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認為大洪水是蘇美爾由聚落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轉折點。蘇美爾王表中大洪水之前的5座城市并不是今天意義上功能健全的城市,而是聚落,但已具有城市的某些功能,如神廟及祭祀、王權、居住、商業活動等。大洪水以后的尼普爾和基什,是蘇美爾人的圣城和成就帝業的榜樣,兩座城市以神的崇高和人類的強悍同樣造就了蘇美爾歷史的傳奇。約前2800~前2600的烏魯克和約前2047~前2030烏爾第三王朝是蘇美爾文明的鼎盛時期,城市社會分工已經明顯,統治階層是王室和祭師,土地和水源是國家資產,商業貿易已十分發達??脊艑W資料表明,亞述興起前蘇美爾王表上沒有列入的城市拉格什、埃卜拉、蘇薩等均是兩河流域的重要城邦,其中以蘇薩為都城的埃蘭王國是兩河流域與蘇美爾同等的古老文明。
關鍵詞:兩河流域;蘇美爾王表;城市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北主要城鎮區域與PREE的動態模擬、空間整合研究”(51178163)]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是指在兩河流域間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
蘇美爾王表(Sumerian King List)是用蘇美爾語書寫的古代文獻,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各地,目前發現總共有十六份,互相之間基本相同。蘇美爾王表列舉了官方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統治的時間,王權的更替是以城市或神廟來表述的。這11座城市依次是:埃利都(Eridu)、基什(Kish)、烏魯克(Uruk)、烏爾(Ur)、阿卡德(Akkad)、阿萬(Awan)、哈馬茲(Hamazi)、阿達布(Adab)、馬里(Mari)、阿克沙克(Akshak)、伊辛(Isin)。在亞述興起前蘇美爾王表上沒有列入的城市有尼普爾(nippur)、拉格什(Lagash)等。
縱觀蘇美爾王表①,明顯地分為“洪水前”和“洪水后”兩個時期。兩個時期有著不同的時間計量單位,洪水前的時間單位為“sars”, 一個“sars”單位是3600年,下一個單位是“ner”,為600年。洪水后的時間單位為年,但諸王的統治時間都很長,基什第一王朝的Jushur統治時間長達1200 年,到烏魯克第一王朝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約前2600年)之后,諸王的統治時間變的比較實際,但阿萬王朝、基什第二王朝等統治時間仍然很長。吳宇虹認為,各城邦發明的紀年方法不相同:尼普爾用年名紀年,舒路帕克用輪換的執政官(ensi)名字(名年官)紀年;拉格什和溫馬以執政官在位的年數紀年,阿卡德統一兩河流域后,源于圣城尼普爾的年名紀年法成為王朝主要的紀年方式[1]。
從文化類型看,兩河流域分為無陶新石器時代(前9000~前8000年)、有陶新石器時代(前7000~前6000年),包括哈蘇納文化(Hassuna~前6000年)、薩馬拉文化(前6300年~前5500年);銅石并用時代(前6000~前3500年),包括哈拉夫文化(前5000多年~前4300年)、埃利都文化(始建于前5400年~前6世紀被最終廢棄)、歐貝德文化(前4300年~前3500年)、烏魯克文化(前4000年~前3100年)、賈代特·納賽爾文化(Jamdet Nasr、前2900~)。城市的發展一般略晚于其考古學的文化年代,即城市的文化年代包括了城市前期聚落(settlement)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較長的時段,而要形成有一定規模和功能的城市卻相對較晚。
一、大洪水之前的五座城市
Issar A S與Zohar M的研究表明[4],前3100及前2900分別有一個洪水期,他們認為洪水之后的干旱造成閃米特牧人進入兩河流域,證據是《蘇爾美王表》顯示在阿卡德邊界的基什第一王朝不少國王用的是閃米特語的名字。在《蘇爾美王表》中是把大洪水作為蘇爾美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即由聚落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轉折點。
依照蘇美爾王表,“王權自天而降,王權在埃利都。在埃利都,Alulim成為國王,他統治了28800年?!贝蠛樗肮灿?座城市,即埃里都、巴德提比拉(Bad-tibira)、拉爾薩②(Larsa)、西帕爾(Sippar)和舒魯帕克(Shuruppag)。5座城市情況見表1。
