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后“新課改”時代的到來,教師要擺脫機械灌輸結論的做法,要讓學生在探究教學中發現規律,建構知識。本文主要闡述了探究式教學的原則以及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探究教學;自主建構
傳統教學中,教師囿于結論的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缺少思考、沒有想象,學生亦步亦趨跟從教師的思維,刻意揣摩教師的答案,通過“刷題”來提高考分,當遭遇新的問題時,常會出現百思不得其解的狀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留有讓學生親歷數學體驗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思考數學、發現規律,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能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只有依靠調查研究、動手操作、搜集信息、表達交流等探究式學習活動,學生才能深入了解所學知識,與同伴分享交流、一起提出與解決問題,才能內化所學知識,養成學習數學的科學態度。
一、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問題性原則。問題是探究教學的起點,教師要擺脫“師講生聽”的模式,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分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教會學生如何提出新穎性、獨創性的問題。
2.主動性原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要發揮其能動性,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悟一悟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學會交流合作,學會自主創造。
3.構建性原則。在數學探究教學中,教師留有讓學生用手操作、用口表達、用腦思考的機會,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猜想、類比、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活動,開啟自己的思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4.情感性原則。傳統教學中,學生習慣于接受,機械地記憶結論,沒有發現,沒有創造,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在探究教學中,既有信息的傳輸與反饋,也有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愉悅。
二、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1.概念探究,弄清概念的來龍支脈。數學概念是數學家們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而獲得的,部分教師為節省時間進行大量的訓練,忽視了概念教學,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體驗,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如在“函數的單調性”教學中,教者創設情境,“用數字將每一個樓梯的臺階標下來,隨著樓梯臺階標號的增大,我們所處的位置在不斷上升,反之,當我們下樓時,位置是逐漸下降的。”接著教者向學生呈現一次函數f(x)=x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嘗試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學生理解為,增函數就是函數圖像上升,減函數就是函數圖像下降。教師讓學生結合函數圖像,在函數的定義區間上描述隨自變量x值的變化函數值f(x)的變化情況。學生通過探究,能描述了在(-∞,0]上,隨著自變量x值的增大,函數值f(x)逐漸減小;在(0,+∞)上,隨著自變量x值的增大,函數值f(x)逐漸增大。
2.例題探究,掌握思維方法與數學思想精髓。教材中的例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抓住例題進行探究,能有助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能抓住重點,開啟思維的閘門,從一點切入,“牽一發而動全身”,把握數學思想方法的精髓。如在“直線的一般方程”學習中,例5“已知直線經過點A(6,-4),斜率為-4/3,求直線的點斜式和一般式方程”,學生通過探究能將點斜式轉化為一般式,并體會其特點。例6“把直線l的一般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線l的斜率以及它在x軸與y軸上的截距,并畫出圖形。”學生通過探究,掌握了將一般式轉化為斜截式的方法,并能求出直線的斜率以及在y軸上的截距。學生通過探究,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能抓住聯系之點進行轉化,去主動解決問題。
3.習題探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學生在完成習題時,常重視作業的“量”而忽視了思維的“質”,思考問題的方法較為單一。教師也忙于講解解題過程、訂正錯題,而忽略了學生的解題研究,致使試題的功能受到抑制。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體驗、猜想、驗證,使自己的思維活動得以深入。如“對于函數f(x)=x2+ax-a+1,存在x0∈[0,1],使f(x0)<0,求a的取值范圍。”學生通過探究,得出以下解法:
師生共同評判,分析一體現了分類討論的思想,分析二體現了轉化思想與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通過探究,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開展探究式教學,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孫勝濤.淺談高中數學的探究式教學[J].河北理科教學研究,2006
[2]呂世虎,王積建.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 數學教育學報,2005
[3]尹成江.新課程理念下的“再創造”活動探討[J].數學通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