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和學習主體能力已成為當前教學中重要的目標之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能夠很好落實這一教學目標。本文從初中地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學案編制的原則出發,簡要闡述幾點初中地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案導學;設置原則;應用策略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指以學案載體、以導學為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編寫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中設置的問題,進而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和會學能力。“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對學案的編制和教師的導學能力是關鍵性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嚴格遵循學案設置的原則,提高學案設置的質量,同時不斷提高自身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及控場能力,提高“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學案編制原則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和參與度,區別于傳統教學中的教師“填鴨”和“講授”的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也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能力,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原則。因此教師不僅要以書本中的知識為編制素材,也要以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興趣愛好適當地拓展學案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而探究能力是自學能力的主要體現,因此在編制學案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原則。多設置探究性問題,并且這些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層次性,通過問題的學習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得到其他問題的啟發,問題難度和知識設置的層次性,能夠讓學生通過逐步的學習扎實學習基礎,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
(三)增強學案設計的趣味性。
學案導學的過程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因為只有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去進行深入的學習。因此在學案開頭及探究過程教師可以用故事、歷史典故、地貌圖片、風景圖片、對比圖等材料體現學案的趣味性,豐富學案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四)突出地理知識應用。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為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而存在,因此在學案的編制內容中不僅要滲透對地理知識和學習進程的指導,也要滲透自學的方法和探究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學和探究的認識。其次要突出學科的知識應用,體現出地理課程獨特的區域性和綜合性,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和地形的變化來吸引學生的要求,同時要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知識應用能力的掌握,提高學案學習的效果。
(五)制訂目標的可操作性。
在學案的編制中會有很多問題的設置,即學生學習目標的設置,這些學習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通過自身學習能夠完成,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騖遠,如果目標程度過高,學生通過學習一無所成,那么就會產生挫敗心理,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普遍自學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和更新,根據實時情況隨時調整目標設置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學習成就感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學無止境的認識,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二、初中地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用策略的探索
(一)課前以學案預習新知,提高課前預習效果。
預習新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同學在預習新課時缺乏系統的結構分析及目標管理,而不能產生良好的新課預習效果,失去了新課預習原本的意義,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教師要重視預習新知這一模塊。教師通過對新知的認識研讀,編寫出適合學生預習新知難易程度的學案,在完成本課時或者新課開始前一天下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完成學案中的問題來逐步進行新課預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前預習效果。例如在預習七年級上冊《降水的變化與分布》這節新課時,教師在學案中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可以有“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_____。降雨的等級劃分為___、___、___、___。2.降水量測量的基本儀器是_____,常用的降水量單位為____。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_____圖來表示一個地區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4.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為:(1)緯度:赤道附近地帶降水___;兩極地區降水___。(2)海陸: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____降水多,大陸____降水少;中緯度地區,____地區降水多,____地區降水少。(提高題——地形:山地地區,迎風坡降水_____,背風坡降水_____。)”等問題,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新課知識。
(二)課時以學案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通過故事、問題、提問等進行新課導入,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通過學案也可以進行達到同樣的效果。教師根據本課時的授課內容,在導學案中加入引子、資料、深入問題等部分,讓學生通過引子和資料的學習對新課進行理論上的補充、形成對新課的基本認知,通過深入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和探究的興趣,為自主探究做好準備。例如在編制《疆域》這節課時的導入學案時,可以用我國領土面積的綜述為引子、以“我國明代嘉靖年間釣魚島見于《使琉球錄》中,屬于中國的琉球群島,以后多次有記載。甲午戰爭后,被日本強行割占。”為資料幫助學生學習,也可以以以下圖片中的問題為深刻問題探討的原型,為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三)課堂分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分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是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互補性和相似性交叉進行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分工協作,在團隊精神和好勝心的促使下提高探究的速度和認真程度,進而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對個人任務的安排和組內問題的討論分析,也能夠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討論過程中學生間思維的碰撞也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上一節中用于探究的問題進行分組合作探究時,學生可以先對每個問題進行具體的探究人員的分布,然后在全部找出自身的答案后,再進行組內答案分析及討論,組合每位同學的學習結果形成最后答案,不僅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夠通過互補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
(四)課堂教師講解與總結,培養學生會學能力。
課堂教師講解與總結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精華所在。教師對導學案和教學案中問題及資料的講解,要能夠讓學生更具體地了解這些地理知識,也要讓學生能夠將自己探究的答案與教師講解的答案進行對比,認識自身探究上的不足,對有疑問的地方及時提出問題,完善知識結構。其次,教師對該次合作探究的總結,要具體指出每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的優點及不足,方便學生及時改正,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有的小組會沒有具體規劃,沒有選出領導者也沒有進行任務分配,全體成員找一個問題的答案,浪費了時間也起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這時教師就要指正出來,并進行正確方法的講解,讓學生有據可依。
(五)課后以學案拓展教學,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在編制課后拓展訓練的學案時,就要在其中滲透拔高題目和課外問題,不僅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體系,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西北地區》這節課時時,針對課后拓展學案的編制,教師可以以地形分析和特點為主進行拔高訓練。如:
(1)該地區的地形類型是____和____。
(2)該區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該區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么?
(4)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和戰略是什么?為什么要如此設置?
綜上所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學案在編制過程中要遵循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體現學案導學趣味性、課堂分小組合作探究、滲透和突出知識應用、學習目標的可操作等原則。課前以學案預習新知、課時以學案導入新課、課堂教師講解與總結、課后以學案拓展教學等方法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達到提高課前預習效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會學能力、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恩超,吳宇倫.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究與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9(04):314-317
[2]張紅,陳雪,李秋贏.關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原則與方法探討[J].中學教育探討,2015.16(03):258-260
[3]徐程程,張麗娜.試論初中地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報,2014.13(01):132-135
[4]杭捷,趙成偉,張赫.初中地理教學研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與方法[J].中小學教育(中學版),2015.22(03):1241-1244
[5]劉蘭鴿,葛大蕓.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與思考[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0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