埃里都是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早的定居點,其在前5900年左右修建神殿是最早的宗教建筑。諸神廟所在的聚落,也正是各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這種擁有神廟的大型聚落,也是各地的中心聚落。蘇美爾人認為,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務神,人只有在神的憐憫下才能生存。蘇美爾的王受神的保護,是神的代理人。在蘇美爾“城市屬于神■”的信念,規定城市的統治者首先是城邦神的仆人,國王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受神廟當局的約束獨立行使職責,但負有養護并修復神廟的神圣職責[5、6、7]。因此,埃利都的祭祀功能超越了其城市本身的地域界線,可能是大洪水之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祭祀中心。在許多版本的《蘇美爾王表》中,并沒有“埃利都衰落了,王權轉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權轉移到拉爾薩”等注釋。
蘇美爾王表中大洪水之前的5座城市并不是今天意義上功能健全的城市,而是蘇美爾人聚居的聚落,開始了簡單的水利灌溉,快輪制陶和冶銅業的初步發展,這些聚落已經存在著專業化的生產,具有城市的某些功能,如神廟及祭祀、王權、居住、商業活動等。蘇魯帕克早期的經濟文獻反映出神廟地產是由高級祭司散伽(即主持祭典的大祭司)等人掌管的;土地買賣文書記載,個體家庭一次出售土地有的竟達幾公頃之多;N·M·賈可諾夫估計,蘇魯帕克居民總數約15000~20000人,全權男公民只有約2150人[8]。流傳的蘇美爾語表明,早期這些聚落之間可能具有某種分工或不太明顯的職能,如巴德提比拉與手工業(銅)、舒魯帕克的谷倉和分配中心等。
二、尼普爾(nippur)與基什(Kish)的比較
尼普爾(前5262年~)位于兩河流域中部,南部蘇美爾和北部阿卡德之間,幼發拉底河東側,今伊拉克的尼法爾(圖1)。尼普爾是是蘇美爾人祭祀中心,是祭奠蘇美爾主神恩利爾(Enlil)⑤的所在地。盡管尼普爾從來不是一個王朝的首都,卻由于是眾神的會場而享有特殊的宗教地位。各蘇美爾城邦國王為了王權的合法性和戰爭的勝利,都想供奉恩利爾,尼普爾因此成為必爭之地。盡管蘇美爾城邦之間戰爭頻繁,但尼普爾從未被戰火殃及,其地位就像后來的耶路撒冷和麥加。世界上最早的學校誕生在尼普爾,是當時為王室和神廟培養書吏和書記員的學校。
19世紀末在尼普爾遺址發掘出土的泥片上是前1500年繪制的《尼普爾城邑圖》(圖2、圖3)。圖的中心是用蘇美爾文標注的尼普爾城的名稱,西南部有幼發拉底河,西北為嫩比爾杜渠,城中渠將尼普爾分成東西兩半,三面都有城墻,東面由于泥片缺損而不可知。城墻上都繪有城門并有名稱注記,城墻外北面和南面均有護城壕溝并有名稱標注,西面有幼發拉底河作為屏障。城中繪有神廟、公園,但對居住區沒有表示。其比例尺大約為1:12萬。
基什(—前2335年)位于蘇美爾地區的北部,今天伊拉克中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兩河相距很近,控制了基什,就意味著控制了兩河流域的咽喉。按照《蘇美爾王表》,大洪水之后,王權自天而降,第一個就落到了基什,是第一座在大洪水之后統治兩河流域的城市。
基什共有四次稱霸兩河流域,即有四代王朝,共有39位王,其中第一王朝最為強盛,有22位王。從基什出土的碑文顯示,恩美巴拉格西(En-me-barage-si,基什第27位王)是年表可考古確認的最早統治者(約前2600年),他征服了埃蘭,掠奪大量戰利品回到兩河流域,也是《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基什王阿伽的父親。以致后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并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對蘇美爾人而言,“基什的君主”就意味著世界之王。
20世紀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歐內斯特·麥凱的發掘證實[9],此城除一座神廟外還有一座世俗的宮殿,這座宮邸有高聳的門樓、用扶壁加固的外墻和圓柱支撐的房間,它與基什另一座巨大的建筑物一樣,都具有聞名于世的美索布達米亞最早的王宮建筑物的特點。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發現一小塊石板,其兩面以直線刻畫出表示各種事物的圖畫符號,其中可以辨識的有人的頭、手、腳等,年代約為前350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在大洪水以后的尼普爾和基什,一個是蘇美爾人的圣城,眾神之王恩利爾的祭祀中心,是君王們禮遇有加、不敢冒犯的禁地;另一個是人類強權的象征,征服其他民族,掠奪埃蘭(一個與蘇美爾一樣古老的文明)大量財富,是君王們一心模仿、努力成就帝業的榜樣。兩座城市以神的崇高和人類的強悍同樣造就了蘇美爾歷史的傳奇。
