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課中恰當的評價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對課堂與課外評價、單元與期末評價等方式的探索,形成立體的評價機制,促進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評價;科學素養;學生
新課程強調:“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科學課程學習的評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打破單一的書面考試的評價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充分利用評價杠桿作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一、注重課堂實時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的一句激勵性的評語、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動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學習《分離混合物》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如何分離木屑與鐵釘的混合物。我預計學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用磁鐵吸鐵釘;用篩子篩;用水浸泡。其中一個學生說:“收稻谷的時候,我爸爸媽媽會把稻谷揚起來,風一吹,飽滿的比較重直接落在地上,空殼的很輕就會吹到一邊,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分開木屑和鐵釘?”我笑著說:“你真是個有心的孩子,不但會觀察生活,還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大家試試看,用嘴巴輕輕地吹風,看能不能分開!”同學們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進入了后續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可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發現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盡力捕捉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創造火花或存在的問題,相應地給予口頭即時評價。當學生問題
答錯時提示學生,“你再考慮一下,一定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你能行!”“請你聽一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看有沒有可取之處,好嗎?”這樣的話語,不會讓學生難堪被動。當學生發言精彩時鼓勵學生,“你發現了這么重要的方法,老師為你感到驕傲!”“老師發現你不僅聽得仔細,說得也這么清晰流暢,真棒!”“你的回答真是與眾不同呀,很有創造性,老師特別欣賞你這點!”這樣的贊賞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榮譽感,感到快樂。
通過這樣的實時評價,對學生實驗或觀察中一些獨特的見解表示肯定和贊賞,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使學生對科學探究始終保有愉快的情感體驗。
二、突出探究技能評價
培養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是科學學習的一項重要目標,既要“學科學”,更要“做科學”。科學探究技能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指定實驗。也就是教科書上指定必須做的實驗。每一單元在學習之前,可以安排時間進行預習,了解本單元需做的實驗,需要準備的器材,并分工準備相應的材料。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實驗材料。
2.拓展實驗。可以是實驗材料的改進,可以是實驗方法的改進,還可以是教材內容的延伸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很多或簡單易行,或趣味性強,或在重難點上有突破的拓展實驗。
如,在做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時,主要解決密封空氣、熱源兩個問題,同時還要現象明顯。有的同學方法就非常簡單:用洗衣粉水把錐形瓶口密封,用手捂錐形瓶就會發現瓶口的泡泡鼓起來。
3.科學小制作。對于小制作,我們追求的是科學性、實用性要強。如做簡易量筒,不能在瓶子上隨意標上刻度就用,而是要做得科學規范。可用儀器室的量筒做標準注明刻度。鼓勵學生在制作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
4.科學實驗設計。有些實驗過程比較長,或者受材料限制,可能無法現場展示,這就需要對這樣的實驗進行設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空間感知能力。
如在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食物”一單元,研究面包發霉的條件等實驗,在課堂上是無法完成實驗過程的,但在考察和評價學生探究技能時,可以要求對實驗進行設計,只要說明需要的材料、實驗方法、實驗過程、預期實驗現象和相對應的結論等。
三、實施單元階段評價
我們在科學教學中發現,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存在好奇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奇感消失后,學習熱情也逐步減退。而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的學生往往不關注別人的活動。為了調動全體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我采用單元評優激勵法。
其一,評價學生探究實驗記錄。對學生平時探究過程中實驗情況的記錄進行評價,包括實驗方案的制定,研究問題的確定,探究材料的使用,探究的基本過程、發現和收獲,以及記錄的方式和方法等。
其二,展評單元思維導圖。單元教學結束后,思維導圖就可以“大展身手”。每個單元的核心內容,用一幅A4紙大小的思維導圖就足以囊括。極大地加強了學生大腦知識信息的有序儲存和提取。通過展示與評價,促使學生積極動手制作和動腦思考,使他們從整體上掌握基本知識結構和各知識間的關系,形成清晰的概念網絡。
其三,評選“小小科學家”。每個單元學習結束時,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民主評議選出本單元的“小小科學家”,鼓勵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興趣。
四、實行期末開放測評
期末終結性測評時,改變以往單一的科學知識的考查,而是力求涵蓋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內容,既要考查科學知識,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等方面的變化。
1.注重試題內容的生活化。加強科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價值。例如:
a.關于浮力的問題:夏天過后,小明家的綠豆有很多被蟲子咬空了,你能幫助小明的媽媽把好的綠豆和被蟲子咬過的綠豆分開嗎?
b.關于擺的試題:小明奶奶家的座鐘(即擺鐘)越走越慢了,你知道應該怎樣修嗎?
c.關于液體的熱脹冷縮試題:為什么瓶裝液體,如醬油等都不能裝的滿滿的?
2.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投入、過程和效果。
a.愿意合作與交流的試題:在分組實驗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怎樣才能提高實驗效率?
b.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如:學習了土壤的成分之后,生活中我們宰殺過的雞、魚內臟可以怎樣處理?玉米、小麥的桔梗如何處理有利于肥沃土壤?
c.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如根據月相的觀察,考察不同的月相分別是農歷的什么時間。
3.關注探究能力的評價。
a.關于熱氣球上升的試題:點燃酒精燈,在上面撐開一個塑料袋,做這個實驗,你的塑料袋升起來了嗎?為什么?
b.關于對比實驗的試題:請你設計一個對比實驗,比較雕牌洗衣粉與立白牌洗衣粉的去污能力。
五、關注“四小”作品評價
“四小”作品即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養殖。為了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我們把作品納入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范疇。
如學習了《用紙做一座“橋”》一課后,學生利用課外實踐合理利用材料,對紙橋進行再設計,大大提高紙橋的承重能力,并是紙橋更美觀。對于學生開展的課外種植植物、飼養小動物等活動,我們從過程記錄、觀察日記等方面進行評價。
通過各種評價手段的嘗試,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使學生科學學習呈現立體的、有結構的樣態,學生的科學素養將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高漲,增強了科學研究技能,不再把學習視為一種負擔,而是作為一種有趣的活動。二是學生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移進課堂,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良好發展。三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很大發展,尤其是對待科學的態度與思維方式產生了很大轉變。
【參考文獻】
[1]凌彬.小學科學課教學評價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08(21)
[2]吳建偉.利用思維導圖,促進思維發展[J].科學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