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采用高壓輸電的原因,建立高壓輸電模型,理解各個物理量的相互關系。到這一節課時,老師通常的做法:課本為主陣地,教師主講。要不教師“灌”,要不課本“填”,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然后用習題強化規律,加上相關實驗不太好做,從而放棄了這一次非常好的培養學生思維和設計實驗,動手探究驗證的好的素材和機會。下面說一下我對這節課的改進與嘗試。
首先,復習回顧交流電的產生模型(如圖1),提問線框中電流的方向以及安培力的方向,學生總體回答到位。在此后,教師開始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安培力對線框的轉動是動力,還是阻力?”學生還是能夠順利回答出來,“是阻力。”緊接著問題就來了,“有阻力存在的線框還能維持勻速轉動下去,繼續發電嗎?”學生脫口而出:“當然不能。”教師繼續追問:“那么怎樣才能維持線框勻速轉動下去呢?”“必須給線框動力和安培力阻力平衡抵消。”教師開始逐漸引出問題:“能不能考慮一下,能量如何轉化的?”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后,學生能從平衡進一步意識到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轉化為電能,并且能夠表述為能量的轉化,發電機其實就是將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轉化工具。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發電機(廠)一般建造在哪兒?”學生水到渠成回答出:“能源豐富的地區。”“水資源豐富地區為西南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地區為新疆、沿海等,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為山西”,教師繼續問:“那你們還知道我國用電大省在哪些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并且我給了一幅中國地圖如圖(2)讓這幾個學生標示。
接著問:“那你們說,怎么樣把發出來的電送給用戶,能不能畫個圖?”“用導線連接唄。”學生一邊說,一邊已經動筆開始畫圖。學生畫好圖后,我在實物展示臺展示了同學的模型圖如圖(3),同時拋出課題,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將要學習研究的電能的輸送問題(遠距離輸電)。
教師繼續引導,從一個地區到另外一個地區,電阻公式里L不能忽略,而且非常大,說明遠距離輸電線電阻,不能像實驗室那樣忽略不計。教師立即請學生修正模型圖如圖(4):
接在,教師開始引導設問:“怎么樣減小輸電的損失?有哪些方法?請同學們思考。”
生:“輸電損失就是圖上的r線上的ΔU和ΔP,減小I和減小r就行了。”
教師不置可否,繼續問:“這些方法哪些可行?還是都可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給出理由。”學生開始相互交流,其中一組交流如下:
生1說:“減小r有什么方法?怎么減小?電阻公式里L不能減小的啊!”
生2接著后面說:“還可以改變電阻公式里的S,讓S增加。”
生3:“增加S,不太好吧,導線變粗,浪費材料,還架設困難。”
生4:“還可以減小電阻率ρ。”
生5:“我來查查表,哪種電阻率ρ最小。”
生6:“是銀,沒人弄銀做導線吧?太貴了!”
生7:“看來減小r不太可行,還是減小I吧。”
生5:“由I=P/U,大家看減小輸送功率P行不行?”
生6:“應該不行,發電廠不可能少發電,或者不發電,反而是要多發電。”
生7:“在輸送功率P一定,提高輸電電壓U,就能減小電流I。”
生8:“對啊,我看到外面就有高壓電線,難怪原來如此!”
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大家討論的非常好,減小輸電線上損失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就是采用高壓輸電。”
接下來建立的高壓輸電模型,繼續設置問題:“怎樣實現高壓輸電,送至用戶,請同學們能不能在原來模型圖上修改,試著畫出高壓輸電模型。”學生思考、討論、匯總后畫出高壓輸電模型圖,教師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學生畫圖,如圖(6)
教師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結果充分的肯定。
接下來為模擬實驗探究環節,教師設問:“高壓輸電模型從原理上我們已經清楚了,下面我們能不能用實驗模擬呢?”要求能夠對比展現兩種情況:不用高壓輸電方式,用戶不能正常工作,而采用高壓輸電方式,則能夠正常工作。
生9:“我們就可以用學生電源做發電廠,小燈泡做用戶,問題到哪兒去找很長的輸電線?”
生10接著后面:“輸電線就是因為有很大的電阻,不能忽略,我們就用大電阻代替輸電線,功能不就是一樣。”
生11:“對!升壓變壓器和降壓變壓器就用學生演示變壓器。”
生12:“我們一起動手試試。”
給學生提供必要器材,供學生選擇設計。
圖(7)為不考慮導線電阻,小燈泡能夠正常工作。
圖(8)為經過長導線后(用大滑動變阻器模擬代替),燈泡不能正常發光工作。
圖(10)為高壓輸電模式下,先1:14升壓,再14:1降壓,小燈泡能夠正常發光工作。
后記:在老師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對話,研討出方案,通過重組器材,模擬實驗,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動手實驗,培養操作能力,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可想而知,當高壓輸電模型下小燈泡發光,他們的內心多么激動,這樣的說服力無需多言。教師將一節理論講授課,改進為一節理論分析加實驗設計探究課,通過師生互動環節,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而且使學生從實驗中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本實驗所有照片,均為實物照片,無任何修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