三、蘇美爾文明的鼎盛時期
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文明進入鼎盛時期,規模較大的運河出現,發揮著運輸功能,兩岸城市興起,居民從小村莊搬到中心神廟的附近,灌溉系統良好,由驢拉的單犁取代了鋤,種植大麥、小麥和棕櫚,飼養著大角牛、羊、驢、豬、狗等,已有金屬工具和武器,如銅斧、矛等。社會分工已經明顯,統治階層是王室和祭師,土地和水源是國家資產,商業貿易已十分發達。
(一)烏魯克(Uruk、前3800年~)
烏魯克遺址地處幼發拉底河以東,今天的塞當沃以北15公里,其長期繁榮曾受益于幼發拉底河的航運,如今烏魯克遺址遠離幼發拉底河20公里,是一片沙漠荒丘。
在歐貝德文化(前4300年~前3500年)時期,烏魯克出現以神廟為中心的大規模聚落,奠定了城市形成、發展的基礎??脊虐l掘表明,烏魯克文化(前3800年~前3100年)主要文化層為烏魯克遺址12~4層,在第6層的城區面積不小于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筑物、園地墓地和民房各占三分之一。
烏魯克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人工灌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產工具和陶鐮仍繼續使用,手工業、特別是制陶和采石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烏魯克文化流行輪制的紅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飾以簡單刻紋,器形以高柄長嘴的鐘形罐為主。金屬制品盛行,并打制金銀器皿,更多地用銅制造矛、棍棒頭等武器。
據蘇美爾王表,烏魯克第一王朝是號稱烏圖之子美什千加舍爾(Mesh-ki-ang-gasher,約前2800~前2700)打敗了基什,王權轉移到了埃安那(E-ana,埃安那是烏魯克內的神廟,這里就是指烏魯克),但“美什千加舍爾走向大海消失了”,不知所終。恩美卡爾(Enmerkar)是美什千加舍爾之子,建立烏魯克王朝⑥。之后,“牧羊人”盧加爾班達(Lugalbanda)和Kuara城邦的“漁夫”杜姆扎德(Dumuzid)統治烏魯克。約前2600年,盧加爾班達之子、《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建立了蘇美爾國家。
據19世紀中期以后對烏魯克古城進行發掘,烏魯克(Uruk)遺址占地550公頃(圖4、圖5),城市中心地區的神廟建筑(其中最早者可追溯到前4000年),前3000年前后建筑的城墻⑦,遺址第4層發掘出建于前2815年左右的神廟,坐落在城市西部的古巴比倫時期的宮殿,位于城市東部的塞流古和帕提亞時期的建筑等,表明烏魯克城市悠久的歷史和輝煌。
神廟建筑物(圖6)集中在伊安納塔廟區和天神安努塔廟區。前者的代表性建筑是石廟、紅廟、迷宮和鑲嵌廳。鑲嵌廳筑于臺基之上,大廳的柱廊由兩排直徑達2.62米的柱子拱立,圍墻以紅、白、黑色的圓錐形鑲嵌物裝飾。考古出土的資料表明,烏魯克的財富由神廟區集中分配;產業分工在烏魯克的城市格局中得到體現,并以烏魯克為中心,出現四級聚落分層。晚期,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氏族制開始瓦解,并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
目前已發現烏魯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個。烏魯克發掘出土的泥板,年代橫跨3000年,幾乎包括各個時期,其中的大量“古樸泥板”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圖6、圖7)。此外,重要的器物有烏魯克石膏瓶、滾印和石頭塑像等。
(二)烏爾(約前2600年)
烏爾是兩河流域最南部的城市,靠近幼發拉底河在波斯灣的入海口,如今它的廢墟已經被陸地所包圍,位置也變成了幼發拉底河的右岸,今伊拉克境內濟加爾省的艾爾-穆迦亞爾丘。烏爾遺址西北和東南相距1.2千米,東北和西南相距800米,而其相對海拔高度為20米(圖8)。
根據考古發掘,烏爾遺址早在歐貝德時代前期的地層中就出現過人類定居的跡象。在烏爾王陵的地層之下存在著一個厚達3.5米(11英尺)的洪泛淤積層,在淤積層下面則覆蓋著早期的聚落遺存,其中包括歐貝德時期的陶器,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人類定居的最初階段。
烏爾的歷史上,以烏爾納姆(Ur-Namma,約前2047-前2030)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最負盛名⑧,曾擊敗烏圖-赫加爾,滅烏魯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烏爾納木在執政期間,興建神廟,農業的灌溉體系得到長足發展,《烏爾納姆法典》(1952年,人們在伊斯坦布爾鑒別出了它的一些殘篇)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烏爾城內的房屋都是兩層住宅,擁有十三個或者十四個內室,并且在墻的里側涂有灰泥。
