舉國大戰和國際形勢的判斷與秦國相比存在不足。
有兩個細節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兩個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其一是戰爭之初,廉頗只帶領五萬趙國本土士兵去長平之地駐防,而在趙國接手上當的同時秦國則發兵四十萬②去爭上當之地。由此可見,秦趙廟堂此時對于長平之戰的重要性認識不同,戰前的準備也有差異的。其二是秦國反間計的得逞側面反映了趙國廟堂的運作能力比不上秦國。
經濟因素:此處所言經濟因素即支援持久戰爭的后勤能力
此時的秦國有長期經營的關中平原,有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四川盆地和新近取得的漢中盆地的局部地區和太行山南端的河內三角洲(“南陽盆地”),同時占領了當時的冶金中心宜陽鐵礦。但是趙國只有東部是占據了華北平原的局部和西北的河套平原,又因為河套平原是秦趙和匈奴三方沖突的地區,能夠為趙國多大程度的提供戰爭的后勤給養是有待商榷的。所以趙國糧食的供給和兵器的供應能力與秦國有著巨大的差別。戰爭僵持到最后,趙國曾向齊國借糧食,可見當時趙國的經濟生產已經經不起長期對峙所帶來的消耗了。
外交因素:外交因素即兩個國家對可能干預戰爭的其他五國所采取的措施
早在戰前,才華橫溢的范雎就對秦國的外交政策做了精心的布局,他提出來的“遠交近攻”的政策又被昭襄王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反觀趙國,雖然在戰爭前后也進行了細致的布局,但是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對峙階段,就有齊楚的作壁上觀,有韓魏的陰奉陽違,有燕國的突施冷箭。即便是在戰爭最近艱難的時候,去齊國借糧也沒能取得成功。所以外交對這場戰爭的權重是不可低估的。
軍事因素:此處的軍事我們只談軍隊的素養和將領的差異
就軍隊的素養而言,在公元前270年“瘀與之戰”以外,秦國將注意力轉向韓魏楚,并且從不間斷地在進行著規模相當的戰爭,但是在此前后的20年當中,趙國除了和北部的匈奴有過規模戰爭以外,在中原地區幾乎是沒有規模戰爭的。一支長期作戰的軍隊和一支相對而言處于和平當中的軍隊,其戰斗力肯定是有差別的。
從將領的個人素質而言,白起和趙括都是絕對的軍事天才,但是白起少年從軍,昭襄王13年已經是秦國的“左庶長”③,長平之戰時,白起擁有至少34年戰爭指揮的豐富經驗和在戰爭中錘煉出來的剛毅穩重的戰爭觀念。
文化因素:此處文化特指影響軍隊戰斗力和農業生產力的制度
在戰前的近百年時間里面,秦國和趙國都進行了生產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改革,但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徹底的,其涵蓋了農業生產,軍事建設等各個方面。尤其是軍功授爵制不但打破了貴族和平民的界限,還極大的激發了戰場上士兵死戰的決心。其制度在之后的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得到了全面執行。趙國趙武靈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雖然強化了軍隊的戰斗力,但是并沒有打破貴族和平民的界限。而且生產資料分配等經濟制度也沒有全面改變。所以面對秦國的戰爭機器的時候其局部“木桶短板效應”就暴露出來了。
地理因素:此處地理因素有部分是推測,并沒有準確記載
從戰術指揮的角度講,地形因素無疑是這場戰爭的亮點。根據后來考古的材料分析,長平之戰決戰前的對峙階段,秦趙之間以丹水為界,各自占領有利地勢,對于雙方來說形勢是一樣的。但是在趙括發動進攻的時候,白起用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策略,快速的占據了丹水兩岸的戰略高地,利用上黨高地的地形將趙軍分割,各個擊破。能夠有效靈活的利用地形,則體現了一個身經百戰的指揮官臨場應變水平。
其次由于戰國初期的大規模交通建設,此時全國各地的交通已經有了全面的進步,這對于秦國在戰爭僵持階段的長途糧食運輸也一定有積極影響。
兩千多年后我們再讀文獻,深思這一場曠古絕今的戰爭,我們不做任何假想,也不為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定性。只希望能在讀書思考的背后樹立兩個觀點:
第一,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蔽覀儽瘧憫腋?、血流漂櫓的戰爭戕害,也反對恃強凌弱、巧取豪奪的霸權、內憂外患的危機,同時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借用李俊杰先生的一首詩聊作表達:
《丹河水》
放棄一切迷魂事,和平乃為長久戰。
勸君莫忘丹河水,別拿白骨當金餐。
第二,作為地理學科,綜合性素養是其學科的基本屬性。我們應當樹立“因原合和”的分析問題的思維,在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全面的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
備注:①因史料中沒有準確記載趙孝成王的出生年,故其年齡是依據其父親的年齡推測。
②此處數字后世學者多有質疑,本文參照《史記》記載。
③秦爵位,司職協助國君統軍作戰并總管軍務。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01
[2]孫皓暉.《大秦帝國》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05
[3]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06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