烏爾納姆的繼承者——國王舒爾吉(約前2029~前1982)鞏固了烏爾帝國的疆域,并且重組了帝國的架構,使之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他統治至少42年,并在其統治中期自稱為神。在前2030年到前1980年間,烏爾城乃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數量達到了約65000人。
烏爾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主要的都市中心,大量出土的第三王朝的楔形文字資料表明,烏爾納姆爾時代兩河流域進入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大規模王家手工業作坊,《烏爾納姆法典》反映出私有經濟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烏爾城烏爾是波斯灣地區最為重要的商業口岸,所有通過海路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的財富均需經過烏爾城中轉。一些海運貿易商的書信也證實王室和神廟以外的私有經濟的繁榮,波斯灣上的商船重新帶來了馬干和梅露哈的財富,特別是大量的銅和錫。
一種被稱作“城市印鑒”的柱形印章包含一種前置的楔形文字符號,以寫明或者象征古代蘇美爾的城市國家,許多這樣的印章在烏爾被發現,而在其中烏爾的名頭凌駕于諸邦之上,由此確認了烏爾城市當時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
烏爾的守護神是南娜,是蘇美爾的月神。始建于烏爾納木統治時期的烏爾塔廟是兩河流域各時代各地區不可勝數的塔廟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殘存部分高出周圍地面16.76米,皆用燒磚砌筑。發掘之前,伊拉克政府明確規定,發掘者不許移動塔廟的任何一塊磚。塔廟在前6世紀被那波尼圖斯重建。
在烏爾金字形神塔東南250米(820英尺)處有著名的“烏爾王陵”,發掘出了若干重要建筑,包括艾努恩馬赫神廟,名為“艾杜布拉爾馬赫”的建筑群(這一建筑群是為一位國王修建的),艾基帕爾(大祭司的住所)以艾胡爾薩格(一個神廟建筑)。在神廟區之外,許多用于日常居住的房屋也被發掘出來。其遺址發掘狀況見圖9。
在著名的烏爾王陵之中發現有國王及王后的印章,各墓都有數量不等的殉人、戰車和數量龐大的由貴重金屬打造的奢飾品,以及那些從遙遠的地區進口而來的珍貴的石制品(它們分別來自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波斯灣),顯示了烏爾城邦統治者的財富和當時手工工藝的精湛,表明當時金、銀、銅等金屬的冶煉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四、蘇美爾王表中外民族統治時期
(一)阿萬(Awan、前2600~)
埃蘭位于兩河流域間新月沃土東部的卡魯恩河(Karun River)與克爾凱河(Kerkheh River)河谷中,現伊朗胡齊斯坦(Huzestan)省。以發掘出土的彩陶文化定年,可以上溯至前5000年,是與蘇美爾同期的偉大文明。在埃蘭地區有許多城市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有阿萬(Awan)、蘇薩(Susa)、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據蘇美爾王表記載,基什第一王朝之后,歷史的輪回很快降臨蘇美爾人,恩美巴拉格西曾經征服的埃蘭人成為兩河流域的霸主,即阿萬(Awan)第一王朝(大約前26世紀)。前2550年,阿萬第二王朝建立(蘇美爾王表沒有列入),希塔(約前2280~前2240)在位時國勢日盛。前23世紀末,埃蘭人擺脫阿卡德統治,建立統一的埃蘭聯邦國家。阿卡德王納拉姆辛(Naram-sin,約前2190~前2154)曾遣使前往蘇薩訂立友好同盟條約,以抵御庫提人進攻。
維克多·V·瑞布里克(俄)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認為[12],埃蘭文明史是由另一個民族單獨創造的,與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甚至有更古老的文字。但是后來蘇美爾人走到了前面,阿卡德人將他們的文化影響強加給了它。埃蘭已經發明了圖形文字(或象形文字),它與蘇美爾文字不同,至今仍未破譯。用埃蘭文字寫成的文獻不僅在蘇薩有所發現,而且在整個現代伊朗都有所發現——高地中心的錫亞爾克丘(Tepa Sialk),現在的卡香城(Kashan)和哈馬丹(Hamadan)城附近,葉海亞丘(Tepa Yahya)東南部,克爾曼(Kerman)南部等。根據碳14年代測定法,葉海亞丘城可以追朔到前4000年中期,所有存留的文獻都是關於經濟的,有的文獻上還出現了馬的圖案,這可以證明埃蘭人已經開始使用馬匹。
(二)阿卡德 (Akkad、前2270~前2083)
阿卡德城位于兩河流域間新月沃土北部,是商道的集中點,在今伊拉克中北部。阿卡德人屬于閃米特人的一支,并非蘇美爾人,大概于前2500前后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斗爭異常激烈。阿卡德王國的歷史是蘇美爾歷史的一部分,被稱做蘇美爾-阿卡德(Sumer-Akkad)時代。
據蘇美爾王表,阿卡德國王薩爾貢(Sargon,約前2270~前2215)是阿卡德帝國的開創者,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國王,其父是一名園丁,他本人曾是烏爾扎巴巴(基什王)的侍從。他擊敗烏魯克的盧加爾扎克西,建立了阿卡德君主制的集權國家,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
南北統一后,薩爾貢繼續對外擴張,曾到達過“上海”和“下?!?,并用那里的海水洗滌他的武器,派遣阿卡德公民統治這些領土[13],這里的“上?!本褪堑刂泻14]。薩爾貢的孫子納拉姆·辛還在敘利亞北部靠近地中海岸的地方建立了邊境防御要塞,納拉姆·辛時期的領土觀念也超越了薩爾貢時期的“上?!焙汀跋潞!钡姆秶?,向更廣大的地區擴張[15]。
薩爾貢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戰略家,通過任命女兒為烏爾的大祭司使他的政府與蘇美爾的宗教統治集團結盟。薩爾貢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張嘴”,各地皆聽命于中央。薩爾貢的園丁出身和蘇美爾城邦的自然條件,使其十分注意維護水利灌溉系統,興修了許多水渠。阿卡德時期印文類型的研究表明[16],社會職業眾多,高等級的有法官、王家審查督辦、持杯司儀官、神廟管理者、持杯司儀官等;中等階層有書吏、樂師、商人、軍尉、信使等;低等級有皮革匠、木匠、石雕匠、廚師、瓦匠、理發師、船夫等。桔槔汲水工具首次出現在圓筒印章的雕刻中,表明灌溉技術的進步。同時以十進制單位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以促進國內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到達印度河流域。
五、蘇美爾王表外的三座城市
(一)拉格什(前2550年)
拉格什(圖1 中的拉伽什)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相匯處的西北,在烏魯克城以東,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鐵羅(Telloh)。
拉格什第一王朝(約前2500~約前2271)和拉格什第二王朝(約前2093~2046年)的諸王均沒有出現在蘇美爾王表中,在考古發現的銘文中這兩個王朝卻非常著名。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前2500年到前2350年之間約150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和相關的史事,但拉格什第一王朝城市的規模、形制和格局均不清楚。
考古資料明確的最早的拉格什的國王是恩赫加爾(Enhengal,前2550年在位),石板銘文有和他相關的土地買賣的記載。烏爾南什(Ur-Nina、或Ur-nanshe約前2480年在位)的家鄉是“提德努姆”(閃米特地名,他可能是閃族人,并可能是沒有列入蘇美爾年表的真正原因),在他統治時期拉格什開始走向強大,統治區域可能已經到達波斯灣沿岸一些地方。
安納吐姆(Eannatum,約前2445年在位)迫使溫馬王埃納卡里(Eannatum)與之劃定邊界。他打敗北方的基什,占領烏爾、烏魯克、拉爾薩等城邦,通過戰爭使拉格什擴大了領土,建立起了一個“拉格什帝國”。他還使用了象征蘇美爾城邦霸主的稱號——基什之王。
安納吐姆之后歷經5位國王,最后一位烏魯卡基那(Urukagina,約前2378~前2371年)在拉格什城邦的動蕩之時,他推翻盧伽爾安達的統治,自己當上拉格什之王,開始已知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政治改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及政策,保護平民的利益。烏魯卡基那的改革并未成功,鄰國溫馬的國王盧加爾扎克西率軍打敗了他,滅亡了拉格什第一王朝。
拉格什第二王朝在古地亞為國王時,是繼阿卡德王國后又一個能統治幾乎全部蘇美爾地區的政權。已有的文獻表明,當時拉格什城邦包括有17座大城市,8個小城市,知道拉格什村落的名稱不下40個。古地亞對外積極開展貿易,促進兩河流域的繁榮,在蘇美爾各地興建神廟,并在蘇美爾各處都留下了他虔誠的姿勢的雕像。
前2110年,拉格什的末代國王納馬哈尼被打敗,拉格什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統治下的一個城市。此后拉格什就不再重要,最終淪為廢墟。
(二)埃卜拉城邦(~前2145年)
埃卜拉城邦地理位置不祥。據埃卜拉王室的檔案,埃卜拉城邦有26萬人,其中大約有2.2萬人住在城內。埃卜拉城邦由1.17萬名專業行政人員管理,其中4700人在城內四座巨大的宮殿供職,其余的人則散居在邊遠的居民點和遙遠的殖民地區。這些官員控制著以紡織品和金屬的生產和出口為主體的先進的工業經濟。
學者們一般把埃卜拉滅亡的時間定在阿卡德王朝納拉姆辛(Naram-Sin,約前2190~前2154)統治時期,阿卡德的一位國王下令燒毀埃卜拉城,大火封存并烤焦了這個城市留給后代的檔案。
(三)蘇薩(前4000年~)
蘇薩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⑨??赡茉谇?000年建城。前3000以前埃蘭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蘇薩是埃蘭王國的都城。
蘇薩占地25公頃。除了蘇薩之外,還有兩個城市發展起來,它們是手工業中心——陶器、絲織品及石雕。蘇錫安那(Susiana)在前4000年中期已經高度發展,其著色的陶器十分精美。丘加美斯(Choga Mish)的圓柱印章上刻畫了戰爭的場面,但也有和平的場景,其中也有書吏。此時,木制的犁可能已經開始使用[13]。
從楔形文字文獻中可知,庫提克-因舒什那克一世(Kutik-InshushinakⅠ)自稱“天下四方之王”,占領了大約60個地區和城市,其中包括庫克努里(Khukhnuri)和庫提人的土地,而且斯馬什基(Simashki)國王“擁抱其雙足”。 他所留下的銘文是由埃蘭圖畫文字和阿卡德楔形文字兩種文字寫成。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使用埃蘭圖畫文字的最后實例。其后,埃蘭人使用阿卡德楔形文字進行書寫,然而仍保持著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
注釋:
①百度百科的“蘇美爾王表”參考3個國外網站[2](是指參考文獻[2])列出了較多的諸位國王中文名字、時代和統治年限。
②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獨立的阿摩利人國家——拉爾薩王朝(約前1961~前1674),這段時期王表并未提及。
③恩基(Enki)是蘇美爾的水神,巴比倫名字為伊亞(a),在巴比倫語中,伊亞名字的兩個字母 和A在巴比倫語皆有「生命」之意,所以恩基也同時是工藝以及創造之神。恩基是神圣與文明的力量「密」(Me)的守護者,同時也是智慧、煉金術與魔法之神。
④太陽神蘇美爾語中稱之為烏圖,阿卡德語稱為沙馬什,其神廟埃-巴巴拉的所在地在西帕爾。
⑤恩利爾(Enlil)主掌大地、天氣、風暴、戰爭,是蘇美爾人的眾神之王,尼普爾是傳說中眾神聚會的會場。
⑥依據百度百科,從美什千加舍爾時始稱烏魯克第一王朝,恩沙庫沙那(En-shag-kush-ana,約前25世紀)建立烏魯克第二王朝,征服了部分蘇美爾地區,而拉格什的安納吐姆聲稱已經控制蘇美爾、基什以及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約前2296~ 前2271)打敗拉格什的烏魯卡基那以及基什和其他蘇美爾城邦,建立烏魯克第三王朝,后被薩爾貢推翻。約前2091~前2061年Ur-ningin建立烏魯克第四王朝,共經歷5位國王,歷時49年,后被庫提人的軍隊所打敗。烏圖赫加爾(Utu-hengal,約前2055~前2048年)擊敗梯里根,驅除了庫提人,任命烏爾納姆為烏爾總督,并為烏爾納姆所打敗。
⑦據史詩《吉爾伽美什》的描述(趙樂勝譯):他(吉爾伽美什)修筑起擁有環城的烏魯克的城墻,圣埃安那神苑的寶庫也無非這樣:瞧那外壁吧,〔銅〕一般光亮;瞧那內壁吧,任啥也比它不上。跨進那門檻瞧瞧吧,是那么古色古香;到那伊什妲爾居住的埃安那瞧瞧,它無與倫比,任憑后代的哪家帝王!登上烏魯克城墻,步行向前,察一察那基石,驗一驗那些磚,那磚豈不是烈火所煉!那基石豈不是七〔賢〕所奠! (以下約缺30行)
⑧烏爾第一王朝由Mesh-Ane-pada(約前2600年)建立,共經歷4位國王,歷時177年;烏爾第二王朝由Nanni(約前25世紀)建立共經歷3位國王,歷時170年。青銅時代晚期,在烏爾第三王朝覆滅之后,烏爾城失去了它的政治地位。盡管如此,它仍然是通向波斯灣的貿易線的準入口岸,這成為其經濟地位在前兩千紀中繼續得到發展的有力保障。鐵器時代,在前六世紀,新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烏爾城再次大興土木。而巴比倫的最后一位國王那波尼度斯擴建了烏爾的金字形神塔。然而,大約前550年之后,烏爾城開始衰落,原因或許應該歸因于河流改道所帶來的干旱,以及波斯灣出??诘哪嗌秤俜e。
⑨前538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奪取了這座城市,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將帝國首都遷到蘇薩。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但他的猝死讓帝國分裂,蘇薩便成了塞琉西亞王國的中與泰西封齊名的兩個都城之一。后來帕提亞興起,帕提亞統治者習慣將泰西封作為夏都,而蘇薩則為冬宮所在。羅馬皇帝圖拉真在116年從帕提亞波斯手中攻下蘇薩,但他旋因后方的反叛而被迫撤兵。直到三世紀后的薩珊波斯時期,蘇薩仍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公元1218年,入侵的蒙古人軍隊毀壞了這座城市。從此之后,這座古老的都市便逐漸萎縮。
參考文獻:
[1] 吳宇虹.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史年代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歷史研究,2002,(04):118-137.
[2]百度百科的參考網站:1.Sumerian King List.livius[引用日期2012-09-18];2. Sumerian King List?.Crystalinks[引用日期 2012-09-24];3. The Antediluvian Patriarchs and the Sumerian King List.Answersingenesis[引用日期 2012-09-24].
[3] 蘇美爾吧.資料來自蘇美爾吧的網友,并認為此地圖也不全是蘇美爾時代的地圖了,有阿摩利的城市,但至少這是亞述興起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重要城市分布圖.
[4]Issar A S, Zohar M·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252 .
[5]H.W.F.SAGGS.Peoples Of The Past——Babylonians[M].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1995:43.
[6]王震中.文明起源之比較二[J].浙江社會科學,1994,(06):77-88.
[7]Inscription From Sumerian.“The Stele Of Vulture”;Petr Charvát.Mesopotamia Before History[M].London:Routledge.
[8]易寧.論南部兩河流域古蘇美爾時期城邦政體[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97-105.
[9]英國考古學家歐內斯特·麥凱的發掘證實.
[10]拱玉書,西亞考古史(1842-193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1]資料來源:網絡.
[12][俄]維克多·V·瑞布里克.世界古代文明史[M].師學良、劉軍譯,張強校,北京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17.
[13]Douglas R.Frayne.Sargonic and Gutian Periods;(2334-2113 BC) [M].上Toronto University Press,1993.
[14]劉健.東地中海地區古代民族的交流及其文化特性[M].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99-108.
[15]P.Michalowski.Sumer Dreams of Suburtu: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A].K.van Lerberghe and G.Voet.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ntact.At the Crassroads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Syro-Mesopotamian Realm,RAI 42[C].Leuven,1999.
[16]曹明玉.阿卡德時期印文類型研究[J].古代文明,2010,(02):31-39.
作者簡介:
段漢明,1954-,男,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河南工業大學城市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城市發展與城市設計。